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Andrew Marr:当代英国的诞生 -- 万年看客
1900年7月7日星期六,天气闷热。在约克的一条狭窄后街上,一大清早街头已经有很多人了。其中有个不言不语、衣着肃穆的男子,手拿一个笔记本,谨慎地站在阴影里,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家肮脏小酒馆的门口,这里是当地十四所酒馆之一。下午6点之后不久,人们就开始涌入酒馆大门。尽管那天早上人来得比较慢。只要有人进出这扇门,就会在笔记本上留下记号。总计有550人走进酒馆,其中有113名儿童。在原地站了十二小时之后,这位观察家潦草地写下了以下文字:“下午5点至6点期间,一位女性被扔出酒馆门外。一场打斗随即爆发,期间这名女性使用了很多不忍猝闻的词汇。像平常一样,一群儿童正在热切地观赏这一场景。打斗持续了大约45分钟。”一周之后的7月15日星期日,调查员又回来了。尽管当天是安息日,而且当地还居住了很多爱尔兰天主教徒,但是所有的小商铺都没有关门,生意十分兴旺,尤其是炸鱼店。绝大多数站在街头闲聊的女性都是所谓的“deshabille”,根据语境这个词大概意味着敞开衬衫且头上不戴帽子。“成群的儿童呼啦啦地到处乱跑。晚上爆发了好几场女性邻居之间的口角骂战,用语全都非常粗鄙。七八点之间,三名男性进行了一场福音会议,但是唱了一首赞美诗以及简短致辞几句之后就散了。人们显然没有注意他们,而是继续着他们的对话。”然后这位记录员也伤心地溜走了。
维多利亚女王病危期间发生在约克的这一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女王的儿孙从来没有遭遇过颠覆了表亲尼古拉沙皇与比尔皇帝的革命暴乱。这其中的头号功臣是一位不到三十岁,身材高大,留着小胡子,被穷人的处境气得火冒三丈的人。这位本杰明.西伯姆.朗特里既有丹麦血统,也有约克郡血统。他并不是什么叛乱分子,而是来自英国国民生活当中充满力量与精力的分支,完全不属于伦敦政坛熟悉的范畴。早年间他通过可可与糖果生意赚了大钱。尽管他很聪明,但却并没有上过遍及全国的公立学校,也没有接受过牛剑大学的教育,尽管牛剑大学的学费对他的父亲而言根本不算什么负担。朗特里一家都是贵格教徒,所以本杰明在约克当地上学,然后去了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英国的精神生活主要由身穿褶皱长袍的主教、教区牧师以及公祷书主导,在大学里也少不了要向国教会略行礼数。而欧文学院的成立目的就是教育那些不愿意这么做的人们。伦特里的父亲约瑟夫也写过关于贫穷的文章,一边不留情面地批评所谓的英国文明。一边构建着自己的可可与蜜饯帝国。针对英国贫困人口生活状态的调查在当时很常见,既有政府蓝皮书,也有伦敦社会调查员查尔斯.布斯的作品,以韦伯夫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者更是不甘落后。但是在约克不动声色地记录世态的朗特里才是真正震撼了威斯敏斯特的人。
朗特里并没有关注主要工业城市的著名贫困地区——所有人都知道这些地方有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一个相对正常的中等规模英格兰城镇,此地向来以杰出的教士与古色古香的中世纪街道而闻名。朗特里的调查极为细致入微。他与他手下的调查员们从1899年的秋天开始走街串巷,最终走访了388条街道上的11560户家庭。他们的笔记本至今依旧提供了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大量普通英国土生居民生活的最鲜明最生动的描述。首先是一家一户的情况简介,从鞋匠到苦力,从寡妇到工人。“五个孩子(三个是第一任妻子生的),丈夫的情绪不太稳定,妻子看上去很纤弱。很可敬的一家。一名男孩被送进了逃课学校,父亲失去了一只眼睛,房屋不算很脏……声名有亏的老太太,一有机会就偷东西。房屋非常脏,很可能是半开门……四个男孩,三个女孩(较小)。很穷,没什么工作,房屋很脏,几乎没有家具……九个小孩子,因为有非婚生子女而失去了接受教区救济的资格。孩子们很脏,很不讲规矩。调查问题:他们怎样生活呢?”
