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左传》人物事略03:赵鞅——鼓音不衰 -- 桥上
赵鞅是传奇人物,先秦典籍多有涉及,例如在我们所熟知的《中山狼传》中,那位赵简子就是赵鞅:
赵简子大猎于中山,虞人道前,鹰犬罗后。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有狼当道,人立而啼。简子垂手登车,援鸟号之弓,挟肃慎之矢,一发饮羽,狼失声而逋。简子怒,驱车逐之。惊尘蔽一,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
由此可见,在那时人们心中,赵鞅是多么威风。
而在著名的一篇《国语》中,赵鞅(赵简子)还因为敲着玉佩炫耀,被楚国的王孫圉训了一顿:“若夫譁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楚語下》7)
由此可见,在那时人们心中,赵鞅是多么嚣张。
不过我感觉实际的赵鞅可不是那种狂妄的纨绔子弟,面对复杂的晋国政局,是他在各家残酷的竞争中,坚忍不拔,让赵家最终得以胜出。
赵鞅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这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他父亲赵武之子赵成在世的那些年;第二阶段是赵成去世后赵鞅担任晋卿的那些年;第三阶段最重要,是范献子(士鞅)去世后赵鞅动手整合赵家各系的力量,却触发了邯郸系的叛乱,还引来范-、中行-两家的攻击,最终在东阳一带与邯郸系结为一体。但赵鞅最终平息了叛乱,把邯郸系连同范-、中行-两家一起消灭,使赵家势力大大扩充的那些年;第四阶段则是赵鞅的晚年。
————————————————————
一、
赵鞅的爷爷是赵武,赵武和其父赵朔一样也娶了一位公主,所以他的嫡子赵成和他一样也“長于公宮”。
赵成不是长子,所以字景叔,但母以子贵,他仍然是嫡子。也因此,当正担任中军元帅的赵武于公元前五四〇年年初(鲁昭公元年,周景王四年,晋平公十七年),去世时,他还年纪很小,“未及教訓而嗣立矣”。
但由于赵家的势力,赵成还是直接当上了中军佐,由赵家的老朋友韩起当中军元帅。不过此时反正是六家卿分任三军将佐,除代表执政的中军元帅之外,其他的卿所统领的到底是哪一军并不重要。
也由于赵成年幼,又“長于公宮”,非常娇贵,所以一直没能真正建功立业,晋国一直是由上军将荀吴在外东征西讨。
这中间晋国两度换了国君,公元前五三二年(鲁昭公十年,周景王十三年,晋平公二十六年),晋平公去世,晋昭公继位。公元前五二六年(鲁昭公十六年,周景王十九年,晋昭公六年),晋昭公去世,晋顷公继位。
赵成在公元前五一八年(鲁昭公二十四年,周敬王二年,晋顷公八年)去世,享年约四十五岁。留下了年约二十五岁的儿子赵鞅(赵简子)。最近发现的太原-金胜村-晋卿墓墓主之“赵孟”据说很可能就是赵鞅,据测定该人去世时七十左右。估计赵鞅生于鲁襄公三十一年,当公元前五四二年,死于鲁哀公二十年,当公元前四七五年,则赵鞅享年六十七岁。
————————————————————
二、
赵成去世第二年,公元前五一七年(鲁昭公二十五年,周敬王三年,晋顷公九年),约二十六岁的赵鞅(赵简子)就代表晋国在黄父会见诸侯,商讨如何安定周王室。当时周敬王被弟弟王子朝赶出了王城。
公元前五一四年(鲁昭公二十八年,周敬王六年,晋顷公十二年),晋国灭祁氏、羊舌氏。执政韩宣子卒(其子韩不信),魏献子为政。荀吴或死。
公元前五一三年(鲁昭公二十九年,周敬王七年,晋顷公十三年),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铸刑鼎。
在此前后,鲜虞进入晋人的射程,成为晋国的主要对手之一,晋人多次与之交战,互有胜负。
公元前五一二年(鲁昭公三十年,周敬王八年,晋顷公十四年),晋顷公卒,晋定公继位。
公元前五〇九年(鲁定公元年,周敬王十一年,晋定公三年),晋国执政魏舒卒于宁(其子魏曼多继任族长)。范献子(士鞅)为政。
公元前五〇六年(鲁定公四年,周敬王十四年,晋定公六年),诸侯会于召陵,侵楚。盟于皋鼬。吴入郢。
在此年或其后不久,“晉師大疫且飢,食人。”(《系年》第十八章),因此,晋人没能在楚人的失败中占到太大便宜。
公元前四九八年(鲁定公十二年,周敬王二十二年,晋定公十四年),晋国执政士鞅或卒(其子范吉射继任族长)。
在这一段,赵鞅没有什么作为,甚至“铸刑鼎”都被蔡-史墨认为不是他的主要责任。但是我估计赵鞅其实并不是真的无所作为,他是趁着这一段时间整合好了他这一系赵家的内部,以面对即将到来的残酷竞争。
到士鞅死后,晋国执政的位子落在了知跞头上,此时赵鞅应该已经四十四岁,他要大展身手了。
————————————————————
三、
