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正德五年:明武宗的失败之年。 -- 天煞穆珏
明代文化大事回顾
下令全国停止通祀孔子
朱元璋虽没读过什么书,但他知道要使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孔孟之道,这是汉以后明以前屡试不爽的历史经验。在刚登上帝位时,他对孔子还非常尊敬。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二月丁未,朱元璋下诏“以太牢祀先圣孔子于国学”,并派使者到曲阜致祭,使者临行前,朱元璋告诫说:“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释奠成均,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但随后发生的一件事,使他对孔子及其后人的看法有所改变。
洪武元年三月,大将军徐达攻克山东济宁,当时曲阜属济宁路,朱元璋便令徐达送孔子第五十五代孙孔克坚到南京见自己。孔克坚称病不赴,只派他的儿子孔希学来见徐达,徐达把孔希学送往京师。朱元璋见孔克坚没有亲自前来,非常恼火,马上又下敕书给孔克坚,里面说:“尔言有疾,未知实否。若称疾以慢吾,不可也。”对孔克坚是否真的有病表示怀疑。当时孔克坚担心朱元璋不高兴,在儿子赴南京后自己也动身起程,在路上遇见使者,见到敕书后十分惶恐,日夜兼程赶到南京,朱元璋在谨身殿接见了孔克坚。朱元璋问他多大年龄,孔克坚说已五十三岁。朱元璋说:“卿年未迈而疾婴之,今不烦尔以官,惟先圣子孙不可不学。尔子温厚,宜俾之进德修业,以副朕怀。”即日赐给孔克坚宅一区、马一匹、米二十石。第二天,朱元璋对侍臣说:“先圣后裔,宜优礼之,养以禄而不任以事也。”
孔克坚在元朝任国子监祭酒,也是个不小的官,在明朝却无官无职,可见朱元璋对孔子后人有提防之心。他对孔子的后人如此,对孔子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突然下了一道令天下震惊的诏书,诏书说:“孔庙春秋释奠,止行于曲阜,天下不必通祀。”竟然叫停天下人祭祀孔子,这在当时令所有的读书人感到有如晴天霹雳。虽然这是皇帝的圣旨,但不少大臣表示不敢苟同。刑部尚书钱唐“伏阙上疏”言:“孔子垂教万世,天下共尊其教,故天下得通祀孔子,报本之礼不可废。”侍郎徐程也上疏称:“古今祀典,独社稷、三皇与孔子通祀。天下民非社稷、三皇则无以生,非孔子之道则无以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皆圣人也,然发挥三纲五常之道,载之于经,仪范百王,师表万世,使世愈降而人极不坠者,孔子力也。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今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而不得举其祀,非所以维人心、扶世教也。”钱唐、徐程都说得在情在理,但朱元璋均不接纳,仍一意孤行。后来,他觉得这一做法与自己常说的“治天下以仁义为本”自相矛盾,只好收回了成命。
将《孟子》删去三分之一
唯我独尊的朱元璋没有办法贬低孔子,便把目光盯在其他儒家人物身上。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偶览《孟子》,当他看到“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那一段时,不禁勃然大怒,骂道:“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当天就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殿外,不得配享。并对诸大臣说,如有谏者“以大不敬论”。当时所有大臣均不敢表示异议,只有刑部尚书钱唐不怕得罪皇帝,他再次挺身而出,抗疏入谏,他说:“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当时朝中大臣都为钱唐捏了一把汗。满腔怒火的朱元璋本想拿钱唐开刀,但见他态度诚恳,坚毅不屈,便放了他一马。
无端端地将孟子逐出文庙显然是不得人心之举。一年后,朱元璋下诏称:“孟子辟邪说,辨异端,发明先圣之道,其复之。”把孟子的牌位放回文庙,配享如故。然而,朱元璋对孟子的犀利言论仍耿耿于怀,他怕《孟子》把天下读书人都教坏了,更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深入人心,对大明王朝不利,便想出了删书的办法。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朱元璋命翰林学士刘三吾等人对《孟子》进行删节。刘三吾揣摸皇上的意思,共删掉《孟子》八十五条“有问题”的内容,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并将剩下的内容编为《孟子节文》一书。刘三吾完成删孟任务后,朱元璋立即下诏书,规定“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指《孟子节文》)为本”。
