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跳跃自然是大,证据不能说没有。

说几个问题:

西汉喜欢德治的是汉元帝,他当太子时候出了这么个事:

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问题是,汉宣帝起自民间,他的帝王心法不是来自宫廷教育,而是自学的,不能把他当成具有普遍性的代表。皇帝的教育也重儒,这可以看太子太傅、太子少傅的任命。两汉东宫二傅是实职,确实负责太子教育,担任这一职务的都是儒家经师。

所以,刘备的法家教育一点都不正常。而且,这书单里不是儒少法多,严格说起来,是纯法无儒。

法家重制度的思想和工商业,联系很明显,这个论述很多,且不细说。值得注意的是管子,这本书是诸子书里最侧重经济的。将工商业纳入国家管理,利用货币进行宏观调控的思想,书里都可以找到。

蜀汉农业生产率高,在史书里有记载。根据华阳国志,“绵与雒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而根据嵇康养生论,“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蜀汉粮食产率可达曹魏三至五倍,既然曹魏没有饥荒,蜀汉必有相当剩余,不是很显然的吗?

蜀汉粮食储备,仍然是从亡国时国库的清单中可以推测:国库中有米四十余万斛,金银锦缎,可以认为是倾国之力,但粮食这个东西,不可能将全国储备集中于一处。虽然成都作为国都大邑必有侧重,不过成都一城便有四十余万斛,全国积累可知。根据盐铁论,“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半月十五斗,一月三十斗,一年三百六十斗,就是三十六斛粟。而且成都城储的是米,根据九章算术,“一斛粟得六斗米为粝也”,也就是说,成都储粮可以养两万丁男,从事工商业的,还未必需要是丁男。当然,成都的储米,有相当部分是要用于俸禄支出的。但蜀汉在这方面也注意节流,蜀汉官职设置极慎,建国翌年许靖卒后就再无三公,九卿也常常缺位大半。这还是蜀汉亡国之时的数字,国力比起鼎盛时期必有衰退。

您让我注意南中的“赋”,我看是您误解了,按说文解字:赋,敛也,这里用的就是本义,而非赋税。叟、濮等少数民族不在编户齐民之列,自然也不纳赋税,这是制度常识。蜀汉既然占有南中,当然要利用其资源,不过剥削与反抗之间,自然有一个平衡点,这我前文已述。

很直接过硬的证据嘛,确实是没有,不过依靠现有证据,稍微吹吹,也不算是信口开河吧。

通宝推:lilly,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