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左传》中的成语15 -- 桥上
《襄三十年传》:
子产为政,有事伯石,赂与之邑。子大叔曰:“国皆其国也。奚独赂焉?”子产曰:“无欲实难。皆得其欲,以从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爱于邑?邑将焉往?”子大叔曰:“若四国何?”子产曰:“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既伯石惧而归邑,卒与之。伯有既死,使大史命伯石为卿,辞。大史退,则请命焉。复命之,又辞。如是三,乃受策入拜。子产是以恶其为人也,使次己位。((p 1180)(09301302))(111)
我的粗译:
下一年,我们的襄公三十年(公元前五四三年,晋平公十五年,郑简公二十三年),子产执掌政权以后,要派伯石(公孙段)完成某一任务,竟以村邑贿赂伯石。子大叔发牢骚说:“国皆其国也。奚独赂焉?”他是说这个“国”也是伯石的“国”,为什么偏偏要贿赂伯石。子产告诉他:“无欲实难。皆得其欲,以从其事,而要其成,非我有成,其在人乎?何爱于邑?邑将焉往?”子产是说:人难得没有自己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因此而努力完成任务,得到成果,这些成果不就是我的成果吗,难道还是别人的成果吗?我何必吝惜那些村邑,那些村邑能跑到哪儿去?
子大叔又问:“若四国何?”他是问拿我们四周的邻国怎么办?子产告诉他:“非相违也,而相从也,四国何尤焉?《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子产是说:我们并没有和他们对抗,而是一直顺着他们,四周的邻国有什么可指责我们的?《郑书》上说:“安定国家,必大焉先(要想安定国家,一定要把大族放在前头)。”我们先安抚那些大族,再看他们准备怎么办吧。
任务完成以后伯石反应过来,又把那些村邑归还给子产,但子产还是把那些村邑给了他。等到伯有(良霄)死后,还让大史任命伯石为卿,伯石先是辞让,等大史退下去以后,又请求子产任命自己,等到子产再度任命他,他又辞让,如此反复了三次,才接受了任命他的简策文书,入宫向国君拜谢。通过此事,子产非常厌恶此人,让他站在自己身边(看-kān-着他)。
一些补充:
当时郑国的卿都是所谓“七穆”这七个家族中一家的家长,包括子产和子皮(罕虎)。而伯有(良霄)和伯石也分别是“七穆”的家长,伯有还一度执掌郑国的大权,但在“七穆”相残的变乱中被杀,其家族也被取消。
如前所述,子产已经有了郑国是个小国的自觉,所以他首先要保证本国内部上层——也就是他们“七穆”这伙人的团结。七穆的始祖都是郑穆公的儿子,是七个兄弟,详情可见《春秋左传注读后 补充与修正 西宫之乱00》。
杨伯峻先生注“必大焉先”曰:
必大焉先,必先大之倒装句。焉是语中助词,用于倒装,例见《词诠》。大,大族。《孟子离娄上》云,“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即此意。
《襄三十年传》: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p 1181)(09301303))(111)
我的粗译:
经过子产的治理,郑国的城邑与乡村都井井有条,不同身份的人各有其适当的职业,田地周围的围墙和排水的沟洫都修整完备,所有庐井都能公平地出军赋。至于那些“大人”,忠于国君而且规规矩矩的,就会鼓励,任性胡为的,就会设法剥夺其职位。
一些补充:
封,据《汉语大字典》意为“堆土植树为界”,“甲、金文象植树于土堆之形”。下面是“封”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出自徐中舒先生《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页五一五:
《襄三十年传》:
丰卷将祭,请田焉。弗许,曰:“唯君用鲜,众给而已。”子张怒,退而征役。子产奔晋,子皮止之,而逐丰卷。丰卷奔晋。子产请其田、里,三年而复之,反其田、里及其入焉。((p 1181)(09301304))(111)
我的粗译:
丰卷(子张)要举行祭祀,就请子产批准他去打猎,以获得一些祭品,但子产不批准,告诉他说:“唯君用鲜,众给而已。”子产是说:只有主上才能在祭祀时使用新打的猎物,别人只要有祭品就可以了。丰卷生气了,退下去以后就征召自家的壮丁,准备找子产算账,子产打算逃往晋国,但被子皮拦了下来,子皮还把丰卷赶了出去,于是丰卷逃去了晋国。子产请求把丰卷家的田地和城邑都交给自己,三年以后召回了丰卷,把他家的田地、城邑以及这三年的收入都还给了他。
一些补充:
杨伯峻先生于此注曰:“唯人君用新猎之兽以祭,众人则视其有无,大致足够而已。”
《襄三十年传》:
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zhǔ)之,取我田畴(chóu)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sì)之?”((p 1182)(09301305))(111)
我的粗译:
当子产执政一年的时候,那些舆人传出了歌谣说:“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这是说:我们穿的衣服戴的帽子子产都要收税,所有的田地子产也让我们出军赋,谁要能杀了子产,我们就拥护他。
而当子产执政三年的时候,那些舆人又传出了歌谣说:“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这是说:我们的子弟,都是子产教育好的,我们的田畴,都是子产整治好的,要是子产死了,有谁能继承他呢?
一些补充:
舆人,我以为应是下等士兵,车战中夹舆而行。一乘战车车上三人,分别是:左、御、右;车下七人,即所谓舆人,舆人应也属于“民”的一部分。
我的感觉:子产在刚开始执政的时候简直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当然这也是他的过人之处,终于赢得了人心。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谢谢回复,花! 2 桥上 字341 2014-09-28 10:08:44
🙂沁县这个地方,那时候作为晋国政治中心基本是不可能的 1 迷途笨狼 字190 2014-09-28 11:12:35
🙂和那两位作者无关,主流的传说都认为在沁县 2 桥上 字142 2014-09-28 11:33:54
🙂《左传》中的成语15附:子产为政2
🙂子产是春秋时期的大名人,好多人都认为其”贤“,您能 1 上古神兵 字56 2014-09-21 06: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