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聊聊传输型遥感卫星 -- 温雅颂
所谓“传输型”遥感卫星,指的是遥感图像不是通过感光存储在感光胶卷上,而是通过光电耦合的技术,以数码图像的方式存储。数字图像通过星地数据传输通道由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
由于卫星与地面站进行数据传输只能是直线传输,因此一个地面站能接收到卫星信号的范围只能是以地面站为圆心,方圆几百上千公里的一个圆形空域。卫星飞入这个空域后开始下传数据,飞出后下传就自动停止,等到再飞入这个空域或另一个地面站接收空域时再继续下传。
以“高分一号”的高分辨率相机为例,其照片覆盖60x60公里范围。地球周长近似40000公里。如果相邻的卫星相片有10公里的重叠,卫星绕地球一圈就需要拍摄800幅相片,才能保证在轨道飞行方向上的图像彼此连续,没有空白区。同理,卫星需要围绕地球转800圈,才能保证轨道与轨道之间图像有不少于10公里的重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高分一号如果想拍摄整个地球,总拍摄量将是64万张图像。
根据已知信息,高分一号的高分辨率图像,幅宽60公里,全色,分辨率2米。这样的分辨率,这样的幅宽,其图像的数据量就是3万X3万X3,等于2,700,000,000字节,即每幅图像的数据量约为2GB。要想把全球图像全部存储,卫星上的存储容量需要达到1280TB。
假设中国只有一个地面接收站,假设它的接收范围是1千公里为半径的圆型空域。因为卫星轨道间隔是50公里,这就意味着有40条卫星轨道在这个范围内,卫星有40次机会下传数据。但这40次机会是不等的,经过接收站正上方的轨道在这个圆形区域内的时间最长,两边的轨道按照余弦函数递减。
根据第一宇宙速度,卫星绕地球一圈大约需要85分钟。从接收站头顶穿越这个圆形区域飞行2千公里大约需要4分钟。如果这是一个2千公里乘2千公里的矩形区域,40条轨道总共可以有160分钟下传时间,因为是圆形区域,总共下传时间则只有126分钟。
总之,在卫星上存储64万福图像,每幅图像两兆字节,这需要相当大的星上存储空间。而另一个瓶颈则是下传通道,在126分钟里下传所有的图像显然是不可能的。多建一些接收站理论上可以解决问题,但实际则未必。原因在于:卫星对这样一个圆形区域进行拍摄,会得到1256幅图像。即使地面接收站很多,彼此空域严丝合缝,每个地面接收站只接收自己空域的图像,也需要每分钟下传10幅图像,总共20GB的数据量。对数据无线通讯我是外行,不敢下断言,但我估计现阶段恐怕还做不到。即使能做到,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海洋,根本没法建接收站。
由于以上的限制,现在所有的传输型遥感卫星,都不可能连续拍摄地球上的所有地区,事实上也没必要。只能根据地面的指令,拍摄一些特殊关注的地区,然后在飞经接收站上空时把数据下传。
因为卫星总的拍摄和下传能力有限,卫星能同时执行的对地拍摄面积也就有限。比如,假设高分一号原计划拍摄东北的林区,监测森林是否发生大面积病虫害,同时拍摄长江地区,监测农作物的生长形势。如果这两个地区已经占用了高分一号的全部拍摄容量,而此时发生了马航事件,需要用它拍摄南印度洋搜索海域。地面控制人员就需要给卫星发指令,立刻停止拍摄东北林区或长江地区。如有机会的话下传已经拍摄的图像,然后清理出足够的存储空间用来拍摄南印度洋。这就是我们新闻中所听到的“调用”卫星。应对马航事件,一般情况下应该不需要进行卫星变轨,因为遥感卫星轨道都是除了两极之外全球覆盖的,早晚会经过那个地区。在准备调用卫星的那一个时刻,中国的遥感卫星肯定都分布在全球不同地区,有的卫星离搜索地区近,可能几小时后就会经过这里。有的卫星离得远,也许需要几天时间才飞经那里。很自然地,地面控制中心会先“调用”离得近的那颗。根据这些卫星经过该地区的时间顺序,依次调用这些卫星。每颗卫星一旦飞过该地区,下次再重新飞经该地区就是很多天以后了,这也是为什么中国需要“先后共调用20多颗卫星”的原因,其实就是用20多颗卫星“接力”的方式,让卫星排着队依次拍照,尽量缩短该地区的拍摄间隔。
(待续)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记得气象卫星好像也是太阳同步轨道吧 1 時千峰 字15 2014-04-01 20:09:45
🙂气象卫星轨道主要有两种 7 温雅颂 字263 2014-04-01 20:44:10
🙂想想也是 1 時千峰 字26 2014-04-02 19:37:14
🙂一,什么是传输型遥感卫星(下)
🙂没有可以做监测的同步卫星卫星吗? 1 独草 字0 2014-04-03 08:56:00
🙂那必须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1 温雅颂 字374 2014-04-03 13:07:26
🙂电影里卫星追着汽车拍 1 時千峰 字8 2014-04-01 19:30:59
🙂其实也不算是忽悠。理论上是可以的 1 jent 字58 2014-04-02 11: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