下一年,公元前四九七年(鲁定公十三年,周敬王二十三年,晋定公十五年),赵鞅杀邯郸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叛。这是赵鞅先拿邯郸系开刀,力图把赵家整合为一体。结果触动了范家与中行家的利益,于是在两家的围攻下:“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定十三年经》(p 1588)(11130005))(129)。
但在这个关口,范、中行两家却愚蠢的攻击了晋定公,让晋国的“国人”——其他各家族的族长都倒向了赵家那一方;于是这两家被击败了。范、中行这两家的首领只好逃去朝歌,与邯郸互为掎角:冬,晋-荀寅、士吉射入于朝歌以叛。(《定十三年经》(p 1588)(11130006))(129)。
于是赵鞅又回来了,“韩、魏以赵氏为请。十二月辛未,赵鞅入于绛,盟于公宫。”(《定十三年传》(p 1591)(11130204))(129),恢复了其地位。
至此,晋国原有的六家卿(赵、范、中行、知、韩、魏)共治的局面就变成了四家卿(赵、知、韩、魏)共治。此时四家的族长分别是赵鞅、知跞、韩不信、魏曼多。
但是范、中行两家以及赵家嫡系邯郸那一支还占据着东阳一带,并且他们得到了齐、郑、鲁、卫等各家诸侯甚至周王室的支持,不把他们打下去,赵家就站不住脚。最终赵鞅依靠赵家自己的力量,十余年中,“鼓音不衰”,终于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势力,稳定了各家诸侯,逼迫周王室杀掉了反对赵家的大夫苌弘,拿到了邯郸,后来成为战国时赵国的都城,为赵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中关键一战是“铁”之战,尽管当时军队统帅自己上阵的情况已逐渐减少,可这一战赵鞅仍不得不亲自上阵,虽然被打得“伏弢呕血”也得坚持作战,终于打败了郑国军队的主力,阻截了几家诸侯对范、中行两家的支援,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铁”之战的重要性还在于赵鞅在战前的“誓辞”中应许了如果能够立功,“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原来不能做官的“庶人、工、商”可以做官了,原来没有人身自由的“人臣隶圉”给予人身自由)。这首先反映赵鞅在此战中大量使用了不属于“民”的“人臣隶圉”参战,这恐怕是过去未曾有的,因此才出现了战车不足、徒兵比例较大的现象。就是说是,兵员不足是用“人臣隶圉”来填补了,但战车可填补不上。这样一来,军队的构成也就不一样了。同时,立功者“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一举措大规模泯灭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可能将彻底颠覆当时的社会秩序,我觉得这才是赵鞅后来名声不佳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四九三年(鲁哀公二年,周敬王二十七年,晋定公十九年),“铁”之战的下一年,知跞去世,其子知申继任知家的族长,大约四十八岁的赵鞅终于当上了中军元帅。
————————————————————
四、
公元前四八五年(鲁哀公十年,周敬王三十五年,晋定公二十七年),夏,赵鞅帅师伐齐,取犁及辕,毁高唐之郭,侵及赖而还。
公元前四八二年(鲁哀公十三年,周敬王三十八年,晋定公三十年),单平公(代表周天子)、晋定公、吴夫差会于黄池。这次盟会晋国方面实际上是由赵鞅主持,所以在七年后吴王夫差被越国围住以后,赵鞅还减损了自己的饮食,预先表示哀悼,把自己和夫差相提并论。
公元前四七八年(鲁哀公十七年,周敬王四十二年,晋定公三十四年),赵鞅围卫。冬十月,复伐卫。
到此时,后来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疆域在赵鞅手里已经初具规模。
公元前四七六年(鲁哀公十九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晋定公三十六年),知申或卒(其子荀瑶)。
公元前四七五年(鲁哀公二十年,周元王元年,晋定公三十七年),十一月,越围吴(最终灭吴)。同一年,赵鞅或卒(其子赵无恤继位)。荀瑶为政。晋顷公卒,晋出公继位。
赵鞅这么个据说非常飞扬跋扈的人,却选了貌丑而阴沉的儿子赵无恤作继承人,而且不是他的长子,但这个儿子确实实现了他“无害赵宗”的目的:
荀瑶(知伯)帅师围郑,将门,知伯谓赵孟(赵无恤,赵襄子):“入之!”对曰:“主在此。”知伯曰:“恶而无勇,何以为子?”对曰:“以能忍耻,庶无害赵宗乎!”知伯不悛,赵襄子由是惎知伯,遂丧之。知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哀二十七年传》(p 1735)(12270501))(141)
