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明史杂谈(2)--糊涂的崇祯 -- 温相
刻意忽略顺治年幼时实际掌权者是年长的多尔衮的事实,单说顺治年幼,用片面的真相混淆视听。这涉嫌造谣和欺骗。所以,我批这是罔顾事实。
你现在说的总算是不一样了,开始谈点历史事实了。
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误,你现在所说的应该是君主个人的影响力有限,不足以挽救社会发展趋势,批评的是我过分强调君主个人能力对社会趋势的影响力。
因此,表面上,前后都是反对强调君主的能力,有相似之处。但是前面使用的方法是造谣,是欺骗。手段卑劣者目的必不高尚,所以要往死里批。而你现在使用的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讨论问题。虽然和我意见不一致,但是你现在是在正经讨论问题。你肯正经说事,我就愿意多说一点。
就你说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不是王朝末年昏君,是昏君导致王朝末年。
你列出了一个统计数据,自秦以来无三百年之天下。
如果只列最长数,那么我们也可以说自古以来无多少年之物种。这个最长数,有一定意义,但是,同样是不足三百年,有的王朝长,有的王朝短,又是因为什么呢?同样是遇到危机,有的王朝遇到危机可以挺过去,有的王朝就覆灭了,又是因为什么呢?
客观运动规律在其中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这个客观规律本身包括什么呢?包括社会国家的发展规律,从产生、壮大、鼎盛到衰落、覆灭。具体来说,这又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经济规律,也比如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是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我们讲客观规律,并不能因此将主观能动性割裂出去。毛主席批评一些人是“钢多气少”,物质装备好而精神装备不好,他是在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吗?不是,当然不是。精神世界也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在事物运动过程中,各类因素都是有机会成为主要原因的。主观原因也是可以成为主要原因的。
所以,不能因为我们要分析一个国家灭亡的客观原因,就无视主观原因,就拒绝讨论主观原因,甚至于断定主观原因不可能成为主要原因。
土地兼并等各种原因,是明朝自身存在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为什么会总爆发呢?
以国家规律来说,自秦以来无不灭之国,明朝也应该是会灭亡的。事实上明朝也的确灭亡了。那么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来说,明朝是不是一定会在1644年这个点上灭亡呢?这倒并不一定。灭在这个时点,很大程度上还是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在起作用。越是接近这个时点,决策者的主观能动性起的作用就越明显。
我为什么说明末二君的幼弱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均不能缓解危机,而缓解危机的手段还远远没有穷尽。不但如此,他们还在加剧危机,最终走向了1644。
比如三饷加派。实际上主要是辽饷。万历搞了辽饷,组织了一次大规模作战,失败了。这算是搜刮民财的开端。
那么,这个开端可不可以改回去呢?
如果是一个成熟的君主,他在财政和社会危机加深的环境下,应该是可以选择更加合理的战略,符合经济和财政要求的策略。
辽饷是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采用这样的办法,先决条件就是速胜。
孙子兵法也在讨论后勤压力和军费情况时说,兵贵胜,不贵久。
到了天启时代,明朝继续在征收辽饷。此时可以说,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这个逐渐加深的危机,在帝师孙承宗搞出花费大价钱的辽西筑垒计划之后,就走上了堕落的快车道。
到了崇祯时代,经过崇祯的治理,天启时代的陕西灾区起义了。
到了崇祯四年,辽饷一下增加了33.3%,从九厘跃升至一分二。
而明朝的军费开支非常巨大,万历末年达到每年四百万,花光了辽饷。到了我们的孙承宗老大人开始操盘辽西的时候,辽西筑垒一年要花六百万。
赋税越收越多,军费也越花越多,民变愈演愈烈,最终亡国。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万历有什么责任,他的责任就是:一,他没有解决问题;二,他遗留的一些不适合长期执行的办法长期化,挖空了明朝的经济基础;三,巨大的军费开支进一步挖空了明朝的经济基础。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责任里面,他只有一个半的责任:第一个,和第二个的前一半。一,他没有解决问题就死了,二,他遗留了一些短期挖掘财政潜力的办法。
错误的政策是明朝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问题真的到此为止了么?
