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历史让人哭笑不得 -- 环宇7504

共:💬236 🌺304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6 卖旧书起家的李小峰

前面一位河友提到语丝办的如何好,我仔细查了一下,其中原因还真的挺复杂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鲁迅先生还真是个颇有经营才能的人。

语丝、北新书局和北新的前身新潮社关系非常密切,北新者,就是北京大学新潮社的简称。新潮社本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学生主办的同人刊物《新潮》的编辑部,和教授们合办的《新青年》相呼应。其创始人是罗家伦和傅斯年,新潮社里集合了大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学生精英,顾颉刚、朱自清、叶圣陶、谭平山、高君宇等人也都是成员。

刚开始时,北大有钱,校方支持了经费、提供了空间(就在李大钊主持的图书馆腾的屋子——太祖有没有被拉去扫过地),所以《新潮》办得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尤其是紧接着的五四运动,把一个校内的学生刊物推到了全国的文化人面前,当时新潮的编辑人员积极参与五四的政治活动,刊物出的不按期,但创刊号印了三版,销出一万三千册,在当时也是很大的数字了,之后的几期能卖到一万五千册之多。

不过,学生杂志的缺点是核心人物不稳定,而且学生们的心思都很大,不太懂经济。新潮社除了印行刊物,也出了新潮丛书,先出了五种,王星拱的《科学方法论》、陈大齐的《迷信与心理》,这两种都只印了2000册;到了《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点滴》(周作人译的外国小说集,这两种都是上下册),主持人罗家伦以为蔡校长、周教授都是文化大名人,书应该畅销,于是蔡校长的书印了10000部、周教授的书印了7000部,而且定价较高,结果.......新潮社陷入严重的经营困境,校方呢?不好意思,你们痛殴了政府的财神,教授们都开不出工资了,学校的经费支持都取消了

然后....罗家伦学长出国留学了,周教授您自己的书自己想办法吧(周作人作为新潮社第六期接受的唯一会员,因为他的教授身份,直接被推为主任编辑,当时孙伏园是编辑之一,李小峰是干事)。于是新潮自第二卷起,再也没有按时出版过,终于到第三卷停刊了,接收罗家伦、傅斯年的这个摊子的(不论是美誉还是负资产),就是周作人,无疑当时新潮社的事,周家大哥肯定也是要管的。

幸运的是,孙伏园和李小峰这两个编辑、出版方面的杰出人才扛起了后期新潮社的大梁,趁着北大25周年的校庆,把这些存货拿到会场上摆摊卖了,总算收回了点儿本钱(那一次估计没全卖掉,因为只收入280多)

之后,他们出了个“新潮文艺丛书”(据说是鲁迅倡议的),这次鲁迅大力支持,虽然他不是主编,但按照李小峰事后的回忆:“供给稿件最多最好的是他,代丛书设计装帧的是他,细心校阅的也是他....”新潮文艺丛书第一本是冰心的《春水》、第二本是鲁迅译的《桃色的云》,第三本就是《呐喊》了,为了印呐喊,鲁迅还借给新潮社200元做本钱。新潮文艺丛书选的比较精,一方面堪称新文学的一次集体亮相,另一方面卖得不错,尤其是《呐喊》,加印了几次

所以鲁迅办语丝、搞新潮文艺丛书好象不是只出了一点儿股金,而是投了大精力在里面,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也是新潮社出版的。(语丝 是孙伏园任编辑的,北新成立之后就由北新发行,而孙伏园和李小峰当时是合办北新的,两人连净利都是半分的。当然供稿是鲁迅兄弟组织的)

李小峰在这里主要负责发行工作,赚了一些钱,“于是小峰就被尊为‘老板’.....勒令拿出盈余来,每月请一回客....”李老板做东做多了,干脆拉上兄弟姐妹(五个)和老婆,开了个书局,这就是“北新书局”,他家里人把故乡的门面房子也卖了,凑了不少股份,最开始孙伏园、刘半农等人也都是股东。

虽然鲁迅和北新书局的官司相当有名,但是北新给鲁迅的版税是25%,周作人是20%,而当时其它书局给作家的版税都在10%-15%。而鲁迅介绍来的稿件,李小峰都是立即付印。鲁迅在北新出了24本书,其中热风、野草、彷徨都印了10版以上,《呐喊》印了24版

元宝推荐: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