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天柱山剿匪记 -- 赫克托尔

共:💬62 🌺61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庐江之于孙氏是弃子。

再插一段,给王子殿下敲敲边鼓。

孙策定扬州六郡,各郡太守如下:吴郡太守朱治,丹杨太守吴景,会稽太守孙策,豫章太守孙贲,庐陵太守孙辅,庐江太守李术。

王子文中有个疏忽,把朱治和吴景的任职写反了,这恰好牵扯到汉朝一个政治惯例,我就多一下嘴。汉朝地方行政长官是不可以任用本地人的,这是所谓“三互法”的一部分,朱治是丹杨故鄣人,不能当丹杨太守;吴景祖籍吴郡吴县,不能当吴郡太守。而孙氏一族是吴郡富春人,全族都不能当吴郡太守,这也是为什么六郡中首要的吴郡反而交给了外人的原因。

这六个人里,朱治曾任孙坚司马,孙坚的长史公仇称后来史书无载,实际朱治是孙策手下的孙坚旧部之首,而不是一般印象中的程普。在孙策独立的过程中,朱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吴景是孙坚的妻弟,孙策的舅舅,于孙策独立也是出了大力的。孙策自领会稽,并且孙权也继承了这个地位。孙贲孙辅兄弟是孙策伯父孙羌一系,孙贲在孙坚死后还曾统率过孙坚部众一段时间。孙辅是孙贲幼弟,双亲早逝,由孙贲抚养长大,兄弟情笃。庐陵郡是由豫章郡里分出来的,但两兄弟的关系孙策自当熟知,这个举动应该视为对孙羌一系的倚重,而非分权防范。

李术除了籍贯之外,早期事迹在史书上找不到记载,但从其他五人的身份看,有一个很合理的推测是李术同样是孙策的亲信。现在看不到他的事迹是因为孙权后来为了掩盖某些事实,将他的存在尽可能抹杀了。

但这就牵扯到一个前提,即孙权得位不正,甚至进一步说,孙策之死孙权有责任。这后一种说法在流行文化里算是比较常见的阴谋论,但是与史书记载根本不符。如孙策传记载“呼权佩以印绶”;孙翊传注引典略记载“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张昭传注引吴历记载“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这些史料分别出自不同势力的记载,很难以孙权的改动为理由解释其一致性。而且孙权时年不过十九岁,说他在孙策的眼皮底下取得了孙策大部分部属至少默许程度的支持并最后谋杀了孙策,作为文艺作品的题材戏剧性当然是很好的,但从事实逻辑看,未免太离奇了。

所以我认为李术事迹失载另有理由,这个理由是李术的重要性确实和其他五人有较大差距。而这理由的理由王子提到了,庐江郡是六郡里唯一在江北的一郡,孙策并未打算固守,李术不过是孙策的权宜之计。这在史书中也有些可以印证之处,江表传记载,孙策任命李术时,“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皆徙所得人东诣吴”;但孙权攻拔李术的皖城后,“徙其部曲三万余人”。这期间不过一年时间,李术的部曲暴增十倍以上是绝不可能的,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孙权所迁徙的其实是庐江郡士民。那么孙策孙权连续两次迁徙士民,其原因很明确,就是并不将庐江当做根据地。

另外一个根据是孙权攻杀李术后,事实上弃守了庐江,李术的后任庐江太守是孙河,但孙河的屯地是京城,京城即今镇江,当时属江南丹杨郡,并不在庐江。皖城再次归吴,已经是建安十八年的事了,且建安十八年吕蒙袭取皖城后也任庐江太守,但并不治皖,而是治江边的寻阳。这都可以看出,孙吴并不打算在江北建立大片根据地,当然这个打算也是有实际情况依据的。

另外说回来,孙权未必得位不正,但孙权的继位受到广泛质疑则于史有征,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就是一个例子。孙氏族内也发生了内讧,孙坚弟孙静的长子孙暠一度起兵。另外孙贲兄弟后来均交结曹操,显见与孙权离心离德,若还是孙策统事恐怕就未必如此。

通宝推:赫克托尔,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