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昨天在海外校友群与老大学生果粉的对话 -- 脊梁硬

共:💬208 🌺2671 🌵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这些问题要分开来看

只不过,照你这么说,77年以后国家就不该招那么多大学生?

这个问题太大了,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

国家办教育,是个长期规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全国高等院校能容纳多少学生,就应该尽可能招满。但全国在每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吸纳应届毕业生的能力是变化的,有时高,有时低,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的现象。

从国家的角度考虑,供过于求总比供不应求要好,所以教育要“先行一步”,因此所谓的“人才浪费”就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对国家来说,应该是个好现象,但对学非所用的个人来说就是悲剧了。

而且建国初条件更艰苦,钱学森、郭永怀那些人就更不该回来了?

请注意,我谈的并不是条件是否艰苦,而是条件是否具备。在我看来,钱学森、邓稼先、郭永怀他们那批人,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鼎力支持。那是“当了裤子也要搞出原子弹”的支持!这样的支持,在八九十年代根本不存在,那是一个全民经商,科研工作干不干谁都无所谓的年代。

我可以理解你个人的选择,但是作为公派留学生,学成却不回国难不成就没什么错?

公派留学生不回国,无论如何都是错的。不过当年的公派留学,情况也是多种多样。一开始是国家全包,但后来就只是提供第一年的费用,以后都要靠学生自己去争取学校的奖学金。如果拿到足够的奖学金,才能继续学业,国家也鼓励,否则就只好回国。所以,当年按期回国的,多数都是没能在国外完成学业的。可一年时间里究竟能学到什么?连个硕士都拿不下来。国家派这些人出国,其实也不指望他们能学成什么,基本就是开开眼界,了解一下国外的科技动态而已。真在国外“学成”的,都是走到了该领域的前沿,回国就必然又要面临一个除了教学以外没有用武之地的窘境。这是一个科技落后国家必然要面对的高科技人才流失的痛苦现实。

从留学生个人角度看,如果一年后没拿到足够的奖学金,一般来说,回国就是最好也最自然的选择。但如果拿到了奖学金,继续留下来完成学业也是最自然的选择。这些人做这种选择的时候,多数人也是期望着到“学成”的时候,能回国效力。但越是接近“学成”,却又越发现回国后没有“用武之地”的危险。任何一个有希望破纪录的人都不会心甘情愿地去当教练,这是人之常情。

我常想,这些人学成回国后学非所用,和继续留在国外但保持着与国内的学术交流,究竟哪个对国家更有利?我觉得恐怕还是后者,毕竟科学技术在很多方面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国内其实并不真正缺乏人才,保持着与海外华人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在现阶段对中国更划算。

科研水平从根子上讲,其实是钱堆出来的。有钱才能创造有利的科研环境。有了最好的科研环境,自然能吸引最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好在中国已经度过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窘迫状态,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宽广,大家对当年留学生滞留海外的心态似乎也可以平和一些了吧。

通宝推:樊逖,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