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2015 读书笔记(1) -- gb2312
2015年读的最好的一本书是唐长孺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这本书是《唐长孺文集》的第一卷,共收录了唐先生13篇论文,充分体现了史学的高度。
我记得在读北大陈苏镇教授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史探幽》一书时,在前言里看到陈教授写道:他以前作田余庆先生的助教时,写了一篇《司马越与永嘉之乱》,给田先生看,田先生看过之后,对他说“份量不够”,看他还不明白,就补充说:“题目的份量不够”。
读过《司马越与永嘉之乱》之后,我觉得这篇文章把人物和事件都讲清楚了,但是没能上升到史学的高度,大概就是田先生所说的“份量不够”吧?
那什么叫“史学的高度”呢?我觉得看唐长孺先生《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第一篇《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就能有个概念了。
略过精审而严密的论证过程,只看结论部分,大概有以下几点:
1.宗部的意义是以宗族为核心的武装组织
2.宗部组织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其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因此除了防止与镇压起义之外,也抗拒政府的无限度的征发,特别是徭役的征发。
3.宗部与山越有密切的关系。山越是指原居山中的人民与逃亡入山的人民,他们之中虽也觉有古代越族的后裔,但此时与一般人民没有什么差别,应此只能认为山居的江南土著。
4.山民是由大族控制的,这些大族组成的宗部往往在于山险之地据守,因此宗部与山越构成密切关系。
5.孙吴的建国乃是以孙氏为首的若干宗族对于另外若干宗族集团即宗部的胜利。
6. 因此之故,孙氏建立了宗族间分配利益的领兵与复客制度,这种制度是一种特殊的分封制度。
后面还有补充说明,我就不敲了。。。
这就从史学的高度说明了孙吴的建国,唐先生在1954年以前的研究就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真是让人惊叹。
我以前读三国,就有一个感觉,蜀汉统一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是这个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但是孙吴绝无统一的可能,原因可以说一大堆,但是达不到这样明确而又深刻的水平,这样的书读起来真是畅快。
据田余庆先生回忆:“1984年,我随周先生一起到成都参加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回程特意到武汉,借此机会拜见唐先生。在武大,周先生做了学术报告,我也跟着做了发言。我说我这次是朝山来了,刚刚朝了峨眉,现在朝珞珈,来拜见唐先生。我说的是真情,是实话。唐先生当时在座,听了之后表示不安,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了好些谦退之词。唐先生的为人为学,是大家公认的,他这种谦退的态度,更增加了我们对他的敬仰。”
也难怪唐长孺先生去世后,周一良、田余庆二位先生曾合写一挽联悼念他。上联是:“ 论魏晋隋唐,义宁而后,我公当仁称祭酒”,下联是:“想音容笑貌,珞珈在远,吾侪抆泪痛伤神。”上联的意思是说,治魏晋隋唐史,陈寅恪先生之后当首推唐长孺先生。周、田两位先生与唐先生一样,也都是治魏晋南北朝史的第一流学者。他们对唐长孺先生学术地位的评价既符合事实,也体现出了真正学者的胸怀
最后,这本书是繁体竖排的,算是个小门槛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6
🙂【原创】2015 读书笔记(1)
🙂使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研究历史才是真研究 28 陈王奋起 字503 2015-12-12 00:05:33
🙂个人感觉 1 润无声 字500 2015-12-19 02:02:34
🙂恰恰相反,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地研究历史才是假研究,因为 4 说几句 字2143 2015-12-14 10:32:43
🙂退休后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吧 海峰 字20 2015-12-14 09:25:21
🙂很好的想法 4 gb2312 字1286 2015-12-12 08: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