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1:绝望的年份,绝望的国家 -- 1001n
平心而论,当时新生的苏联,的确是难以再战。新政权刚刚建立,正是重新建设,抚平战争创伤的时候,说到底,也不愿意再去打什么仗了。于是在列宁亲自执笔下,苏维埃政权公布了自己的第一个法令:和平法令,里面这样宣布:
工农政府……建议各交战国人民及其政府立即就缔结公正民主的和约问题进行谈判。
政府认为公正的或者民主的和约……是指立即实现不割地(即不侵占别国土地,不用暴力兼并别的民族)、不赔款的和约。
决心根据上述对各个民族完全公正的条件来迅速签订停止这一战争的和平条约。
列宁为了让苏联开始谈判,甚至撤消了拒不服从命令开始谈判的旧俄军大本营总司令杜鹤宁将军的职务,而以一位准尉,军事人民委员克雷连柯去担任最高总司令。
一个尉官能当上最高总司令,哪怕在最小的军队里也是个新闻了,何况,还是俄国,何况,还是尉官中最低的一级――准尉!说真的,我真怀疑这个地方资料上写错了,呵呵。
无论是在和平法令的字里行间,还是看苏维埃政府的种种表现,苏联不想打仗的意图都是明白无误的。可是,苏联这么想,别人不这么想。就连过去在同一阵营的协约国,也不乐意苏联就这么撤了;他们认为,有苏联在东线拖着德军,他们在西线的压力就小的多――也确实如此,即便到了1917年的12月1日,东线战场依然牵制着74个德军师,大概占德军全部兵力的1/3。
――协约国能这么就让苏联退出么?
协约国提出,根据1914年8月23日的条约,“盟国,包括俄国,庄严地商定不缔结单方面的停战协定,不停止军事行动”――现在你说不玩了就不玩了,这怎么行?有这一条啊!
于是他们向苏联提出抗议,而这个抗议,居然不是给苏联政府,而是给刚才提到那个杜鹤宁将军的。而这位老杜,这会儿已经被命令解职了!
实际上,这位在彼得格勒,也就是后来的列宁格勒,再后来的圣彼得堡――的大本营的头头杜鹤宁将军,还是被协约国寄以厚望的。这抗议这么一交,协约国的小算盘是:挑动旧军队和新政府的矛盾,看你怎么收场――没想到,收场其实很快:刚才那位被新任命的最高总司令克雷连柯准尉,已经带着新组建的特别支队赶到彼得格勒了。他把老杜给逮捕了,之后,由于民愤太大,群众自己就把老杜给打死了。。。
于是,协约国拉苏联下水的企图,算是彻底破灭。。
苏联也同时向过去的敌人,四个国家的组成的同盟国发出了和平谈判的要求。可同盟国的反应真是很耐人寻味。为了说清楚一些,我们慢慢聊。。。
说起来,同盟国内部危机重重,老百姓早不想打了。苏联这么一呼吁,结果就搞的到处都是游行和罢工,要求停战,恢复和平。同盟国慌神了,赶紧进行镇压。这也不是事儿啊,今天镇压了,明天怎么办?
上文提到过的奥匈帝国的那位外交大臣切尔宁,在一封信里就说,“我们必须尽快地争取和平才能得救;如果不攻占巴黎,和平就不可能,而为此仍然得从整个东线腾出手来”。这封信写于1917年的11月。
之后的两个多月中,英国、法国、意大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等国家也都陆续发生了规模庞大的游行和罢工。到了1918年1月底,就连德国也发生了波澜壮阔的政治性总罢工,要求立即同苏联缔结和平条约。
同盟国在种种考虑之下,决定同意和苏联进行和平谈判。这样一来,起码在道义上,就先把同盟国打扮成了和平爱好者,也有利于延缓国内的革命斗争形势。不仅如此,谈好了,说不定还能在经济上大捞一笔呢――谁让是你要退出战争的?你得赔我们钱啊!
谈来谈去,里面的周折就不说了,总之是谈出了将近一个月的停火期:从1917年12月,到1918年1月之间,东线总算安静下来了。
可是,我们只要看看这个时间就知道,1918年1月之后,这个脆弱的停火肯定是又被打破了――没错,东线,还是没消停下来!
