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共:💬252 🌺3049 🌵9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官渡之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终于挥军南下了。如上文提到,袁绍本来执行的是以逸待劳的策略,是什么促使袁绍改变策略,与曹操进行军事决战呢?

客观原因应该说是很明显的,袁绍对张绣和刘备期望先后落空了,张绣投降了曹操,而刘备则干脆放弃徐州,投奔了袁绍。至此檄豫州文中提到能直接与曹操武力对抗的人物都不存在了,当然,豫州、徐州的地方实力派恐怕仍然在袁曹之间首鼠两端。

而主观原因我认为也不可忽视,就是与敌人在战场上一决雌雄的这种冲动很多人都有——看看河里言论倾向不难发现这一点。袁绍作为一名久经战阵的领袖,对自己军事能力的自信和挑战强敌的欲望更不会缺少。之所以提到这一点,是因为读史固然应该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出发,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忽视感性因素,本身就是一种不理性,这是题外话了。

这里可以说一说刘备,袁绍檄豫州文的抬头便是“左将军领豫州刺史”,也就是刘备,应该说袁绍对刘备寄有厚望。但刘备这次的表现却出乎意料,按武帝纪和先主传的记载,刘备败得很惨,众多将领和家小均被俘,而按裴松之注引的魏书,则刘备根本没有与曹操交战,“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这里我更倾向于魏书,因为关羽在投降曹操之后又回归刘备,完全没有影响刘备对他的信任和重用,二者关系亲厚固然是重要原因,但如果刘备对关羽的被俘投降没有责任的话,刘备如此做恐怕无法服众。魏书中所谓望旗而遁或许有夸张嫌疑,但此战刘备曾弃众而走我认为是有很大可能的。

刘备不肯出力,我认为和袁绍的行为是有关系的,袁绍传记载,田丰在曹操东征刘备时劝说袁绍攻击许昌,被袁绍以幼子有病拒绝。三国演义把这段移植到了刘备向袁绍求救里,虽属故事虚构,但却合情合理。刘备未必真向袁绍求救了,但刘备与袁绍有联系,至少关切着袁绍的动向,却是必然。袁绍此人确实不如曹操刘备这种一世枭雄来得坚忍果决,但以幼子有病为名放弃战机,那也未免看轻了袁绍。袁绍的打算,大概是让曹操和刘备打一阵子(曹操之前向东用兵,除了和刘备一起攻杀吕布那次,就没有很顺利过),坐收渔翁之利。而刘备一旦发觉袁绍是在把自己当炮灰使用,自然不会和曹操缠斗。

袁绍的如意算盘全部落空,只好亲自南下,与曹操正面交锋。官渡正面作战的过程,史书的记载简直到了吊诡的程度,一方面看,曹操军屡次破军杀将,袁绍军失利连连;但战斗的结果,却是袁绍“连营稍前”,曹操“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对曹操这个兵不满万的记载,裴松之便有质疑,他理由有三:其一是曹操应有军力显然不会如此之少,也没有在与强敌决战时保存实力的道理;其二是如果双方兵力比十分悬殊,那么曹操应处于被包围状态,但曹操多次出击袁绍补给线,可见并没有被包围;其三是官渡战果是俘虏了袁绍八万人,如果曹操只有不满万人,完成这个行动都是很困难的。因此,裴松之认为这是想“以少见奇”,并非实录。

兵力可以夸大其词,但曹操“合战不利”,袁绍步步紧逼的战况则无可置疑。魏国建国后的鼓吹十二曲第四曲名为克官渡,其描写的官渡战况恐怕与很多人的既有印象大为不同:

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

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堆傍。

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

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

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按说这种歌功颂德的文艺作品,其可信性是先天地可以打问号的,但古时人心朴实,这首鼓吹曲中不少内容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印证。譬如“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堆旁”的兵力对比,譬如“转战不利士卒伤”的战斗情况,譬如“今日不胜后何望”的急迫心态,譬如袁绍军“土山地道不可当”的攻势,三国志中都有记载。相同的内容,换用紧凑的表达形式,就看得出当时曹操的窘迫了。

