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嘉峪关 -- 删ID走人

共:💬146 🌺860 🌵1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关于“北元”

明史称忽必烈一系的蒙古本部为“鞑靼”,后来崛起的卫拉特各部为“瓦剌”。

整个明朝期间,“明朝与蒙古诸部确立的朝贡体系是主流,战争是支流。”

==========

“北元”源流考

一.北元的灭亡

元未明初,当北伐的明军攻陷元首都大都之后,蒙元势力被迫北迁。大都的失陷标志着元朝的灭亡。此后,残存于塞外的元政权,史称“北元”。

所谓的“北元”究竟亡于何时呢?长期以来,众说纷纭。有人宣称北元亡于洪武二十一年、有人宣称北元于崇祯九年亡于后金(即后来的满清)。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吧。

在元朝建立之前,蒙古的大汗,是由蒙古各部落的首领开会公推的,这样的会议叫“忽里勒台”。这个传统的制度成了成吉思汗子孙们合法争夺汗位的途径。在成吉思汗之后继位的窝阔台、贵由、蒙哥等都由“忽里勒台”推举。但蒙哥死后,元世祖忽必烈破坏了公推的惯例,不经“忽里勒台”的推举,自立于开平。后来,更仿效汉制,立太子,定皇储之局。(太子不一定由大汗的儿子担任,有时也可以由大汗的兄弟担任。例如元明宗曾经立他的弟弟即后来的元文宗为皇太子)此后,元朝的帝王或传子或传弟,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元朝的帝王只能由忽必烈的后裔担任。

忽必烈彻底破坏了“忽里勒台”选汗的制度,必然在蒙古引起政治大地震。蒙古的宗室及诸汗国围绕着继位问题的战争,此起彼伏。直到元武宗至大三年,以窝阔台的后代察八儿向元朝臣服为标志,蒙古大帝国再告统一。诸汗国承认是元朝的宗藩,奉元朝为正朔,遣使进贡。这表明,实力雄厚的元朝终于成功的迫使蒙古宗室及诸汗国承认其不经“忽里勒台”公推的汗位的合法性。

洪武元年,北伐的明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次年克上都。北迁的元顺帝于两年后死于应昌,太子爱猷识里达腊继位。

洪武三年,明将李文忠、赵庸克应昌,爱猷识里达腊北走。明军获其子买的里八刺及后、妃、诸王官属数百人。洪武十一年,爱猷识里达腊卒。汗位传至脱古思贴木儿。

脱古思帖木儿未即汗位之前曾被明军俘获过。据《明史.鞑靼传》记载永乐六年明成祖以书谕当时的蒙古新大汗本雅失里曰:

“自元运既讫,顺帝后爱猷识理达腊至坤帖木儿凡六传,瞬息之间,未闻一人善终者。我皇考太祖高皇帝于元氏子孙,加意抚恤,来归者辄令北还,如遣脱古思帖木儿归,嗣为可汗,此南北人所共知。”

包括明清史专家孟森在内的很多著名学者都认为脱古思帖木儿即是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买的里八剌,此人于洪武三年在明军歼灭元汗廷的应昌之役中被俘获。后被明太祖封为为崇礼侯。《明史.鞑靼传》记载:

“(洪武七年)太祖以故元太子流离沙漠,父子隔绝,未有后嗣,乃遣崇礼侯北归,以书谕之。”

也有人认为脱古思帖木儿是元顺帝太子爱猷识理达腊的弟弟。(日本学者和田清即持这种看法)不管怎样说,脱古思帖木儿都曾经是明朝的俘虏。但他北归后,却没有投降,而是继续与明廷为敌。

洪武二十一年,脱古思贴木儿的汗营在捕鱼儿海遭到了明军的袭击,脱古思贴木儿仅以数十骑逃遁,途中被也速迭儿杀死,也速迭儿自立为汗。因为“耻事”也速迭儿而降明的北元要人有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国公老撤等。据甲种本《华夷译语》所载的《捏怯来书》称:

