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邓特色,其一开始就公开宣扬:自己是开历史倒车 -- 海纳
林毅夫有篇著名的论著,论包产到户对农业增产的作用。他巧妙的利用筛选时间段作了一个数据陷阱,拿78--84年来说明包产到户对农业的增产作用。
问题是,包产到户真正在全国全面展开,恰恰是81-84年的事,难道说包产仅仅是一杆子买卖,到户了就不灵吗?
由于78年后,中国的耕地面积是减少的,粮食的增产显然只能是亩产量的提高,我们看看中国亩产量的走势图(说明一下,本图原始数据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真正将数据揉碎了,掰开来仔细看,你就会发现,原来粮食亩产量的增加,不是从78年开始的,而是从77年开始的。而且各类农作物也是不同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78-84看,地瓜和大豆几乎没有增长,完全不象谷类明显摆脱了往年发展的趋势。看样子,地瓜和大豆太没有良心了,完全不给包产到户面子
事实上,亩产量的走势,粮食的增产,与包产到户完全无关,而与中国科技,主要是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华国锋主持的杂交育种行业,息息相关。
以大米为例,以72年袁隆平杂交水稻试验成功,其主管领导华国锋入主国务院为标志,在华国锋主持下,开始了攻克杂交育种生产应用的全国大会战。75年袁隆平在湖南率先成功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播种,然后推广到全国,77年开始收获。
当年的杂交育种科技突破,主要是在谷类农作物上,更准确的说就是大米、小麦和玉米。
大米是这次会战的起因,所以大米先走了一步,75年湖南就开始全面播种,导致大米比起玉米,76年就开始出现向上飞升的拐点。
小麦的杂交育种,比起大米更早,只不过这次借杂交水稻的春风,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投入。
而薯类和大豆没有科技成果,自然也就没有谷类农作物那么突飞猛进式的发展。
要知道,当年水稻杂交育种是三系杂交,育种周期为3年,再加上一年耕种才能收获,84年收获的高产水稻,其实是80年开始投入育种的。
80年后正是科技投入萧条,农学家事实下岗时期。
农业丰收不是什么包产到户积极性,而是70年代科技投入的结果。包产到户破坏了整个科研体制,阻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同时财政减少了科技投入,自然收获的是恶果。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玉米主要做饲料,当然产量为先 cgangcm 字64 2015-12-04 02:27:17
🙂中国单产世界最高,可中国人口也是世界最多 1 海纳 字353 2015-12-04 02:33:50
🙂温铁军有城市危机转嫁农村的理论。前后30年如何实现 1 海纳 字392 2015-12-03 19:26:13
🙂84年粮食停止增产,本质原因是包产到户破坏了农业科技体系
🙂袁杂交育种的成效没那么大 2 cgangcm 字719 2015-11-30 00:55:18
🙂我们吃的都是杂交稻 3 tojinge 字445 2015-12-01 22:05:07
🙂本来说的就是粮食生产,你转进到其它有什么用? 11 海纳 字768 2015-11-30 15:49:21
🙂上山下乡改变了中国千年南粮北调的历史,自此北粮南下 16 海纳 字386 2015-11-23 15: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