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马云们未完成的进化 -- ywa13
被本大严重误导。
本大为日本模式的优胜劣汰,预设了一个经济增长的衡量标准。
这个推导逻辑明显有问题,对九十年代经济衰退的表述,私下认为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一,首先,日本的经济增长是其发展的结果而非目标。
1960年开始的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是以国民收入增长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分蛋糕模式,而不是为追求经济增长的成本优势去刻意压榨劳动力。
所以日本的经济生产首先是为满足国内的消费需求,国外贸易体系的经济循环,也是为国内经济体系服务。
在此发展理念下,日本政府和企业在六十年代就开始主动调整重化产业结构的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向消费领域的家电汽车行业转型。
由此以国民收入倍增为第一目标的转型过程中,最终形成政府、企业、个人的“命运共同体“。在国民的工资收入得以迅速提高的基础上,企业的资本积累和国家税收都得到了大幅增长。
(1955一1976,国民生产总值增加4.8倍,国民收入增长6.4倍,短短二十年时间,日本一跃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日本经济在下行期间的表现也是卓越不凡。
虽然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经济一直低迷不振。但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日本作为土地面积狭小,人口密度超大的资源贫泛国,其自身地理条件的先天不足,以及战败国的政治从属地位,都让日本经济的增长周期,极易受制于海外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操控和帝国资本的汇率打压。
可让人侧目的是,九十年代的金融泡沫危机,不仅未能让日本经济一落千丈而被欧美集团将之踢出全球高端产业链之外,反而在面临冷战后重新洗牌的全球化新兴国家崛起风潮中,日本仍能稳守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地位并持续保持着国民经济的高位运行,同时却保障失业率一直维持着全球最低水平。
三,结论:对于“效率影响公平““分工影响平衡“的全球化困境(73在达沃斯论坛所言),日本模式明显有着其它经济体所不具备的道德上的发展优势:分好蛋糕的同时促进了蛋糕的做大。
第一次踏上资本主义国土上的邓立群,为之访日带来的困惑:
日本社会一片欣欣向荣,商品极其丰富,街上自行车和摩托车都不用上锁,企业也不生产这些锁。商店下班后都不上门板,展台拍卖品就放在外面也不装檻栏。
东京的社会治安秩序很好。
人民有着良好的公共道德水平,积极的事业心,人与人之间很有礼貌。工人似乎对企业有感情,干活认真努力。城乡差距、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距都在逐渐减少。
(经济低迷有着外部因素,但日本模式的创新机制可不容小觑。
《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而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日本失落的二十年中,已有17人获得自然科学奖。其获奖人数,已超过德国、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7 层
🙂我们可以不可以这样认为 1 本嘉明 字825 2019-05-06 23:00:15
🙂我在其它帖中提到了日本模式 7 敬畏生命 字1569 2019-05-06 23:47:12
🙂为什么90年代企业创新明显不行了? 4 本嘉明 字404 2019-05-06 23:59:53
🙂九十年代的经济衰退,并不是日本模式的失败。
🙂条件也不一样了,不再是命运共同体了 桥上 字135 2019-05-07 10:37:51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
🙂富士康也是可以的。 3 夜如何其 字656 2019-05-06 20:34:17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