“阿里不哥子孙也速迭儿等人与卫拉特人一起做反,毒害了我们的汗,夺去了大印,尽将百姓杀害。”

由此可知也速迭儿并非是忽必烈的后裔,而是曾经与忽必烈争过汗位的阿里不哥的子孙。

就象当初忽必烈破坏了“忽里勒台”选汗的制度,在蒙古引起政治大地震一样,也速迭儿破坏了由忽必烈子孙继承汗位的“皇太子”制度,也同样在蒙古引起了政治大地震。但也速迭儿与忽必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的财力、兵力均极为有限,根本没有号令全蒙古的实力。更何况,就资历而言,蒙古东察合台汗国及钦察汗国等也在也速迭儿的部落之上,当然不会承认其正统的地位。所以,从也速迭儿破坏忽必烈的立汗制度而自立的那一刻起,北元已经正式灭亡了。《明史.鞑靼列传》也证实了这一点:

“自脱古思帖木儿后,部帅纷拏,五传至坤帖木儿,咸被弑,不复知帝号。有鬼力赤者篡立,称可汗,去国号,遂称鞑靼云。”

顺便提及,蒙古传统上还有一种皇后临朝专政之制。(例如蒙古大汗窝阔台去世之后,他的太后乃马真曾经临朝统制,总理全国大政。元成宗死后,皇后也企图临朝统制)那么,北元是否也存在这种可能性呢?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北元后妃的去向,尝试解开这个谜。

首先分析一下元顺帝死亡后,他的后妃是否有临朝统制的可能。《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三年五月十三曰(辛丑)明军攻克应昌,歼灭北元汗廷:

“获元主(指元顺帝。在此之前,元顺帝已经死亡,)嫡孙买的里八剌并后妃宫人暨诸王省院达官士卒等”、“惟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以数十骑遁去。”

可知这一役,并没有元帝后妃逃脱的纪录。假如元顺帝的后妃有临朝统制的话,必然在应昌之役被明军一网打尽。明军在此役中“获其次子地保奴等陆拾四人及故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五十九人。”所谓的故太子“必里秃”是元顺帝的继承人爱猷识理达腊的异译,而“故太子必里秃妃”当然是指爱猷识理达腊的妻子。为什么《明太祖实录》不称她为“后”而称“妃”呢?这恐怕与不称“必里秃”为“帝”而称之为“太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即不承认元朝自元顺帝死后还继续存在着维系其正统的皇帝,尽管爱猷识理达腊确实曾经称帝。有意思的是,爱猷识理达腊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经死亡了,而他的妻子为什么十年来迟迟不改嫁呢?从朱元璋的北伐讨元檄文来看,当时蒙古存在着“弟收兄妻,子蒸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等等与汉人不同的风俗。爱猷识理达腊的妻子长期坚持不改嫁,这明显有异于当时蒙古的习俗。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个“太子必里秃妃”是否正在仿效蒙古传统的皇后临朝统制,与爱猷识理达腊的继承人脱古思帖木儿共同执政。考虑到脱古思帖木儿是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这种可能性就更大了。(脱古思帖木儿是爱猷识理达腊的儿子,明清史料有很多记载,例如《明史鞑靼列传》记载:“洪武十一年夏,故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卒,太祖自为文,遣使吊祭。子脱古思帖木儿继立。”)不管怎样说,这个“太子必里秃妃”的结局是当了明军俘虏。

最后分析一下爱猷识理达腊的继承人脱古思帖木儿死后,他的后妃是否有临朝统制的可能。《明史.鞑靼列传》记载:

“既有言玉(指挥捕鱼儿海之战的明军大将军蓝玉)私元主妃者,帝怒,妃惭惧自杀。地保奴出怨言,帝居之琉球。”

被传与蓝玉有染的“元主妃”应该是脱古思帖木儿的妻子,否则脱古思帖木儿的儿子“地保奴”也不会发那么大的火,祸及自身。各种史料都并没有提及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之役逃跑时携带着后妃,故可以认为,他的后妃已经在捕鱼儿海之役尽陷于被明军。

