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赫克托耳说西藏 -- 赫克托尔

共:💬191 🌺169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传统相声《文章会》里拿“巴图鲁”开玩笑

甲 当时荣中堂看完了,说了一句满洲话夸奖我说:“此举子做这篇文章可称巴忽卢。”

乙 “巴图鲁”这句话我懂。“巴图鲁赛狠”,是“好”的意思。

甲 不,您说是“巴图鲁”,他说我称“巴忽卢”。

乙 什么叫“巴忽卢”呀?

甲 我也不懂啊。就见荣中堂冲他旁边站着的那个大高个儿一使眼色,那人走过来照我脸上“巴”,就是一个嘴巴。我用手一“搰掳”(抚摸)。

乙 把您给打出来了。

甲 然也。

----------------------

作为段子最后的包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随着时代变迁,这种时代背景很强的包袱也在不断变化,否则难有“笑”果。荣(禄)中堂也变成了康有为,到今天的郭德纲版里更成了金庸。

一直在想,巴图鲁之类的称呼为什么一直被保留下来,却没有换成相应的意译词?这分明是很简单的事啊

想象清初的汉人文臣武将们,即使挤破脑袋也要争到这些荣誉,可是在自己被称为“巴克什”、“巴图鲁”的那一瞬间,他们感受到的恐怕更多是强烈的违和感及无奈吧?估计要经过几代,满清的正统性在士人中得到普遍承认后,这些才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东西

而清廷一方面在文化上全面汉化,一方面在制度上及名分上刻意保留这些满洲元素,一方面为了夸示自己在“武勇”上相对于汉族的优越性,一方面也是为了多刷点作为统治民族的存在感,避免茫然无所知中被汉族同化得渣也不剩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