这里面玄机重重,说起来也是颇为曲折和精彩。但是篇幅所限,我在这里就简单提一下吧――加上西线部分,现在已经七千字了,我倒――尽量把这个过程简明扼要地说清楚。大伙也好明白:当时的东线是怎么回事,进而理解那个时代背景,理解西线后来发生的情况的根源。
1917年12月,苏联和四个同盟国在布列斯特展开和平谈判,从此,这个布列斯特也名扬世界。
顺便说一句,布列斯特(Brest),是个边境线上的城市,位于当时苏联白俄罗斯的西南部,同时紧挨着波兰的东北部。而这一段的国境线,实际就是南北流向的布格河(Bug River)。如此看来,布列斯特在布格河的东岸,正是苏联防范西部危险――德国――的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地。
而早在沙皇时代,这个布列斯特的重要性就已经被充分认识到了――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天险,当时的沙皇俄国还在这里修筑了著名的布列斯特要塞,在它的核心,光是防御墙就有两米厚,而炮塔有将近500个……在修筑的时候,又嫌布列斯特城碍事,沙皇一声令下,这个城市干脆被整体搬迁了3公里。。。
布列斯特要塞
真是一切为了战争啊。。可布列斯特的故事还没有完。不仅没完,而且这新的故事还让今天的我们难以理解。。。
那是二战刚刚爆发的1939年9月,布列斯特再次名扬世界――苏联红军和纳粹德军,就是在这里第一次打了照面――没搞错,就是这里。
有兄弟奇怪了,纳粹德国袭击苏联,不是1941年6月22日的事情了么?怎么1939年9月两支军队就打过照面了?
让前苏联历史学家有口难言,要么不提要么一笔带过的史实是:两支军队在这里不是大打出手,而是胜利会师――历史就是这么会开玩笑:当时,纳粹闪击了波兰,而苏联,也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里的秘密条款,顺势出兵波兰;这红的发紫的军队从东一路杀来,那黑的发亮的军队一路从西杀来,大家终于在布列斯特会师了。
――而我们印象中的两个死对头,竟然就在这里,高高兴兴地握手拍肩,共同庆祝对波兰的彻底瓜分!
为这事,两军还搞了个庆祝典礼;典礼之后,纳粹德国的“闪击将军”古德里安,按协议撤到了刚才说的布格河以西;而布格河以东的地方,包括布列斯特要塞本身,又归了苏联所有了……波兰呢?谁管你,没了就没了呗,大家高兴就好。。。
唉,这都叫啥啊……
得,又扯远了,还是回来接着说苏联和同盟国在布列斯特的谈判吧。
为了这个谈判,双方可谓是精锐尽出。看看下面的同盟国谈判与会人员名单,就不难理解这个谈判有多么重要:
同盟国代表团:
德国外交大臣屈尔曼,最高统帅部代表、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
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切尔宁;
保加利亚司法部长波波夫;
土耳其宰相泰拉特帕夏。
这回,苏联代表团的态度很明确:不割地,不赔款;过去战争中侵占的领土,一律放弃;立即缔结和平条约。
同盟国代表团内部则是意见纷纷,国内各种意见都迅速反馈上来,结论就是:绝对不能这么便宜了苏联。本来,他们打算就一些民族自决权之类更象空谈的题目来多拖延一点时间,没想到,苏联人来了个下马威:苏联代表团要求,公布谈判经过,以及相关工作报告。
这么一搞,和平的羽毛还怎么插自己头上?报纸一登,傻子都能看出来究竟是谁更想把战争继续到底……这下坏了,同盟国代表团只有三天的时间用于答复这个建议。三天过去了,切尔宁代表同盟国代表团发表了声明,说是打算立即签订和平条约。
但是,切尔宁在这里面耍了个花招。他说,签约可以,没问题;但是各参战国都必须一致服从这个条约才可以;如果俄国过去的盟国,也就是协约国方面不同意的话,现在这个条约虽然签了,我们也不会照条约办事的。。。
这不是废话么――协约国又不是苏联自己的一个加盟共和国,苏联怎么能控制人家怎么想?
而就是这个口头上的空头承诺,在同盟国内部特别是在德国,也引起了军人的强烈不满。在德国军界享有极高声望的兴登堡元帅和鲁登道夫将军非常郁闷,想不出这些卖国贼怎么就答应了搞什么“和平”。鲁登道夫从西线回到柏林,对刚刚返回的代表团成员之一、东线参谋长霍夫曼将军大发雷霆:“您怎么能让这个照会出现呢?!……如果俄国拖延谈判,我们就可以结束停战而粉碎敌人!”
