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韩进风暴 -- 本嘉明

共:💬256 🌺3210 🌵2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对论语等语录体文章思考

首先,我论证基础是:论语并非凭空臆造书生意气,从其悠久历史顽强生命可知论语是实践产物,是人类历史结晶,他与人性暗合但又高度概括

其次,论语为了流行,亦不得不采用语录体

人,容易忘却长篇大论,且欲布衣百姓启蒙童子亦接受自己思想,更须精辟语句肯定语气权威语式压倒一切语势,毋庸置疑勿需辩论,我就是圣人这就是经文,众小民便忘却繁杂记住简单并不时引用互相传诵,孔子语录响彻大江南北

然而,论语只说结果论点结论不说原因经过论证论据,使读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凭感觉直觉做直接判断便想当然接受,而非凭理性思索论辩研讨,论语等语录体文章问题在:对的还用问错?

论语等语录体存在有其土壤。大量民众被生计土地苦累系束,无时间精力兴趣穷尽圣言深究学问,易接受简单文化。社会越是纷乱困惑繁重,简单文化越流行。由此可见,对高深文化博大文明进一步理会接受,需民众摆脱劳困之苦,只有肉体解脱精神解放,人类才有高素质。

两千年来国民素质需语录体文章,而规则制度金口玉言圣语也限制国民个性发挥与自由思想论说争辩习性,逐渐丧失自我探求习惯能力。

一国语录愈流行,证其国民素质愈简单;一国民众愈初级,愈需强力推动下语录。换言之,语录无罪,它乃不得已流行手法

?

论语流行之因

?

论语流行时间范围独一无二,细心研究这一传统文化中坚,需从其存在及流行理由做第一步探讨

仁道论

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至高无上地位,这源于论语中仁道设计理论。自从周游归来,孔子更坚信自己观点:天下最大问题是仁道不立。因此,为人类制定一套制度,并通过弟子将此套做人标准推广沉淀,是保证世道变好基础。孔子为此做了最大努力。

在我原来所记录146条论语中,按所言方向内容可细分为15个主题,排序如下:

政事20学习19修身19言行18道德15仁义13孝悌7天道6忠信5贫富5自述5朋友4智慧4论贤2礼2利2------再默默回味146条,可知除政事20条,余下内容多与学习做人道理有关,实际上,全部论语或加上散见于其它典籍孔子言论,基本只讲两句话:什么是人?如何做人?

论语能被帝王平民沿用研习原因在其对人类再造

后继众

孔子始欲干政来推行理论,奔波不遇,创办学院,招徒纳贤,欲用其学、行之后高度总结精确提炼人类发展经验与古今社会实践,以及与各种流派争论切磋得来仁道论培育指引一批学子,并用忠孝礼仪等儒道把握弟子,使其代代相传孔氏精神

经过无数后人传扬,汉朝以后多数朝代钦定传播,荀孟韩愈朱熹王阳明等大家演进,论语,终于有广阔天地

论语是孔氏学院文集,也是两千多年中间阶层座右铭,即使无科举肯定,论语也注定会被中间阶层选择传诵

言语精

论语多论点结果,少论据过程,人类深奥沉重话题凝结为句句箴言,变为朗朗上口俗语

论辩而非独白

为何论语是争论而非独言?为何最多表露夫子思想之《论语》,有众多仁者各自表述观点?

容、显、汇众则众行仁,仁传世;孤、独、离众则众散仁,仁无市。容众、汇众、显众、受众、听众,才有传世之仁。最高明仁者以旁听大众讲仁、解仁、论仁、辩仁而欣慰。仁者当以众智行仁,非凭一己之力。

讲解论语、分析仁义、剖割人性、规划人道最合适之人非大师、仁者,更不是一知半解假君子,而是劳苦大众,是未读过论语,对孔孟荀思想毫不知情门外汉。

论语需要辩论而绝不是讲解批注,夫子在论语而非‘讲坛’中已暗示一种行仁传道之法:辨理、争论而非自以为是宣讲,绝不是鸦雀无声、端坐恭敬,我说您们听。

?

论语生存年代及其困惑

论语不可能存在于天下为公与极端利己两种时代

孔子仁道论,本是原始氏族公社或曰大道废去之后产物,在大道盛行人类早期---原始民主;人类后期---理想共产,都是废私立公天下,在此,论语费尽心机规划人性建立仁道皆成多余。大道不行之后方有论语兴起,孔子就像臭氧层出现空洞之后科学家,辛勤劳作,只为复原

同样,在极端利己狂妄时代,亦即原始以后共产以前私有阶段,人类由群体分化为家庭,社会从公共离析成个体,人心自为公转而背公面私,国家间祸乱难息,民众内争斗不已,国家国民在口头上复述论语篇章,行为却与孔孟荀精神相背,仁道存在基础被利己蚕食吞没

自孔子以来,中国人一直分为三个集团:以官吏大商大地主大资本为首执政集团、小农工商普通服务者为主劳动阶层、教育受教育者为代表中间阶层。千百年来,执政集团一脉相承传统专制体系,一贯使用虽有些许补饰却无根本变革政治制度模式;下层劳动者为生存衣食陷入俗世红尘,被动屈从适应残酷事实,日夜惶恐一日三餐;中间集团中未被名利科举束缚眼界开广者,虽欲实现孔教践行仁道,苦于上下不靠,口干舌弊听者寥寥

论语及其所代表仁道困惑于:他被学习两千年却从未在一国人民中真正实践,士人君子不计其数人性却不改其恶,仁道亦难向善。

今天,孔孟荀思想仍然是一部分中间阶层生存原则精神支柱美好向往,事实上,孔孟也一直想通过个人境界提升来实现天下为公大同之道,这份责任,应从我自己开始

秦波---2002年

通宝推:本嘉明,2313234454dfsd,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