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龙的真容(龙玉出冰天-华夏的高纬度北方起源,第二章) -- 石头布

共:💬137 🌺75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龙玉出冰天》之 --龙的真容 (5)

龙的“光属性”在先秦古籍中留下的痕迹比比皆是,比如《尚书-益稷》中有一段舜帝说的话︰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尚书》里的这句话历来无定解,尤其是这个与日月星辰并列的“山龙华虫”,解释起来五花八门。从字义看,华虫似是发光之物。“山龙”与日月星辰和华虫这些光灿灿的东西摆在一起,显然也是光彩焕然的一种神物。

《淮南子-天文训》说:“龙举而景云属”。景云就是光彩四射的云。《说文》:“景,日光也”。 到淮南子成书的年代,龙的真身已经不清楚了,但龙与光密切联系的基本特性依然鲜明。

“胧胧”一词,古文中指“微明之貌”。比如 “寒淡淡,晓胧胧”,相似的还有“胧明”。而“胧光”则指白光,比如“胧光照玄墀”。“朦朦”与“胧胧”同义自不待言,渊源更极深:“朦”与“胧”古时同音!它们是以“麦-来”、“命-令”为典型例子的上古复辅音“ML”分化形成的近义词汇,这一点在讨论龙的古音时还将涉及。但“朦”、“胧”两个古同音字共有的“微光”含义是发人深省的。

《管子-水地》:“伏暗能存而能亡者,蓍龟与龙是也”。龟灵是上古华夏的另一个神秘信仰,我们要留到第五章再揭示它的谜底。《管子》里的这句话,即使对于春秋时代的古人,恐怕也不是日常经验能够理解的,肯定是在转述更古远年代留下来的知识片段。那么龙在黑暗之中能见于人,又能不见于人,求之以物理学规律,不是一种发光现象又如何解释呢?

汉代文人喜作赋,洋洋洒洒,极尽铺陈。他们比先秦时代那些惜字如金的记录者们提供的信息丰富具体得多了。汉代去古未远,口耳相传的上古知识片段尚能有所保留。于是我们见到的汉赋中的龙,都是流光溢彩、明艳不可方物的形象。比如缪袭《青龙赋》:

“远而视之,似朝日之阳。迩而察之,象列缺之光。爚若鉴阳,和映瑶琼”。

刘劭《龙瑞赋》:

“焕若罗星,蔚若翠云”、“或如虹霓之垂耀,或似红兰之芳荣”。

从这些描述看,两汉时代人们对龙的发光性质是非常清楚的。

“龙光”作为一个固定词汇,也常见于古籍之中。由以上分析推测,很可能是上古真龙的原型在历史记忆中留下的痕迹。古籍中“龙光”含义多是比喻俊逸的神采、非凡的才华,比如:

上有帝室龙光之休,下有堂宇斤斤之祚。(东汉《蔡中郎集》)

俯仰龙光,颜如日星。(东汉《蔡中郎集》)

冀一见龙光,以叙腹心之愿。(《后汉书·文苑传下·高彪》)

德为龙光,声化鹤鸣。(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

还伊人而世载,并三骏而龙光。(《梁书·陆倕传》)

裕(刘裕)微笑道:此刻龙光尚在否?(蔡东藩《南北史通俗演义》第一回)

俱骋龙光,并驱云路。(《隋书·文学传序》)

并为龙光,俱称鸿翼。(《北史·文苑传序》)

另外,龙的“光属性”在早期龙的形象上有所体现,比如商代提梁卣和西周龙纹璧上的龙身都饰有火纹。

后世的龙的形象完全动物化,但它的“光属性”也并未完全消失。传说中龙颌下有明珠。古代艺术中的龙通常与明珠或者火球同时出现,民间舞龙活动称“舞龙灯”,其实都是其“光属性”的残迹。

通宝推:岑子,笑任平生,陈王奋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