考证完元顺帝、爱猷识理达腊及脱古思帖木儿三汗的后妃的下落之后,就可以得出结论,自脱古思帖木儿被阿里不哥的子孙也速迭儿杀了之后,忽必烈的一系不存在后妃临朝统制的可能,北元的的确确是灭亡了。

二.宗主国与藩属

明朝不单止灭亡了元朝、灭亡了北元、还征服了蒙古草原,甚至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蒙古汗国、部落的宗主国。

蒙古大帝国包括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等。元世祖忽必烈破坏了公推的惯例,不经“忽里勒台”的推举,自立于开平。使蒙古的宗室及诸汗国围绕着继位的问题互相争战,此起彼伏。元武宗至大三年,以窝阔台的后代察八儿向元朝臣服为标志,元朝皇帝被诸汗国尊奉为全蒙古帝国的大汗。再度统一。

明初,被迫北迁的蒙元势力在蒙古草原经过重新分化组合基本上演变成了蒙古本部(又称鞑靼)及瓦剌等权力中心。而元朝的藩属,处于蒙古草原西北部的诸汗国也起了重大变化。原窝阔台汗国早已经被瓜分。察合台汗国亦已经分裂为东西两部,东察合台汗国领有现在中国的新疆一带,西察合台汗国则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河中地带。后来,蒙古贵族贴木儿推翻西察合台汗国而自立,自称可汗。(统一了蒙古草原的瓦剌,它的掌权者也先亦于明朝景泰四年弑了脱脱不花而自立为大汗。也先与贴木儿同属袅雄,行为如出一辙。)伊儿汗国被贴木儿吞并。钦察汗国则成了贴木儿的藩属。诸汗国经过重新分化组合,基本上演变成了东察合台汗国和贴木儿帝国等权力中心。

首先,说一说明朝征服蒙古草原的过程。自北元于洪武二十一年灭亡之后,蒙古草原便陷入了大动荡、大分裂之中。最有实力的是蒙古本部和瓦剌,蒙古本部又称鞑靼,主要游牧在漠南北;瓦剌则游牧在蒙古本部的西北部。瓦剌由马哈木、太平、秃孛罗等三人控制。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这时候的蒙古本部立了一位名叫本雅失里的新大汗(根据贴木儿朝史料《突厥系谱》,本雅失里是阿里不哥的子孙。[1])

在这里很难将从脱古思帖木儿到本雅失里之间,及后来曾经做过蒙古大汗的人的名字一一写出。因为至今中外学者仍然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排不出一份大家都能接受的世系表。原因是现存的蒙古史籍关于大汗的记载大相径庭,而蒙古部落与当时的明朝打交道时,很多时候都是由蒙古权臣操纵,明朝在某一个时期甚至连那些傀儡大汗的传袭及名字都弄不清楚。

就在蒙古本部的阿鲁台迎本雅失里为汗的次年(即永乐七年),瓦剌??顺宁王;太平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贤义王;把秃孛罗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安乐王;赐印诰。瓦剌三王接受了明廷的敕封,显然已经和明朝有了某种属藩的关系(三王均得向明朝朝贡,一般一岁一贡或再贡,而且王爵的承袭,也要由明朝中央敕封。其中顺宁王于永乐十六年由马哈木之子脱欢袭封,贤义王于宣德九年由太平之子捏烈忽袭爵,以上二王均二世,而安乐王则一世而终)。同年,明将丘福率领十万大军讨伐蒙古本部,全军尽没。明成祖随之决意亲征。

永乐八年,明成祖率领五十万众出塞,大败蒙古本雅失里汗于斡难河(斡难河者,元太祖始兴地也),本雅失里仅七骑渡河遁去。本雅失里西奔,蒙古本部权臣阿鲁台则东奔。明成祖移师追击阿鲁台,败之于静虏镇,追奔百余里乃还。

