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国的兴衰-综述 -- 笨笨猪
本书作者保罗.肯尼迪,1988年出版,当年曾风靡一时,尤其是在刚刚开放的中国,每一个看上去有点知识的人都看过。在26年之后回头看这样的一部纵论古今的作品,不禁让人感叹世事沧桑,变化轮回。
本书叙述了16世纪以来各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除了开头略谈了一点16世纪左右的中国和穆斯林世界,作者主要着墨于欧洲,毕竟近代的历史主要是欧洲的历史;当然在更近一点的近代,美国、日本又成为了书中重要的角色,在书的最后中国也重新进入了作者的视野中。
本书并不是一本历史书,但是对于了解近代(1500年以后)的欧洲历史却是不错的读物,欧洲--尤其是近代的欧洲,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国家的版图变化也异常巨大,每个国家因为实力的变化、利益的大小、地缘的远近都在不断的试图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而因为新大陆的发现,工业革命的产生使得国家之间实力的变化远远超出了过去几千年里有的变化,可以说,当时任何五六十岁的欧洲人回过头去看他小时候的欧洲地图,都会产生陌生的感觉。作者使用了2/3的篇幅(400页左右)描写了欧洲主要大国的起起伏伏,并最终如何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欧洲。历史书通常只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而这本书还告诉了人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有着什么样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和历史书不同的是,作者主要关注于经济和军事两大块,附带提及了少量的其他信息,比如人口、税收等等,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并没有描写很多,这是一本更偏向于政治的书籍。
作者在本书最后亮出了自己鲜明的观点,那就是经济和权力----或者说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是密切相关的,成正比的;这当然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作者在书中列举了那么多的经济数据(这是在历史书里极少见到的)。
从历史来看,经济当然对军事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历史上,汉朝时和匈奴的战争就是经济实力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例子。汉朝农耕民族的恢复能力、贮藏能力要远远优于游牧民族,所以在机动性,战斗力逊色的情况下,采用消耗战应对匈奴就成为了汉武帝的选择,那时封侯的要求是要有军功,军功的衡量很简单,就是带回来多少匈奴人的脑袋。对农耕民族来讲,匈奴人的抢掠往往第二年,第三年就可以恢复,而对匈奴人来说,除了要应对汉朝不断派出的远征军的烧杀抢掠,还要应对老天时不时降临的雪灾和风灾,大规模的牲畜损失往往要十数年才能恢复。这场大规模的消耗战让汉武帝末期的经济状况十分糟糕,不过匈奴人受到的打击更加沉重,少数匈奴人投靠了汉朝,还有很多匈奴人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下不得不退出北方的草原西遁,从而引起了欧洲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最后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垮台。
美国的南北战争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北方在战争中损失很大,总的伤亡人数也超过了南军,但是北方有更多的人口,更好的工业基础,可以承受更大的消耗,而南方人口较少,农业经济的恢复也比工业要慢的多。北军在南方采取了烧杀抢掠的焦土政策,最大限度的削弱南方的经济基础,从而把战争拖入到了拼消耗的阶段,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不过经济上的优势并不必然的会转换为军事上的优势。在中日甲午战争的时候,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还是数倍于日本,但是当时的清朝中央政府和国家的子民就像蛋黄和蛋清一样泾渭分明,甚至在政府的军队里也分成了多个派系而互不支援;中日战争这个名字其实并不准确,中国只是北洋水师出席了战争,而其他派系则在看热闹。当然还有清政府的无能和腐败。
与此相对应的是现代的朝鲜战争,中国在国力远逊于美国的情况下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部分的原因是全国都动员起来支持这场战争,这从捐飞机捐大炮这样的行动就可以看出来。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意义之一是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可以动员全部力量的国家,而不是阿Q时代少数人玩的游戏,那种少数人表演一般的革命或运动(如辛亥革命、新生活运动)只能注定是历史的过客。
本书最有趣的部分是最后一章,作者做出了对未来世界的预测(构想)。毫无疑问,没有人能准确的预测这个复杂的世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作者的预测也和现实世界的发展大相径庭:1992年苏联竟然解体了,俄罗斯现在除了原材料和武器再也没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中国在25年后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发展从本书出版开始就一直停滞至今,美国快速经历了独霸世界、风光无限到现在逐渐衰落,欧盟的一体化还在痛苦的推进;作者设想的美苏欧日中的五极世界现在只剩下美欧中三极了。不过回到1988年,看到这本书的人恐怕没人会说这样的预测没有道理,其实更准确的预测也许只是碰巧猜对了而已。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3
🙂大国的兴衰-综述
🙂五极世界现在也不算错啊。顺序不同而已 xiaobailong 字122 2014-01-16 10:43:55
🙂是好书值得收藏 东海后学 字48 2014-01-16 02: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