上面这一段是《左传》的最后一篇。
以下则是《资治通鉴》的开篇。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陽,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陽为远,必以为归。”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响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柰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陽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陽。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沉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陽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
1988年,在太原-金胜村,发现了一座春秋大墓,墓内棺和第二层套棺之间,发现4件与众不同的兵器。其中一件刻有铭文“赵孟作御戈”,当是墓主人生前自用的兵器。据此命名此墓为赵卿春秋大墓,认为墓主很可能就是赵鞅。下面“赵孟作御戈”的图片出自《赵卿春秋大墓,文物精美墓主身世迷离(3)》:
赵卿春秋大墓还出土了一个行军灶:
灶体作虎形,灶口铸为虎口状,烟囱(即“突”)铸成上翘的虎尾状,共四节,以子母口相衔接,不用时可拆下分装。四节烟囱完全接续起来时整个灶体高达1.62米,且作了专门的设计,可防止烟囱口的风倒灌进灶口。灶膛无底,上承一甑一釜,分体未连铸,不用时可将甑拆下倒扣在釜上,减小占地面积。仔细观察,灶膛内还有用于挂泥搪灶的小凸齿。用泥搪灶,一方面可以隔热,防止人被灶体表面烫伤,另一方面可以集中热能,提高热效率,便于更快地煮熟食物。这件虎头灶的灶体两侧还铸有提链,方便移动,可见是一件实用的炊具。国内出土的陶灶很多,秦汉、六朝时的灶的模型更是常见,但是先秦时期的灶,尤其是青铜灶,这是目前为止所知唯一的一件。以上说明及以下图片出自《晋国宝藏--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出土晋国文物特展》:
太原赵卿墓的墓室在发掘出土时已经塌方,但依稀可看出其一椁三棺的墓葬形制。图中的左下方堆着青铜乐器,可看出是一套编镈,图中右方是大多数青铜礼器,中央部分(图中中央略偏右方)的位置是赵卿的内棺,可以看到赵卿的遗骸下方铺了一层用于防腐的朱砂,身上堆满了玉器,图片上可以见到一些玉璧和玉璜,在相当于腰部的位置,还可见到两枚鎏金的铜带钩。《墨子节丧》篇曾描述战国初年时诸侯、大夫厚葬的情景时说“及诸侯葬,虚车(库)府,金玉珠玑比乎身”,赵卿墓美仑美奂的地下世界即是对这句话的最好的注解之一。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尽管在身上铺了朱砂,在身上堆满了玉器(古人认为这两件事物都具有防止尸身腐朽的神奇作用),但是赵卿的尸体还是由于朱砂中水银的渗透、腐蚀而朽化成灰了,他只保留下来了几颗牙齿(以上说明及以下赵卿墓的墓坑现场照片出自《晋国宝藏--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出土晋国文物特展》):
————————————————————
下面是《春秋经》和《左传》中的相关段落及我的粗略翻译和一些补充说明: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左传》人物事略03:赵鞅——鼓音不衰
🙂《左传》人物事略03附:知伯陵人4/4 6 桥上 字2311 2015-03-06 04:34:48
🙂还有吗? 1 fingerlake 字18 2015-03-08 23:53:04
🙂谢谢鼓励,还有,过些天。 桥上 字32 2015-03-09 00:55:55
🙂笔误嘛,我们多少有点背景知识,不妨事 1 fingerlake 字4 2015-03-09 03:29:26
🙂不是笔误,就是错误, 桥上 字28 2015-03-09 04:50:17
🙂还是请兄台快更新 1 fingerlake 字2 2015-03-13 11:15:53
🙂《左传》人物事略03附:知伯陵人3/4 7 桥上 字6104 2015-03-05 05: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