我们可以拿明朝末年和汉武帝比较一下。
汉武帝也是穷兵黩武,也是极尽民力,后期也是连吃败仗。各种重赋重税,持续加重,各种军事失败,沉重打击军心民意。民间也开始造反了。那么持续下去,汉武帝会不会变成亡国之君呢?
但是汉武帝没有变成亡国之君。他没有一条道走到黑,他居然改弦更张了!他居然下令更改国策,又打算休养生息去了。
什么?错误的政策是可以更改的?
那么万历的国策可以更改吗?
辽西的军费可以不花那么多吗?
可以。
就在万历死后没几年,天启二年,明朝以王在晋代熊廷弼,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经略辽东、蓟镇、天津、登、莱。他说:
王在晋否决了四百万的计划,提出了一个只花一百万的计划。
按照这个计划,明朝不必每年花那么多银子,也就不必每年收那么多银子。这样即便不能挽救危机,至少也不会继续加剧社会危机。
然而,明朝和我们现在的很多军事爱好者,又否定了一百万的计划,坚持四百万乃至六百万的计划。
难道明朝政府手里有的是钱吗?
明朝政府没有钱,不但没钱,还因为收钱而加剧了危机。
那么为什么要用一个多花钱的方案呢?
王在晋不舍得花钱,是因为他不想收复失地吗?然而他不是这样说的啊:
一步一步,思路很清晰,是要收复失地的打算。
至于具体到王在晋方案和孙承宗两个军事计划的军事考虑,我在别处已经说的很多,这里既然谈社会危机,就不再重复了。
就我们现在所说的财政问题来说,王在晋也是考虑到了的:
“启无已之争,遗不了之局,而竭难继之供。”
难继之供,这四个字,不就是说,辽饷加派是难以为继的吗?
这是一份充分考虑了财政压力和国内危机的军事方案啊。
然而他却遭到了否决。
这个否决是因为社会危机愈演愈烈吗?这个否决就是简单直接的因为决策者出现问题:
天启皇帝选择了支持自己的老师孙承宗。
为什么说天启皇帝对孙承宗的支持如此重要呢?
在天启年间,孙承宗无数次表示要离职,离开辽西,都遭到了天启皇帝的拒绝,坚持要他继续任职。这个无数次是说,基本上每一两个月孙承宗都要写辞职报告。最后孙承宗用一场大败胜利离职。
孙承宗之后,继续坚持筑垒战略的是袁崇焕。
不过我要说天启皇帝还是有脑子的,能够成长的。天启能够根据形势学习正确的战略。比如说,袁崇焕坚持筑垒战略,以筑垒佐攻战,以攻对攻,很多人因此吹嘘他雄才大略。但是当筑垒遭到攻击的时候,袁崇焕坚决拒绝增援。皇帝严旨之下,他也只是派了几千人随便出去晃悠了一下就迅速回来了。对此,支持他的人会说,袁崇焕避免了后金的围点打援。但是支持他的人能不能想一想,不能援的点,要来做什么?委员长当年进攻解放区的时候,毛主席不就是充满喜悦地甩给他很多点做包袱吗?孙承宗-袁崇焕自己主动在白地上修建了许多点出来,这显然比委员长到处去占点还要愚蠢。当然,有一点他们是比委员长机智的,委员长是个不怕死的,不但要占点,而且要援点。袁大人是修点,但是不援。对此天启皇帝的评价也很直接:
“暮气难鼓。”
有的人对天启皇帝是怀有偏见的,不管暮气难鼓这四个字多么恰如其分,他们只会因为这是天启皇帝的话,就轻蔑地扔下一句天启皇帝的话也能拿来当证据。
这也是有原因的,比如天启皇帝不学无术,比如天启皇帝是个傻木匠,比如天启皇帝不问朝政。其实呢,万历皇帝也有过类似的批评,比如万历是个不问朝政的人,万历吸食鸦片。当然了,因为他是几位名师——或者说权贵——的徒弟,不能说他不学无术。
这就好像在说,有一个人,不烟不酒,提倡素食,他叫希特勒。还有一个人,抽烟酗酒赌博,他叫丘吉尔,还有一个寻花问柳后来还瘸了,这哥们是罗斯福,至于据说有抢银行记录的斯大林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天启和万历的那些言论,稍有社会阅历的人就会知道,这是在引导舆论。
这就是最低级的舆论战。
信了这个,就是纯粹的炮灰。
天启的话有没有道理,不在于他的身份,而在于是否符合事实。
暮气难鼓四个字的评价,在免去袁崇焕职务的时候,评价其战争表现是恰如其分的。
有趣的是,“雄才大略”的袁崇焕大人做出的“暮气难鼓”的事情,本质上就是后退防御、避免在条件不成熟的时候与敌争锋。与王在晋山海关防御计划有很大的相近之处。当然了,袁大人的方法要花几倍的钱。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天启皇帝即位七年之后,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开始展现出一点成熟的样子。
不幸的是他在这个时候病死了。
然后还没被赶回家的袁崇焕,被崇祯启用。
崇祯信任了袁崇焕,捏着鼻子忍了他擅杀大将的行为,捏着鼻子忍了他大举资敌的行为,甚至捏着鼻子忍了他没有防住后金让敌人杀到京城的行为,但是终于无法再容忍袁大人带人进城的行为。
从天启到崇祯,经过七八年的努力,明朝的北京防御终于被彻底抽空,明朝的三方布置也终于被逐步瓦解,后金从此可以入关劫掠了。
那么问题的要害是什么?