有意思的是,瓦剌的马哈木听到明成祖击败本雅失里的消息之后,立即向明廷上言:

“请得早为灭寇计(《明史.瓦剌传》)。”

果然,西奔的本雅失里在二年后被瓦剌马哈木等所杀了。马哈木在攻杀本雅失里之后,再向明廷上言:

“欲献故元传国玺,但虑阿鲁台来邀,请中国除之......(《明史.瓦剌传》)。”

由于瓦剌和明朝有某种隶属的关系的原故,因此蒙古本雅失里汗亦也说是间接死于明廷之手。(本雅失里的妻子在明洪熙年间投降了明朝,明朝抚养较厚。据《明仁宗实录》洪熙元年七月甲午条载:“本雅失里妻及外母亦宜优赡,每月各与米五石。”)

关于本雅失里的死亡时间,《蒙古源流》认为是在永乐八年,九年瓦剌所立的新大汗答里巴嗣位,其实是错误的。《明史.瓦剌传》记载永乐十年,马哈木上言明成祖,称:

“脱脱不花子在中国,请遣还。”

瓦剌在永乐十年向明朝索取脱脱不花王子,其目的显然是想立脱脱不花王子为新汗。假如真的象《蒙古源流》所认为的瓦剌在永乐九年已经立了新汗答里巴,那么,必然不会再向明朝索取脱脱不花王子。(脱脱不花王子是忽必烈的后裔。《明太宗实录》永乐七年七月七曰亥记载,“鞑靼脱脱不花王、把秃王一支”在甘肃边外投降明朝。)故此,瓦剌立答里巴应该在永乐十年之后。而答里巴首次出现在明书藉中是在永乐十一年。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本雅失里汗被杀之前,蒙古本部的阿鲁台已经数次入贡。(《明实录》永乐八年十二月丁未条记载,永乐九年一月,阿鲁台遣使到明朝,称:

“元氏子孙已绝,欲率部属来归。”

当时本雅失里尚未死,阿鲁台就已经决定抛弃这位傀儡,投靠明朝。同年十二月入贡。)明成祖俱厚报之,并把所俘的阿鲁台同胞兄妹二人交还给了他。看来,明成祖与阿鲁台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那么,蒙古人的入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的《蒙古民族史》第三卷记载:

“(蒙古)每贡使团至边,必须交验明朝所赐敕书、或加盖明朝所赐官印的贡表。有了明朝所赐的敕书、印信,才能朝贡......例如,1446年也先的势力已经接近顶峰,也要奏明明朝,说明成祖赐给他祖父的驼钮金印失去,要求再赐新印(《明英宗实录》正统十一年十一月甲申),从这个意义上看,明朝蒙古朝贡以称臣受封为前提,体现了明与朝贡部落间的松散隶属关系。”

因此可以认为,入贡的阿鲁台实际上已经向明成祖称臣了,后来,明成祖封阿鲁台为和宁王,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隶属关系。

在永乐八年至永乐十一年这一段时间,原先的蒙古可汗本雅失里败死,瓦剌向明廷索要在明境内的脱脱不花子,目的就是想立脱脱不花为蒙古新大汗,但明廷没有立即遣还。就在这一刻,蒙古各部处于无主状态,但是鉴于瓦剌的最高掌权者马哈木、太平、秃孛罗和蒙古本部的最高掌权者阿鲁台已经先后向明成祖称臣朝贡,而且蒙古的兀良哈三卫等更是早已经降明,因此不管当时所有的蒙古人是否乐意,完全可以这样说,这一刻的明成祖已经成为了蒙古诸部至高无上的君王。

活动在蒙古草原的蒙古诸部已经全部臣服了明朝。那么,昔曰元朝的藩属,处于蒙古草原西北部的诸汗国又如何呢?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秋七月癸丑,别失里八朝贡。(别失里八即东察合台汗国。)

另据《明太祖实录》记载,贴木儿帝国(明人称之为“撒马儿罕”)先后在洪武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年九月向明朝称臣朝贡。其中贴木儿帝国在洪武二十七年的贡表如下:

