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龙玉出冰天--上古华夏的高纬度北方起源-第一章 -- 石头布

共:💬122 🌺1024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纳-德内语系准备改名德内-叶尼塞语系

在网上查了一下纳-德内语系,发现这个语系涉及到了极其广阔的空间。

=以=下=转=载=

纳-德内语系在最初提出时,除了原来的阿萨巴斯卡语系诸语言(如纳瓦霍语)、埃雅克语 (Eyak)、特林吉特语 (Tlingit)之外,还包括Xaat语,但有关Xaat与其他语言的关联性,在语言学界一直有争议。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语言学家都认为美洲的纳-德内语系与汉藏语系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

被视作现代语言学开山奠基人之一的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年),早在许多年前,便提出汉语与纳-德内语系可能同源的理论。[1]

他在1921年写道:“假若我所掌握到的Na-Dene(纳-德内语系)与Indo-Chinese(注:汉藏语系的旧称)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素(morphological)与语汇(lexical)资料只是一种‘巧合’,则上帝创造地球上所有东西都只是一场巧合。”

要充分证明萨丕尔这一理论,必须首先证明汉人的先祖,起码是汉人先祖其中一个分支,曾经在西伯利亚栖息,并将这一语言带入北美洲。但萨丕尔这一理论出现之前的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其后是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的热战,再后是美苏阵营长期对抗的冷战,学者要到西伯利亚研究当地语言根本无从说起。[1]

这一理论也只能搁置一旁,直至2008年,才出现突破。2008年3月,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瓦基达(Edward Vajda)在阿拉斯加一个语言学研讨会Dene-Yeniseic Symposium之上,发表长达10年研究的成果,罗列出大量语素以及文法上的证据,力证居住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Yenisei River)的一种少为人知的原住民语言叶尼塞语系(Yeniseian),与北美洲纳德内语来自同一源头。瓦捷达的理论不仅是一个人的想法,而是得到一群语言学家的唱和。

在爱德华·瓦基达(Edward Vajda)发表的论文中,建议把纳-德内语系及叶尼塞语系合并成为“德内-叶尼塞语系”。这个建议,得到相当多位纳-德内语系方面或叶尼塞语系方面的语言学专家广泛支持。

在这次会议上,语言学家们最终确认Xaat语跟这个新语系内的成员并没有关连。这个建议,得到相当数量的语言学家支持。[1]

通宝推:桥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