曹操何以如此窘迫?恐怕还是与袁绍的另一条战线有关,二十年后曹丕在回顾官渡之战时是这样描述的:“四方瓦解,远近顾望”。曹操麾下战将虽多,但真正亲信重用的还是诸夏侯曹,曹操一辈的夏侯曹将军共有四人:夏侯惇虽然忠诚可靠,最为曹操倚重,但其不以军事能力见长,当时留守许都;夏侯渊被派出去督运兖豫徐三州粮草;曹仁被派往后方,对付袁绍派出的刘备;与曹操在官渡大营的只有曹洪。从夏侯渊和曹仁的任职可知,曹操的后方已经到了极度不稳的状态,这从其他记载也可以看得出来:“时袁绍举兵南侵,遣使招诱豫州诸郡,诸郡多受其命,惟阳安郡不动”。另外史书虽然多有讳饰,但曹操曾依附袁绍的事实却难以掩盖,他手下有袁绍所派给的兵力。譬如后来官至后将军的朱灵,最初就是袁绍派遣帮助曹操的。陈琳檄文也有提到:“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

在袁绍压力下,曹操集团内部出现了信任危机,后来击破袁绍,缴获大量与袁绍往来书信就是明证。曹操军兵力的迅速降低,与此当有关系——并没有大量战斗损失,然而杂牌军靠不住了,有限的嫡系还要分出去监视这些杂牌。比起兵力不敷,更可怕的是粮食跟不上了,毕竟曹操治军有方,没有直接诱因杂牌未必哗变;但人总是要吃饭的,没饭吃就是最直接的诱因了,再高的军事才能,也降低不了士卒的食量。

曹操终于等来了转机,袁绍的谋士许攸投曹,带来了袁绍的运粮情报,这或者是运气,或者是曹操的第二条战线也发挥了作用(荀彧非常精确地预见了许攸将投曹,我不太相信完全是巧合),曹操决定袭击袁绍粮草驻地乌巢。

但是更吊诡的是,细读史书,乌巢之战中却有更多的可疑之处。首先,袭击乌巢,看不出可以对战争的胜负起到决定性作用,之前徐晃、史涣就曾经袁绍运粮队,烧毁袁绍数千车粮草,并没有对战争局势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从袁绍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袁绍听闻曹操袭击乌巢之后,还在考虑分兵救援与袭击曹操阵地,袁绍本人还倾向于袭击曹操阵地的。如果乌巢是袁绍所必救,失守等于战争失败,那么莫说久经战阵的袁绍,恐怕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不会做出如此判断。

其次,奇袭乌巢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怀疑的行动,如上一条所说,奇袭乌巢看不出能起到什么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曹操方面也应作出类似的判断。而且这信息仅来自于刚刚来降的许攸,理论讲更应该谨慎一些,根据记载,对此袭击计划,“左右疑之”。事实也证明曹操的袭击没有达成奇袭效果,袁绍的守军“望见公兵少,出陈门外”,而且还坚持到了援军到达,曹操最后胜利,完全是破釜沉舟的力战之胜,而非胜于奇袭成功的妙算。

最后最吊诡的是,曹操居然还真的因此赢得了官渡之战,而且赢得非常彻底,全歼袁绍大军,袁绍仅率数十人逃走,这里面恐怕藏着很大的秘密。按三国志记载,袁绍“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坑杀的数量竟达七万人,相信大家都会同意,七万人的“伪降”是不可能的,别说三国时期,现代军队都没有这种组织程度。但是,这七万人确实都落到了曹操手里,曹操上献帝表里也提到了:“绍与子谭轻身迸走,凡斩首七万余级”,参考年代稍后的另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前秦军虽败,然而是被击溃,并未被歼灭,更别说成批量地被东晋军所俘虏。更神奇的是,曹操俘虏这七万人,居然未用一兵一卒!按袁绍传记载,曹操袭击乌巢之后并未进袭袁绍阵地,而是直接回营,还未至营,袁绍军已经崩溃。曹操本人领军在外,其他人更不可能擅自发兵攻击袁绍主营,袁绍军自溃或有可能,然而集体把自己捆了投到曹营来,这大概是玄幻小说也不会有的剧情。

说了这么多,大概有河友也能猜出我的意思了——袁绍阵营内部出了内鬼!这个内鬼,我认为是张郃。

通宝推: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