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三国有感随笔 -- 解甲
“将军”本义中所谓“军”,是有特定所指的,并非泛指部队。按周礼:“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当然,实际执行时未必如此教条,但显然要成一定规模的部队,才能称之为“军”。上古国小民贫,维持这样的常备军是很吃力的,所以才会有“小国一军”的现象,按12500人的标准,很多小国可能连一军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将军”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时候甚至由国主亲自统帅这一军。按周礼记载,“军将皆命卿”,其中逻辑可以这样解释:将军并非显要职位,而是必须由已经有显要职位的人来担任,这与将军不常置的现实也是相关的。也只有这样地位的人,才谈得上“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才有必要“君命有所不受”,不是后世带个千八百人的将军所能比拟的。
而秦汉时国力虽然大大增强,有能力维持较大数量的常备军,但由于秦汉都是大一统王朝,用兵方向是比较单一的,所以将军仍然没有必要常置化。所谓“掌征伐背叛”,那当然是要有军事行动,才会有将军,而“征伐背叛”并不是常有的。一旦发生,选派的将领自然也有相当的社会地位,此时的“将军”,类似于加官,自然相对其本官更上层楼。
东南西北将军地位超过前后左右将军,则是与三国时期的军事现实相关。前后左右的设置,能够满足汉朝战争敌对方基本是匈奴,作战方向单一的情况。但三国时期,战争成为常态,而且多个方向皆是前线,这时候就分不出哪边是前了,相应的,东南西北将军作为各自战区首脑日见显要。但这个问题主要见于曹魏,蜀汉则仍然是前后左右高于东南西北。
至于谥号,文正为谥之极美的说法起于司马光,明清两朝文正确实是顶级谥号,这大概与风气逐步向重文轻武发展有关,但在宋朝,从得谥的人看,“文”字似乎比不上“忠”字。追谥本来是因人行迹,而定其谥号,而明清将谥号分门别类,厘定等级,将死者对号入座,有些失其本意了。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是的,忘了提到 2 环宇7504 字461 2016-07-10 05:04:45
🙂军号有一个从军职向军衔转变的过程。 3 解甲 字1219 2016-07-10 17:50:48
🙂谢谢....关于将军还是有几句话想说 4 环宇7504 字1000 2016-07-05 21:49:09
🙂“将军”的演变是与客观现实密切相关的。
🙂再有就是五校...廖立似乎不知好歹 8 环宇7504 字510 2016-07-04 22:18:17
🙂对了....说到廖立,我的问题可多了 8 环宇7504 字905 2016-07-04 22:10:22
🙂从陈祗看陈寿 92 解甲 字4516 2016-07-01 12:32:09
🙂解甲兄分析一下为啥蜀国谥号这么难得呗 8 环宇7504 字749 2016-07-04 05: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