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在兔吧发了个帖子,顺便也发这里。文革的一点牢骚 -- ANS

共:💬155 🌺1711 🌵20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嗯,你有兴趣那我就多说几句

一般而言,人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均为实践,包括普通学生的学校学习,因为这同样是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首先是个抽象的哲学概念,不是你自己理解的具体的生产活动,这一点一定要明确。你举的例子中,首先是实践形成意识,不论意识如何不同,他们都是意识。其次才能谈到不同的实践形成不同的意识,你所举的例子中,意识的不同,实际正是由于实践(目的和行为)的不同而导致的。

同样是工人,假如其目的不同,则意识也不同,一个对生产精益求精的人和一个浅尝即止的人的思想意识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他们在实践中的目的是不同的。而完全与人类社会无交流的人,通常则会发展为社会的白痴,比如动物养大的孩子(狼孩、猪孩等)。你的问题在于理解实践的时候,总是将目的和行为割裂。

就社会个体而言,其实践目标的不同,取决于其社会分工的不同,农民和工人的目标是不同的,因为其实践的目标和活动都不同,相应的社会意识也不同。最明显就是黛玉和焦大,两者的意识是截然不同的,因为黛玉是剥削阶级的一员,而焦大则不同,两者的社会实践不同,导致了其社会意识的不同。按照这一思路推理下去,那就是人的认识是受制于其社会实践,而与智力无关,农民之所以不如教授知道的知识多,是因为他们从事的社会活动不同。但是反过来说,一个教授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的知识实际上比不上一个普通的农民。

在这里,实践实际成为判断社会中人的标准,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中实践的本体性的体现。按照这一理论,则可以推出人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的不同,社会中的人的一切差别,只在于社会分工不同导致的实践的差别而形成认知的差异。因此,要保证社会的合理运行,则要保证社会不同分工的有效组织。分工与组织,是社会运行中的矛盾,通俗的讲,也即个体与集体、小集团与大集体的矛盾。

这是粗略的讨论,你真的有兴趣就读一下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你目前的理论认知,实际仍然处于朴素的世界观阶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