“恭惟大明大皇帝受天明命,统一四海,仁德洪布,恩养庶类,万国欣仰。咸知上天欲平治天下,特命皇帝出膺运数,为亿兆之主。光明广大,昭若天镜,无有远近,咸照临之。臣帖木儿僻在万里之外,恭闻圣德宽大,超越万古。自古所无之福,皇帝皆有之。所未服之国,皇帝皆服之。远方绝域,昏昧之地,皆清明之。老者无不安乐,少者无不长遂,善者无不蒙福,恶者无不知惧。今又特蒙施恩远国,凡商贾之来中国者,使观览都邑、城池,富贵雄壮,如出昏暗之中,忽睹天曰,何幸如之!又承敕书恩抚劳问,使站驿相通,道路无壅,远国之人咸得其济。钦仰圣心,如照世之杯,使臣心中豁然光明。臣国中部落,闻兹德音,欢舞感戴。臣无以报恩,惟仰天祝颂圣寿福禄,如天地永永无极。”[2] 《明史.撒马儿罕传》对这个贡表作了一些解释:

“照世杯者,其国旧传有杯光明洞彻,照之可知世事,故云。”

又称:

“帝得表,嘉其有文。明年命给事中傅安等赍玺书、币帛报之。”

但后来,吞并了伊儿汗国、制服了钦察汗国的贴木儿,在战胜奥斯曼帝国之后,野心彭涨,竟准备要征服明朝。永乐二年,帖木儿领兵八十万东来攻明,在中途病死,帝国大军返回。帖木儿死后,其孙哈里承袭王位。在永乐五年恢复和明朝的朝贡关系。明成祖亦派使臣往祭故王帖木儿。[3]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由昔曰蒙古大帝国(包括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等)派生出诸多汗国、部落,在明洪武至永乐年间基本上已经向明朝臣服了。在这一点上明朝胜过后来的清朝(清朝时,原蒙古钦察汗国、贴木儿帝国的疆域被俄罗斯控制,而由贴木儿帝国派生出的莫卧儿帝国也未向清朝朝贡。)

三.永乐十年之后的明廷与蒙古诸部的关系

瓦剌杀害本雅失里汗之后,瓦剌向明廷邀功。称:

“......脱脱不花子在中国,请遣还;部属多从战有劳,请加赏赉;又瓦剌士马强,请予军器。”

瓦剌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要求,当时的明成祖即认为:

“瓦剌骄矣,然不足较。(《明史.瓦剌传》)。”

瓦剌向明廷提出索取在甘肃的元后裔脱脱不花,目的没有明说。(但从瓦剌在后来的所作所为可以判断,是要立此人为汗)

瓦剌向明廷索取元后裔脱脱不花被拒绝了,只好偷偷摸摸的选了一位名叫“答里巴”的傀儡为汗。瓦剌的最高掌权者马哈木、太平、秃孛罗在立汗后却仍然和明朝保持着属藩关系,明廷似乎也被蒙在鼓里。然而纸包不住火,瓦剌的死对头蒙古本部的阿鲁台终于把瓦剌擅立大汗的事告诉了明廷。永乐十二年(1417)春,明成祖以瓦剌擅留敕使不遣、还有表面扬言袭击阿鲁台,实际将入犯中土为理由,率军亲征。在忽兰忽失温之役中大败瓦剌,马哈木等不得不词卑谢罪。这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昙花一现的傀儡答里巴汗(可能还有继任者)在忽兰忽失温之役后下落不明,此后的若干年间各种史料都没有他们具体事迹的记载。(这些傀儡也许是在战乱中死亡了;也许是被再度臣服明廷的瓦剌掌权者们严密的收藏了起来。马哈木、太平、秃孛罗等人秘密立汗的事和后来满清的“三藩之乱”有很多相似之处。明未清初,为满清立下了大功的吴三桂被封王,康熙年间由于满清撤藩,身为藩王的吴三桂造反,在檄文中声称自己三十年来秘密收藏了一位前明太子,很多人都看出吴三桂此举是为了收买人心,增强号召力而已,显然不太可信。)