随着调查员们一条街一条街地深入调查住房条件,他们的描述也越来越详细并且越来越吓人了。比方说某一条街上有两座房子:“整个街区只有一个水龙头,没有水槽,废水直接流进了街边的下水口格栅。院子里有两个厕所,但只有一个能用,而且要由十五户家庭共用。”随着调查员越发深入地挖掘约克街道的内幕,干巴巴的笔记当中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了恶心与愤怒的情绪。比方说有一位女性调查员名叫梅.肯戴尔,大概是个很强悍的女性。她拒绝为自己的调查工作领取工资,并且似乎已经被历史忘记了。她曾走过一片滑腻污秽的砖铺地面,看到“一张肮脏的板床,架在一个箱子和两把椅子上。房间里充斥着尘土与污浊空气的难忍异味。”在附近,她发现十六个家庭共用一个水龙头。“水龙头下面的格栅也用来冲刷排泄物,在检查时已经被堵塞了一大半……检查时发现居民家庭的桌面与地面布满了面包屑、土豆皮、裹肉的废报纸,脏夜壶,等等。”
英格兰各地的城镇乡村很快都会经历类似的调查。朗特里的工作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深深挖掘了贫困的根源。在他之前,英国富人应对贫困的方式向来是志愿服务与宗教救济并举,还要掺杂大量的道德说教。贫民窟确实很令人恶心,但真正的贫民窟数量很少(朗特里的研究却表明贫民窟到处都是),而且贫民窟的成因完全是因为穷人不懂勤俭,酗酒无度,或者违背道德。按照《泰晤士报》的说法,在维多利亚女王去世那年结集出版的朗特里调查报告一经面世就掀起了轩然大波。《泰晤士报》认为,“穷人的工资足以保证他们身体强健,但他们不知勤俭,好酒好赌,不知道或者不在意维持室内清洁的益处。”朗特里也很熟悉道德说教的论调——他毕竟是一个不沾酒水的贵格教徒——但是他一心想要刀刀见血地摧毁“贫困是穷人的过错”这一论点。他发现三分之二的穷人根本就没有足够的生活来源,“这些人要么是遭到男性抛弃的女性,要么是守寡的女性,要么是由于疾病衰老而无法工作的人们。”还有些人家中人口太多,一份工作难以供养。正如他所指出的那样,他所写书的时候贸易循环正在上行,商业活动也很景气,但是对于最底层的工人来说,他们的处境依旧“极其绝望,身体不适意味着低工资,低工资意味着食物不足,食物不足意味着缺乏体力。恶性循环就这样完成了。”很多女性反复告诉他,她们在丈夫面前不得不强作欢颜,隐藏自己忍饥挨饿的事实,只为了能让他们足够健壮地继续工作。饥饿发生在私密的角落,发生在妇女儿童群体当中。用一位受访女性的话来说,“吉姆吃了晚饭就去干活,我给他照常做了晚饭,他根本不知道我们没吃晚饭,我也根本没告诉他。”
但是足够的食物是多少呢?朗特里与营养学家深入交谈,并且研究了约克郡济贫院向赤贫人员提供的伙食。然后他将这一标准削减到了仅能满足“基本体力效能”的程度,然后他发现约克郡非熟练工的工资并不足以维持一个中等规模家庭全体成员的基本体力效能,因为这笔钱根本无法为所有人提供足量的食物、衣物与居住条件。朗特里的著作名叫《贫困:对于乡镇生活的研究》。这本书的行文极为克制,毫无火气,但有时他也会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
“让我们搞清楚所谓的‘基本体力效能’是什么意思吧。生活在这一档次的家庭……永远不能花一分钱来坐火车或者公共汽车,除非步行否则不能去乡间踏青【朗特里本人非常热爱自然】。他们永远不能购买一份半分钱的报纸或者花一分钱买票去听音乐会。孩子离家以后他们不能写信报平安,因为他们买不起邮票……他们的孩子没有零钱买娃娃、弹子或者糖果。父亲不能抽烟,不能喝啤酒。母亲不能买新衣服……如果孩子病了,只能让教区医生料理。假如孩子死了,也只能由教区负责掩埋。最后,挣工资的顶梁柱一天也不能旷工。”
上述条件只要打破一条,全家人的口粮就会难以为继。朗特里发现,任何养活三个或者以上孩子的工人“必须度过长达十年的艰苦时光……期间他与家人总会经常挨饿。”他还通过详尽的表格与分析图表表明,按照他的定义,在约克郡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此等程度的贫困当中。
但是调查当中也记录了若干欢乐时刻。朗特里和他的调查员们留下了1901年穷人们自得其乐的生动画面,很值得在报告其余部分描绘的的惨淡景象面前保有一席之地。例如他发现穷人们很喜欢唱歌:
“这些房间无一例外全都灯火通明,室内的廉价装潢往往失之艳俗。在冬天,房间里总是暖意融融,屋里几乎全都是年轻人,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团团围坐在小桌周围,有时还会有好几位士兵在场。所有人都在喝酒,但并不过量。绝大多数男性都在抽烟。时而会有一群人被喊起来唱歌。如果有唱诗班在场,所有人都会加入。绝大多数歌曲都以伤感抒情为特色,还有一些歌曲则毫无保留地走上了三俗路线。整场聚会期间始终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在工厂或者商店的工作环境里忍受了一天的限制之后,这种缺乏制约的氛围想必非常有吸引力。在1901年5月一个周日晚上针对众多公共酒馆进行的调查当中,此类场合的社交吸引力令笔者大受触动。”