这就是当时的德军高级指挥员对战争的态度。。。
而当时签约还有个附加条件,就是休会十天,以便让协约国也来代表谈判。问题是,协约国军队并未战败,人家凭什么要听你们的安排?结果当然就是没来。这一没来,可正对了德国人的心思,他们马上宣布,不再受谈判和决议的束缚了。第一次的和平协议就这么着算是废了。
1917年12月27日,继续谈判。这时候,苏联代表团团长换人了,列夫?托洛茨基来了。。
这位托洛茨基大大有名,以至于都有托派这个名词,而我们一般都认为陈独秀是中国托派的领袖,呵呵,真是够复杂的。托洛茨基的主张说白了就是,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单独建成,要搞应该一个地球都搞才成;如此这般的观点一大堆,和当时的党内普遍共识有所不同。列宁在时,没人把他怎么样;斯大林上台后可就没那么客气了,他先是被宣布为叛徒、卖国贼,接着在1927年被开除出党,1929年被驱逐出国,1932年被开除苏联国籍,最后则在1940年被暗杀于墨西哥城。
托洛茨基
而在1917年谈判的时候,他果然又冒了泡泡,且容我慢慢讲:)
新谈判一开,前面被叱骂过的德国将军霍夫曼,就咄咄逼人地拿出一张新地图。这张地图上,德军目前所占的地方都已经被划入德国版图:从波兰、立陶宛、拉托维亚到部分白俄罗斯,以前属于俄国/苏联的国土,现在姓德了。
列宁得知这些条款后,迫于无奈,指示托洛茨基接受这些条件。而布哈林等人反对接受这些条件,认为是背叛。这种情绪弥漫在苏联共产党内,很多人都无法想通,为什么要白白送给德国人那么一大片国土。而实际上,当时的苏联根本无力再战,光内政都够头疼的,哪里有精力去打一场已经打不起的大仗呢?
而托洛茨基接到列宁的指示以后,提出“既不要和约,也不要战争”。大概是他有他的主张,但是不服从国内的指示,无论如何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而他的观点,又的确影响了苏联党内的相当一批人。这时候,谈还是不谈,和约签还是不签,在苏联内部,已经掀起了轩然大波。
没办法,为了说服全党,列宁提出了以下观点:
这是退却,然而是暂时的退却;
如果苏维埃政府现在不签订和约,它就会在德国人开始进攻的时候,被迫在更为苛刻的条件下签订和约;
再也无法拖延了,因为我们为了故意拖延谈判,已经用尽了一切可能的和不可能的办法。
最终,在列宁的努力下,苏维埃中央决定:一直拖着谈判,拖到德国下最后通牒,就马上接受它。
1918年1月27日,德国外交大臣屈尔曼严厉要求苏联必须立刻根据新条款签订和约。时机已经成熟,这实际上已经是最后通牒了。第二天的晚上,托洛茨基宣读了苏维埃代表团的答复:
苏维埃俄国将不签署条约。但要结束战争,复员军队。
当时,德国代表团团长向托洛茨基指出,拒绝的后果就是:停战期限一满,战争就要恢复。托洛茨基断然表示:不可能继续谈判。。。
说老实话,我都不知道这位托洛茨基先生当时是怎么想的。苏联不签署条约,那就意味着拒绝和平;拒绝和平,那就意味着战争;而大战在即,且不说打的了打不了,你老先生还宣布复员军队,――到底是个什么意思?搞不懂啊――即便是外交辞令,起码也得符合逻辑吧。。。
评价一个外交政策的利弊得失,或许从敌人的角度那里看的更清楚。同盟国是怎么看托洛茨基这个违反命令的举动呢?
托洛茨基回复同盟国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29日,一封从德国代表团发往柏林的电文是这么写的:
此间普遍认为,不会有比托洛茨基的决定对我们更有利的了。……托洛茨基通过这个决定放弃了一个在进行战争中签订和约的国家的一切有利地位。本来我们在签订和约时总要对托洛茨基作出各种重大让步的。现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了。
托洛茨基先生啊,真是让敌人高兴死了。。。
同盟国在谈判的同时,可没闲着:
1918年1月5日,东线司令部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进攻战役了,代号是拳击;
1918年1月底,总参谋长兴登堡又批准了在乌克兰一线的进攻战役计划。
谈判既已破裂,那也就没什么好客套的了。2月16日,德国通知苏联,从18日12时起,两国恢复交战状态。同时,50个德国师,28个奥匈帝国师,2个保加利亚师,1个土耳其师以及18个骑兵师在前线部署完毕。
准时准点儿――2月18日12时起,47个步兵师和5个半骑兵师,对苏联发起了全面进攻。
这时候的苏联,起码在纸面上,还有173个步兵师、几十个骑兵师,按说也是很有震慑力的。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一些理论上存在的数字;它们实际上是旧俄国的军队,此时人心涣散,已经发展到“自发复员”的程度了――这还怎么打仗?
当然是一败涂地。
五天工夫,同盟国军队已经杀入苏联境内200~300公里。这个大刀阔斧的进展,可是跟西线上的几年拉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立陶宛丢了;
爱沙尼亚丢了;
明斯克丢了;
……
到后来,基辅丢了,整个乌克兰也丢了!