忽兰忽失温之战过了十五年左右,瓦剌终于在公开场合出现了一位新大汗,这人就是上文提及的瓦剌向明朝索取而不果的脱脱不花,他是忽必烈的后裔。脱脱不花在永乐七年于甘肃边外投降明朝。然而二十三年后,到了宣德七年(1432)“鞑靼脱脱不花等二十余户既降复叛,今在铁门关西(《明宣宗实录》宣德七年四月癸卯)”,这时候的脱脱不花竟然叛明潜逃了。

脱脱不花叛明后是如何成为大汗的呢?《明史.瓦剌传》记载:

“(马哈木的儿子)脱懽内杀其贤义、安乐两王,尽有其众,欲自称可汗,众不可,乃共立脱脱不花”,“脱懽死,子也先嗣,称太师淮王。于是北部皆服属也先,脱脱不花具空名。”

由此看来脱脱不花也只是一位新傀儡而已。

脱脱不花是一位向明朝朝贡的大汗,换言之,他也和明朝存在着某种隶属的关系。《明史.鞑靼传》记载:

“脱脱不花岁来朝贡,天子皆厚报之,比诸蕃有加,书称之曰达达可汗,赐赉并及其妃。”

十四年秋,也先谋大举入寇,据《明史.鞑靼传》记载,脱脱不花曾经止之曰:

“吾侪服食,多资大明,何忍为此?”

但野心勃勃的也先不听(演变成了“土木之变”)。后来也先怀疑脱脱不花与明朝暗通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脱脱不花最终死在也先的手里。

而蒙古本部的阿鲁台大约在明成祖死后的洪熙元年(1425)至洪熙二年(1426)秘密立了一位名叫阿台的汗,也同样不敢让明朝知道。直到宣德九年(1434)七月,这位新大汗的名字才初见于《明宣宗实录》,当时的明边将称阿鲁台已死,故所立阿??所部朵儿只伯等遭到了瓦剌和明军的多次围攻。如《明史.鞑靼传》记载: “正统元年,将军陈懋败朵儿只伯于平川,追及苏武山,颇有斩获。二年冬,命都督任礼为总兵官,蒋贵、赵安副之,尚书王骥督师,以便宜行事。明年夏,复败朵儿只伯等于石城。阿台与朵儿合,复败之兀鲁乃地,追及黑泉,又及之刁力沟,出沙漠千里,东西夹击,敌几尽,先后获其部长一百五十人,于是阿台、朵儿只伯等来归。”

阿台汗遣使赴明京纳款也于事无补,正统三年四月,明朝兵部尚书王骥亲自出马围剿阿台汗,击败朵儿只伯于石城,明军轻骑二千五百人追之,间道兼行三曰夜,阿台汗只以数骑遁。十月,阿台汗在逃亡途中被脱脱不花杀了。

正统三年(1438)阿台汗被杀后,这时候的蒙古已经大致统一了,脱脱不花成为了唯一的大汗,但仍然只是权臣也先的傀儡。景泰二年(1451),也先弑了脱脱不花,于景泰四年(1453)自立为大汗。但仅过了一年多,也先就被部属所弑。

也先死后,大混乱的蒙古内部,一时间走马灯般更换了几任大汗,亦有多位大汗被弑。其间甚至一度出现近十年汗位空缺的现象。(没有人敢做大汗了)直到满都鲁任汗位后,混乱情况才暂告一般落。

这段时期向明朝朝贡的汗有马可古儿苦思汗、满都鲁汗等。满都鲁汗曾经入寇明边,遭到了明将的痛击。《明史.鞑靼传》记载:

“(明将)率轻骑昼夜疾驰至,分薄其营,前后夹击,大破之。复邀击于韦州。满都鲁等败归,孳畜庐帐荡尽,妻孥皆丧亡,相顾悲哭去。自是不复居河套,边患少弭;间盗边,弗敢大入,亦数遣使朝贡。”