是明朝土地兼并所以孙承宗袁崇焕被农民起义给吓怕了吗?
完全不是,只是简单的因为天启皇帝早年年幼,后来又英年去世;只是简单的因为崇祯过于相信那些拿钱办事的经理人——请注意,官僚,其实就是企业里面那些拿钱办事的经理人,低级官僚就相当于办公室白领,办公室民工。
这两个皇帝都太年轻。
我们都知道崇祯幼稚到了什么程度。比如在李自成大举杀来时,崇祯明知道无兵可守(京师防御早就被辽西防线二十多年的吸血抽空了),需要调辽西大军回援,居然都办不了这个事。崇祯在明知道无兵可守的情况下,迁都的主意都拿不了,送太子南下的主意也拿不了。
你说他能干什么?坐下等死?都说腐儒们是平日空口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我们却在这里看到了“九转乾坤空在握、君王临事唯一死”的奇观。
崇祯可是一个实权皇帝!
以前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崇祯在位十七年,十七年时间是什么概念呢?越王勾践是个典型。前494年他战败,12年后,前482年他就攻杀了吴国太子。前473年,他彻底灭了吴国。有人说吴越是小国。呵呵,吴国还真是小啊,一个一度称霸的国家,小国?吴国这个小国,与后金这个大国比,大小差不多很多;越国这个小国,与明朝比起来,大小又差了多少呢?
十七年,足够发生很多事。比如隋炀帝。隋文帝声名赫赫,隋炀帝只用了十四年就葬送了他的天下。崇祯算是好的,他的底子不如隋炀帝,坚持的时间比隋炀帝长,所以他明显是优秀于隋炀帝的。比如秦献公。秦献公之前,魏国打得秦国抱头鼠窜,几乎灭亡。然后秦献公用了22年,奠定了秦国复兴的基础。秦献公的底子固然不如崇祯,崇祯也远不如秦献公。
我就不拿崇祯和勾践比了。对手的规模差不多,自身的实力强那么多,胜负却又如此对比鲜明,这能力,没法比。
我说过,崇祯是个幼稚的人。我不想再重复说了。
崇祯本质上是一个汉元帝类型的人,净信那些舞文弄墨的文贼。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8 层
🙂万历年间耗尽了民力闵财,后来没钱了,当然跟他有责任 huolu 字0 2016-03-09 00:30:45
🙂自秦之后无三百年不亡之国 51 任爱杰 字1628 2015-12-09 09:15:16
🙂其实也有干年秩序的 元亨 字8 2015-12-16 21:17:49
🙂不是王朝末年昏君,是昏君导致王朝末年。
🙂崇祯17岁登基,被周围东林党之类儒家知识分子忽悠惨的小孩 2 dafemren 字132 2015-12-12 07:57:20
🙂不是体制,是儒家思想的腐朽 hwd99 字0 2016-03-04 00:02:16
🙂后金这点人口和军力 14 pattern 字802 2015-12-11 03:24:05
🙂同样的基础,蒋委员长就花园口豫湘桂,毛委员就打美国打印度 8 林风清逸 字925 2015-12-11 06: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