前线全线吃紧,情势极端凶险。在这种情况下,列宁在2月21日起草了《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的呼吁书,也是一部法令,动员全苏联抵抗同盟国的入侵。2月22日这个法令被公布,特别是在23日,应征热潮全面出现,各大城市的青年人踊跃参军。
有鉴于此,彼得格勒的苏维埃建议,把1918年2月23日定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日,并获得了通过。从此,2月23日成为了苏联武装力量的诞生纪念日,前苏联在世的时候,年年都是要纪念地。。
在新成立的苏联红军和苏联红海军的英勇抗击下,同盟国军队的嚣张气焰被打下去了,进展的速度也大大放慢了。虽然是这样,但是整个局势还是非常被动,对苏联极为不利。
也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日的同一天,2月23日清晨,苏联收到了德国的最后通牒。
这个最后通牒比上次谈判时候可要蛮横多了,要价也高多了:
苏联军队必须撤出波罗的海沿岸、撤出芬兰、撤出乌克兰;
苏联必须把安纳托利亚地区归还土耳其;
苏联必须同从未承认的乌克兰反动政府――中央拉达――签订条约;
苏联必须复员军队;
苏联必须恢复1904年俄德通商条约……
而时间,只给48个小时。
这时候放在列宁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战斗,或者妥协。无论战斗还是妥协,你的思考时间只有两天。
仔细分析了当前苏联的国家形势之后,列宁被迫选择接受最后通牒。
1918年3月1日,也就是大概两个星期以后,双方的代表又来了布列斯特,进行“谈判”。之所以给谈判打上引号,是因为这时候的谈判早就不是谈判了――德国代表团团长罗森贝格首先傲慢地声明:
根本不用任何辩论,和平条约必须在三天内签订;
否则,德国就认为谈判已经破裂,因而不能停止军事行动。
苏联代表团没有一点儿办法,3月3日清晨,签订了条约。按照规定,苏联
丧失了大约一百万平方公里领土;
丧失了大约五千万人口,占苏联全部人口的三分之一;
丧失了大约百分之九十的煤矿;
丧失了大约百分之七十三的铁矿;
丧失了百分之五十四的工业;
丧失了百分之三十三的铁路;
必须立即复员红军;
军舰必须立即回港,停泊并等待所有条约签订完毕,或者自行解除武装;
完全恢复1904年俄德通商条约中苛刻的海关税率。
如此屈辱的条约,真是跟中国清朝末年签订的那些条约有一拼啊……
而按照五个多月后的8月27日德国外交官们所提出的补充条约,苏联还必须赔偿德国战争费用六十亿卢布,还得把巴库油田产量的四分之一让给德国……
直到同年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13日,德国已经投降了。这时候,苏联政府决定,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并发动全民战争,赶走苏联境内的侵略者……
点评:
纵观整个1918年的东线的政治、军事、外交等等情况,我们不难发现:苏联退出战争,对同盟国本来是个特别好的机会。但是他们贪得无厌,非要置新生的共产主义政权于死地而后快。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不惜在解决不了西线,自己情况也一塌糊涂的前提下,大兵压境并攻击苏联。
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看,同盟国在东线上确实获取了相当大的战果。但是,在取得这些战果的同时,德国军队也不得不分散在广袤的苏联大地上,走,走不脱;打,合不成拳头。在占领了这些领土以后,德军就忙于与当地的反抗势力作战,再也无力支援西线的战争了。
这样一来,本来兵源就已经非常匮乏的同盟国,就再也难以调动更多的军队用于更关键的西线战役了。而如果这几十个师调到西线,虽然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至少也是个相当大的帮助啊――但是,现在他们只能困在高加索、乌克兰的人民战争的泥潭里,再也拔不出脚来了。
而这,也为西线战略的制订设置了先天的制约因素。后来德军在西线的攻势情况,又得是一篇文章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看的话,我就把它写出来;否则,我还是老老实实地接着写我的密码故事吧。换言之,这个附注,大概也就这两篇了,嘿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一直在看 字40 2005-06-13 11:56:29
🙂我觉得现在这样最好了 不爱吱声 字80 2005-06-13 10:09:55
😄先花后看 landlord 字0 2005-06-13 09:19:46
【原创】密码传奇(一):篇外历史附注2、强敌当前,列宁也只有妥协
🙂这么大的事件,这么短的文章就说的比较清楚 沧溟之水 字0 2009-12-25 20:35:50
据说托洛茨基还是很厉害的 cdcdcdd 字109 2005-06-13 16:15:34
1001n兄请接着说 胡舟之 字18 2005-06-13 11:54:55
😉布列斯特布列斯特。送花送花 landlord 字0 2005-06-13 09: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