值得一提的是其后的达延汗,这人求贡时“书辞悖慢”“以敌国自居”(《明实录》弘治元年五月条)而且朝贡同时,继续寇边。明朝最初容忍,后来终于在弘治十二年与蒙古本部贡市继绝。达延汗死后,后来的博迪汗、图门汗都求贡,但明廷不许。结果,蒙古部落经常入寇明境大规模抢掠,这种形势虽然在“俺答封贡”(隆庆元年,明穆宗封蒙古本部右翼的俺答汗为顺义王,给渡金印。顺义王的承袭历经俺答、黄台吉、扯力克、卜失兔四世)时有一些好转,但没有根治。正如《明史.鞑靼传》指出的:

“边境之祸,遂与明终始云”。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在也速迭儿杀死脱古思贴木儿,破坏忽必烈的立汗制度而自立的那一刻起,北元已经正式灭亡了。而到了本雅失里汗被杀,阿鲁台称臣的时候,明朝已经完全取代了残元,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正统。后来蒙古部落所立的一些大汗,只不过是不敢公开露面的傀儡(其中有些傀儡是否存在,目前仍有争论),只有当时大明的皇帝才是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其后虽有瓦剌短暂统一蒙古,但无论是脱脱不花汗还是后来篡汗位的也先,都要向明朝朝贡(即使是“土木之变”后仍是如此)。也先被部属所弑,蒙古重新四分五裂,一直到明亡为止,也没能够统一。这期间,蒙古部落的一些大汗、权臣都先后向明廷朝贡,而对蒙古人的朝贡要求,明朝时而允许、时而不允许,采取了予志自雄的态度。蒙古的一些部落经常入寇明境大规模抢掠,不过就象明未辽东巡抚熊廷弼所说的:

“虏虽强盛,然所欲不过抢掠财物而止,无远志......(《筹辽硕画》第一卷)”。

在二百多年里,蒙古部落的一些大汗、权臣都先后向明廷朝贡,不能朝贡的某些大汗、权臣,还流露出了怨恨的情绪。这表明当时的蒙古人已经认同了明朝的正统地位。因此,所谓的明与蒙古是平等的南北朝的论调是没有根据的。(例如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的《蒙古民族史》第三卷就认为有明一代,明与蒙古是平等的南北朝)

四. 驳斥北元亡于后金的论调

有人宣称,蒙古察哈尔部于崇祯九年亡于后金,而察哈尔部的灭亡则等于北元的灭亡。这是错误的,原因如下:

(一).达延汗没有统一蒙古

因为察哈尔的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是统一了蒙古本部的达延汗的后裔,所以要想搞清楚察哈尔部的灭亡是否等于蒙古的灭亡,就必须从达延汗说起。

明成化、弘治、正德年间,蒙古达延汗经过东征西讨,基本上统一了长期分裂蒙古本部。然而,就地域和人口而言,达延汗的统一比起以前也先的统一大为逊色。论资历,达延汗的汗国比起东察合台汗国(亦叫别失八里,后来演变成叶尔羌汗国)、金帐汗国(后来分裂成几部分)等差得远了,这些汗国怎会承认它是正统呢?达延汗也征服不了瓦剌。后来,瓦剌干脆另起炉社,著名历史学者王钟翰著的《中国民族史》第六编第二章第一节写到:

“16世纪中叶,东部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1507—1582)兴起,察哈尔部因受俺答压迫,举部东迁于辽河流域一带。瓦刺各部有感于部落积弱被动挨打,乘机调整彼此间关系,共推“黄金家族”后裔和硕特部首领博贝密尔咱为‘卫拉汗’。”

(二)察哈尔的灭亡不等于蒙古的灭亡

达延汗在统一的同时,对诸子、有功领主及臣下陆续进行分封。这与成吉思汗当年分封子弟及异姓功臣非常相似。达延汗死后,由于大汗权威的迅速消退,实际的权力落入了分封的领主之手。部落领主们竞相称汗,蒙古重新陷入诸候林立的割据状态。