朗特里的书在英国政坛掀起了炸弹引爆一般的效果。这本书表明,尽管帝国如此风光富有且志得意满,但在帝国中心将近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穷得食不果腹,其中许多人都已经陷入了沙皇帝国境内司空见惯的彻底穷困当中,而沙皇帝国正是共产主义者兴风作浪的乐园。这本书条理清晰,数据详实,根本无从反驳。该书出版后得到了反复重印,其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后还会被视为社会学的奠基之作以及爱德华时代无可置疑的最重要作品之一。另一位非国教社会改良家兼朗特里的偶像大卫.劳合.乔治总会在会场上慷慨陈词的时候挥舞这本书。朗特里本人尽管有怯场的毛病,但还是在英国各地进行了多场巡回演说,将自己的信息从格拉斯哥宣扬到了布里斯托。当他来到伯明翰并且耐心地向公众解释自己的数据时,当地的螺丝生产商阿瑟.张伯伦——也就是伟大的政治家乔.张伯伦的哥哥——缓缓站起来宣称,尽管他非常有心反驳朗特里的言论,但却始终无法从这番言论当中找到任何漏洞。因此他明天上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查清公司里有多少人的周薪在22先令以下并且纠正这一问题。他是个说到做到的人(随后周薪在22先令以上的工人就爆发了罢工,因为他们希望维持工资差额;但是他的行为依然是对本书的非凡致敬)。
在牛津大学贝利奥尔学院的回廊上,老师们告诉一名名叫威廉.贝弗里奇的年轻学生,一旦他学会了大学能教给他的所有知识,他就必须走上社会探索为什么英国保有这么多财富的同时却还存在如此严重的贫困。
温斯顿.丘吉尔在这本书刚刚出版时就买了一本。很快他就在黑潭市告诉自己的听众这本书“气得我汗毛倒竖。”在一份读书笔记当中他这样描写约克镇的穷人:“尽管大英帝国如此广大,但是这些人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尽管大英帝国如此富丽堂皇,但是这些人却像南海群岛上的食人土著一样没有追寻幸福的机会……英国本土的恶劣生活环境使得我们的全球霸权沦为了笑柄。”后来丘吉尔在给密德兰保守党主席的信件当中又提到了这个题目。与英国工人相比,美国工人伙食水平更高,效率也更高:“我们这些昂首挺胸的帝国主义者在不假思索地扩充军备、提升税率以及扩张领土之余也绝不应当忽视上述事实。就我本人而言,我认为大英帝国纵然能够统御万顷波涛,假如下水道不能疏通也毫无荣耀可言。”
朗特里开始向人们表明贫困并不仅仅是穷人的道德失败。狄更斯本人以及其他人已经转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感受,将纯粹且生硬的道德说教转化成为了对于辗转沟壑之间的英国穷人真实生活的逐渐认识。但是绝大多数人都将目光转向一边,梦想找到其他应对穷人的方式,既不必承担革命的威胁,也不会像更加慷慨的福利水平那样腐蚀领取者的人格。在这些年里,工党刚刚作为自由派工会主义者的联合体走上政坛,社会主义者的理念也通过知识分子与煽动者小群体的活动渗透了英国各个部分。但是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还不算是社会主义者。早在劳合.乔治与丘吉尔打破洋洋自得的硬壳之前,他们两个都反对福利国家。那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这就引入了第二个人。随着年老的女王撒手人寰,他也在忙碌地工作着。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算不上什么理论,就是那么一说 時千峰 字911 2017-01-29 19:28:22
🙂按你的理论反过来说一样可以成立呀 3 王者之剑 字287 2017-01-31 23:33:18
🙂这个可以有 時千峰 字671 2017-02-01 22:11:05
🙂3,巧克力战士
🙂我猜他是从早上六点站到晚上六点的 1 時千峰 字722 2016-09-16 00:27:54
🙂已修改,谢谢指正 万年看客 字0 2016-09-16 01:48:18
🙂是酒馆,开门最早也是中午了 豪哥的江湖 字0 2016-09-16 00:40:17
🙂太牛了。。。好看! 豪哥的江湖 字0 2016-09-14 21: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