西西河

主题:正说唐之梦 -- 给我打钱87405

共:💬242 🌺713 🌵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说说自己的读史观点。

从青年开始的读史都是渴求读遍更多细节史料,逻辑就是这些史料中记载的那些行为活动要对应着其起到的具体作用,并由具体作用的好坏程度、结果来定义那些行为活动的正确或错误。

此阶段,总以自己知晓多少史料细节而沾沾自喜。

近两年来在他人引导下,开始重新建立读史观点的构架。也就是从一个国家权力组织者的视角思维来看待和解读某时段的历史资料。

大致是这个架构:

一个权力组织上台,首要考虑是就是财政结构和军事结构来加强自己的统治。随着该时段社会生产力不同,还有其他需要提升考虑的方向等级,比如国家意识结构、金融货币结构、权力监管结构、立法结构等等

把这些需要搭建的结构都考虑好了,接下来就要思考在此之上的官僚结构的建立。而在官僚结构建立之上,还有一个需要重点思考的旁支就是权力取得之后保留下来的各种势力群体状态的问题,如保留下来的士族门阀、各地旧有官吏、夺权过程中本方内的各个派系等

通盘思考之后,才能开始操刀实施国家治理。

(封建皇权时代,每个老帝王死后,新的帝王上位也同样要面对此状况的一次和多次思考。)

拿旧有官吏这个问题来说,唐朝基本承接隋朝、宋朝基本承接五代、明清承接要弱于唐宋、新中国也承接了民国部分小官吏。

拿派系势力问题来说,每个新帝王接班都遇到这个问题。新中国的改朝也不例外。

于是所有历史细节资料包括的行为活动,以及作用结果,都在上面这个历史观点的构架之中了。

用宋朝杯酒释兵权所得到的作用结果的资料举例: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

吸收各个军事势力派系的精兵,补充中央。

下放财政权力给地方,而此时地方官吏基本都是旧有官吏,还有地方门阀势力。于是这种下放就会让各地军事派系集团与地方官僚门阀势力产生隔阂和矛盾。另外允许土地兼并制度,这样两者之间的矛盾就更加锐化。

所以,唐朝的节度使、藩镇制度在宋朝就被瓦解了。

当然这是好的一方面,坏的一面就是之后的影响,地方跟中央的关系,尤其是财政关系的恶化。不过这是几朝之后的状态了。

用你文章的资料来分析,

唐玄宗接班之后,就要面对上面那个问题状态,他必须要通盘思考出有一个个结构,然后着手处理。包括用人。

而被使用人的属性包括,派系、治理主张。更深层的是其治理主张实施之后对其他一个个结构的影响作用。因为,任何帝王或权力组织,其唯一目的就是维护和巩固权力控制,而影响权力控制的各种不同社会国家状况在权力者内心思维中是存在不同等级的。这个思维中等级序列的排列规则是跟该权力者(帝王)的世界观认识深度有直接关联。

唐朝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就是李家这个权力组织者考虑到影响权力稳定的排序问题,而做出的一个选择。如果李建成上位,他一定走向隋炀帝的结局,就是被各种势力边缘化,从而李家被踢出权力舞台。这种边缘化,甚至让李建成的财政政策主张都无法推广,还谈什么稳定唐朝呢。归根结底,李建成等人背后依靠的势力以及其可能实施的国家治理主张与上面提到的那个必须思考的架构是不相容的。

这个逻辑类似王莽的状况,他的很多主张后世来看,是进步的。但是其主张没有溶于上面提到的那个架构。

每个朝代从建立到死亡都有一个固定规律,就是权力控制从集中到分散的规律。当然其运行是呈现起伏波动状的。这可能就是周期律吧。

拿杯酒释兵权来说,他在前一个阶段加强了政权控制,但其应用后的结果却成了后来权力分散的一个巨大推手。

人们都骂崇祯,在我重建读史观点之后,我开始非常同情崇祯。因为根据上面的权力集中分散规律,任何王朝的最后一代权力者,陷在上面那个国家治理架构之中,确切说权力控制已经非常分散的状态之中,真的是无能为力了。

这就像新经理人对一个行将就木的超级企业治理的无力感。

在建立这种读史观之后,终于明白人类历史中所谓官制变革、吏治革新,对权力控制的影响真的是极其短暂的。看懂了,意识信仰对一个权力组织控制权力的绝对影响力。(论权力控制的生命力,哪一个王朝生存长度大过宗教?)

也是这种读史观,让我更关注现在中国的权力控制的调整问题。当然更容易看懂新闻背后的一个个深意。并纠正之前一个个错误认识。

比如,现在人们总说,某某加强权力控制达到如何强大的状态。而从上面那个国家治理构架上来分析,根本不是这种情形。

首先,财政构架,出现了财政和金融两股力量和主张的博弈

军事,去看看宋朝太祖和太宗的军事结构改革,基本一样。(练和打分开)问题是,在意识信仰抛弃之后,这种控制方式对未来是好还是坏?会坏到什么程度,推动出什么未来状况?

立法结构,这个最容易被大众忽视,之前被称为养老机构的地方,经过几十年发展,竟然成了最有权力的一个机构。你能想到吗?某某根本影响不到。

接班后的旧有官吏结构,在意识信仰抛弃之后,也只能把治理重点放在这方面了。

意识结构,,,,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

关于现在的贸易战、香港问题,以前我只关注细节逻辑带来的影响并加以分析,现在关注的是这些出现的活动状态,对上面治理构架的影响,以及权力者的应对对之后的影响和会推动出什么。

改变后的读史观,会让人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最后,建立这种读史观之后,觉得自己知晓的史料更少了。这个更少和之前那个感觉少是不一样的,这个少指的是真实实施的细节资料掌握的太少。比如一个朝代某个地区的财政状态,有的资料会指名道姓夸耀当地官员如何如何做的,要留名史册。但拿到真实实施的历史资料并对比上面构架分析,促成这个状态的主因却是另外推动作用。当然也不能说状态跟当地官僚一点关系也没有。

还有历史记录夸耀某些官吏的行为,

比如范仲淹阻止仁宗给太后大办寿宴、而太后死后很多官员反对仁宗大规模祭拜,但范仲淹强烈支持祭拜。

在后世读书人嘴里,这是范仲淹敢于仗义直言,谏言。

事实呢?

前者仁宗反对太后控制,不想直接表达。范这时站了出来。

后者太后倒台,背后势力惶恐,其他官僚趁机落井下石,但仁宗从国家治理构架是不会这么做的。这时范再次站了出来。

这些从范仲淹的升迁和不断调整的所付职责去分析就看清楚了。

还有一种感觉自己知晓的史料太少,就是专一方向的通史,比如官制史、财政史、军事史、农业制度变迁史、社会意识形态变迁史等,

这些专一史学能够帮你划定历史演变周期、分析关键演变的节点、以及你所分析的王朝所处的演变周期的位置,等,因为这些实际的物质状态决定了权力者(帝王)如何架构这个国家组织形态和实施何种国家系统运转状态。至于我们现在书中所叙述的那些小历史细节都包含在这个大框架之中,所以分析的时候依照周期运行这个规律的基本框架基础,结论反而更贴近历史事实。

比如,

府兵制和募兵制两个不同阶段你所分析的权力者如何构架军事权力。

历史为何出现两个制度的转换,转换期的上位权力者如何思考。

这些框架都对你所分析的那个朝代的历史细节有着理论基础的支撑意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