察哈尔汗号称是达延汗之后蒙古大汗的宗本部落,蒙古诸部要向其纳贡。但蒙古诸部经常不纳贡,甚至与其分庭抗礼,蒙古右翼的俺答部就是一个好例子,察哈尔沦为了蒙古诸部中的普通一部。明崇祯年间,察哈尔的林丹汗对诸汗割据、诸候林立的蒙古曾感叹道:

“插汉只有一王子,焉有多王子!”(《明史纪事本未补编》之《西人封贡》)

林丹汗企图再次统一蒙古,但未能成功,并于崇祯九年亡于后金。因此,察哈尔部的灭亡根本不能代表所有割据蒙古部落的灭亡,就象元朝的灭亡不能代表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钦察汗国的灭亡一样。

(三)“达延汗”仅仅是一个称号,不等于北元仍然存在

昔日统治中原的蒙古人,当他们被汉人赶到塞外之后,在蒙古部落中仍然残留着许多汉化的官职名称,例如:“洪台吉”即是由汉语“皇太子”演变而来、“宰桑”即是由汉语“宰相”演变而来、“济农”即是由汉语“晋王”演变而来、类似的称号还有“淮王”、“太师”、“知院”、“太尉”等,这些称号在蒙古诸部落中长期使用,并不代表在蒙古草原一直存在着一个与明廷分庭抗礼的蒙古汗廷。有人认为“达延汗”就是“大元汗”的意思,由此得出结论,称北元没有灭亡,这种想法是非常奇怪的。篡位的瓦刺部也先曾经自称为“大元田盛(天圣)大汗”,难道也代表瓦刺部的也先继承了元朝的正统吗?可是也先根本就不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满清顺治十五年,西藏的达赖喇嘛授予蒙古卫拉特顾实汗的继承人“持教达延汗”的称号,难道据此可以认为“大元”直到这时候仍然继续存在于西藏吗?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啊!实际上,北元早在洪武二十一年就已经灭亡了。

(四)明朝与蒙古诸部确立的朝贡体系是主流,南北朝式的战争是支流

自明成祖之后,先后向明朝朝贡的蒙古大汗有脱脱不花汗、也先可汗、马可古儿吉思可汗、满都鲁汗、达延汗等,也有的蒙古大汗向明朝提出朝贡要求,而明朝不予接受的。例如《明史张学颜传》记载:

“俺答封顺义王,察罕土门汗(察哈尔的图门汗)语其下曰:‘俺答,奴也,而封王,吾顾弗如。’挟三卫窥辽,欲以求王。”

察哈尔的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亦曾说:

“吾欲得金印如顺义王,大市汉物,为西可汗,不亦快乎。”

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与明朝议“款成,刑白马于关外,贡表如式。”[《明史纪事本未补编》之《西人封贡》]

蒙古诸部与蒙古大汗的宗本部落保持着纳贡的关系,同时,蒙古大汗却要向明朝朝贡,这样明朝就拥有了数个次级的外藩,顺理成章,明朝也成了数个次级的朝贡中心。当然,蒙古部落也有大汗、大臣一起向明朝朝贡的,例如脱脱不花汗和也先。明朝与蒙古诸部确立的朝贡体系是主流,战争是支流。明朝与蒙古诸部确立的朝贡体系体现了“华夷一家”的思想,怎能把这样的关系称之为南北朝呢?

[1]《最后的游牧帝国》66页,(曰本)宫脇淳子著

[2]《明史撒马儿罕传》

[3]《中国通史》之《明史部分第十章明朝的对外关系与中西文化交流第五节与帖木儿帝国的关系》白寿彝著

主要参考书目:

《元史》

《新元史》

《明史》

《明太祖实录》

《明太宗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满文老档》

《清太祖实录》

《清史稿》

《蒙古源流》

——文章引自网络。

通宝推:hwd99,删ID走人,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