其他皇帝就算做不到朱元璋那个份上,小偷小摸的修改也是免不了的,既然如此,把“维护封建统治”的大帽子扣到孔子的头上,似乎有“欲加之罪”的嫌疑。更何况,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不仅有“维稳”的内容,更有“革命”的内容:
孟子哪些言论刺激了朱元璋?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独裁君主,他废除丞相制,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将中央集权变成皇帝一人的专权。他认为君权至高无上,堂而皇之地凌驾于天下百姓之上。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家,他的观点和朱元璋的观点针锋相对,可谓天生的对立者,所以他俩虽然相隔一千数百年,但他们之间的“观点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学说,而仁政学说的基础是“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孟子的“民本”思想表现得最为突出。他不顾统治者的颜面,大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见解,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君”摆在“民”和“社稷”的后面,如此贬低君的地位,自然是历代统治者都不会认可的,朱元璋当然也不会例外。
而更让朱元璋感到难以容忍的是,孟子认为不存在绝对的天子权威,天下百姓不必效忠于一姓一人。人民有权力“变置”或推翻不称职和残害百姓的君主。他说:“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在与齐宣王的一次对话中,孟子巧妙地把话题引导到如果“四境不治”,君王该怎么处理自己的问题,使齐宣王十分尴尬。
孟子对齐宣王说:“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您的一个臣子把他的妻儿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去楚国游历,回来时发现妻儿挨饿受冻,怎么办)?”齐宣王说:“弃之(与他绝交)。”孟子又说:“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狱官不能管好他的属下,怎么办)?”齐宣王说:“已之(罢免他)。”孟子接着问:“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整个国家不能治理好,怎么办)?”齐宣王这才发现上了孟子的当,尴尬地“顾左右而言他”。
齐宣王在与孟子讨论“汤放桀,武王伐纣”时,齐宣王问:“臣弑其君可乎?”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把不仁不义、残害百姓的商王纣称为“一夫”,称周武王推翻商纣王,并不是犯上作乱的弑君行为,而是为民除害。
史书上提到令朱元璋勃然大怒的一段话出现在《孟子离娄下》,也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陌路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在这里,孟子从平等的角度看待君臣关系,而且着重强调在君对臣有礼的前提下臣对君才会忠,否则臣对君不仅不忠,而且把君视为“国人”和“寇仇”。这种君臣之间“互动关系”本来是很正常的,但朱元璋认为臣对君应无条件绝对服从,孟子这些话“非臣子所宜言”,故一怒之下将孟子逐出文庙。
孔子不等于“维稳”,不等于“世袭”,更不等于“阶层固化”,如果有人硬要这么认为,那他也不过是跟古代封建帝王一个思维模式罢了。把今天的提倡“孔子”等同于提倡“复辟”,到底是谁在“复辟”?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6 层
🙂假的吧 博客南 字0 2013-07-22 05:00:31
🙂如此批孔,是对孔子的一种误解 8 如是无非 字567 2013-03-29 11:36:14
🙂那看维谁家的稳 呆头呆脑 字234 2014-11-01 22:01:18
🙂孔夫子的书被系统性地篡改过,历史上最大的篡改犯就是朱元璋
🙂孔子的问题在官僚主义,特别是被官僚当主义。 断臂残刀疲败兵 字0 2014-11-03 23:06:23
🙂居然引出刀大了,略有窃喜,可否详细展开一下。 遥仰凤华 字0 2014-11-03 23:52:38
🙂完全以当官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个换任何一种思想都要命 2 断臂残刀疲败兵 字911 2014-11-04 21:19:34
🙂朱闯王怕人家学他造反,可最后恰恰灭亡于此 2 龙眼 字325 2014-11-03 13: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