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南义沟的窑洞到美国的华尔街 -- daharry

共:💬233 🌺3579 🌵6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说了一堆事但大多数都没给出处

王永志就提过“令人着急的是研究院连人头经费都要找米下锅,国家下达的认为也进入了更新换代期,那都需要花大钱的呀!社会上的一些人士甚至一些高层官员,还说搞导弹、原子弹、火箭把国家搞穷了,为了加速国家建设,应把投入这方面的钱投到国民经济的急需上,这样也许会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更快。这些不了解现实情况的猜疑指责,真有点像1960年北戴河会议上关于尖端国防工业应该下马的论调啊!1986年,研究院已断了百分之八十的”皇粮“,经济困难把王永志和研究院逼上了梁山。”

这是我唯一找到出处的,出自一个报告文学《天歌:走近中国火箭的摇篮》。外链出处

首先说一下,你引用这段文字的方式就不对。

王永志就提过“
这个方式很容易让别人以为后面这段话是王永志说的,其实是报告文学里以第三人称表述的一段话。这里面的差别,我想大家都明白。

你引用这段话是想证明1980年代中期军工科研单位出现困难,即使这段话的内容都是真的,但也应该引用完整。就在这段话后面,就讲了困难是怎么解决的。

鉴于当时对突破尖端技术的指责、藐视,对下海捞钱一片叫好的浮躁潮流,有中国火箭元老之称的屠守鳄、梁守梁、卢庆骏、谢光选、陆元九及研究院第一代领导张镰斧联合上书中央,陈述当前国防尖端技术的发展情况。此上书得到邓小平的高度重视,当即批示给国务院总理。小平批示是:“请紫阳同志酌处。我认为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随即国务院会同航天工业部召集了有关部委负责同志来研究院实地视察调研,后又在中南海举行座谈会。作为航天工业部的代表,王永志在会上首先发言,他在简要介绍了我国航天事业研制的情况以及中国航天发展的必要性后说:“我国28 年投入国防尖端武器的经费只有28 亿元,只相当于美国1984 年一年投人此项经费的30 % ,苏联1984 年一年投入的25 %。28 年用美苏一年的30 % ,我们就是用这么一点钱,建立了自己现代的国防威慑体系,建设了众多航天工程,从而让中国赢得了小平同志所说的在世界上有影响的大国地位,不仅换来了20 多年的和平建设时期,还恢复了国家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中国成了世界宇航联合会的成员国。虽然当前世界形势趋于缓和,但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麻痹到不设防的地步。在美苏两国都在着力于提高武器技术性能,增大威慑力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把军转民只理解为只搞民不搞军,而不致力于提高武器的性能,到时候一旦国家有事,就会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我们怎么向人民交待呢?"

  “讲得好,如果现在没有‘两弹一星’,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可不能得而复失啊!”张爱萍老将军敲着拐杖激动地第一个挺身而出支持王永志的发言。著名政治经济学家许涤新说:“我国航天工业经过了30 年的努力,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已经成为我国工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为壮大我国工业体系,我们必须继续大力发展这个支柱产业,在我国数以千计的工业领域,我们只有一个半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航天就是唯一的一个。”

  宋健同志说:“社会各界的一些流言蜚语说三道四的话,多半是对我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不了解,不知情,这也难怪,一旦他们知道了,那些话自然就消失了。航天战线是对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的一条尖端战线。”

  “对,对,我们今后再也不听那些话了,我们更要多多交流、理解,相互沟通呀。”座谈会上一些专家们说着道歉的话,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与会者们达到了共识,还向国务院领导提出了支持推动航天事业发展的很多好建议。

  不久,一些重大航天工程纷纷立项上马,被中止的一些型号又恢复研制,而研究院自筹资金启动了“长二捆”火箭的研制工作。

这段话说明了几个问题:

第一个,当时包括邓小平在内的高层对航天工业是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的,提怀疑、反对意见的主要是各部委。这种部委之间的利益冲突是老问题了,一直都存在,不是什么新问题,当年搞原子弹的时候也需要周总理出面来协调。

第二个,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并没有拖太长的时间,造成的影响也没有一些想象的那么大。文中提到的座谈会是1986年9月。紧接着提到: 

不久,一些重大航天工程纷纷立项上马,被中止的一些型号又恢复研制,而研究院自筹资金启动了“长二捆”火箭的研制工作。
这个“不久”是多久呢?外链出处

从这个链接中的图里可以看出,1988年研制成功长征4A,1990年研制成功长征2E,1992年研制成功长征2D,1994年研制成功长征3A、长征3C,1996年研制成功长征3B,1997年研制成功长征1D、长征2C/SD,十年时间研制成功8型运载火箭。而且1980年代前期,还研制成功了长征2C、长征3。这个成绩根本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什么“失去的20年”。而且,1990年代的成绩,也证明了1980年代科技体制的改革是成功的。

钱老80年代到90年代和张震寰一起对什么人体科学感兴趣,就是因为没正事可干。

这个结论下得太轻率了,这俩人一个1911年、一个1915年的,到了80年代后期都已经70多了,并且之前就已经逐步从技术岗位转为领导管理岗位了,你还想让她们干什么“正事”?从1970年代末开始,搞技术的主要已经是王永志(1932年出生)这批人了,钱学森就明确说过“第二代战略导弹的研制要由第二代人挂帅,建议由王永志出任总设计师”。

关于运十,争论一大堆,到底运十是不是忽悠也不知道了。不过民航80年信誓旦旦说中国不需要落后的707,但运十砍掉后85年还进口二手707。运十就算用外国的进口发动机,也能比进口二手707贵?结果连团队都没留下来。剩下的全去搞汽车了。

别的不说了,但运十是不是比进口的二手707贵这件事,还真不好说,估计你说这句话的时候自己都没理清自己的逻辑。一般来说,飞机是造的数量越多单价越便宜,不算军用型,707民航型就造了1000多架。中国民航从70年代到90年代连买带租一共才运营了15架707,你觉得运十如果生产的话,会生产多少架呢?和707相比谁会更便宜呢?

88年,09II水下试验成功后,总师半打趣半无奈地说,试验成功了我们的日子也到头了。

果不其然,很快就不给后续项目,班子也开始拆伙了。

首先感谢美国人,用事实给中国领导上了课。其次要感谢江总,学到了美国人给我们上课的意义,排除干扰让新一代09立项。

这段话你能否给个出处?因为保密原因,核潜艇的信息不太好收集也不太好确认。网上现在能查到的信息说093是90年代中期开始建造,那么立项研制时间怎么也得是80年代末之前,和你说的不给后续项目、班子拆伙对不上。网上信息说093是1999年下水、094是1999年开工建造,如果你说的美国给中国领导人上课是指炸馆事件,那么很显然时间对不上。2013年官方媒体公开报道了第一代核潜艇,从侧面证明第一代核潜艇应该是已经或即将退役了,第二代核潜艇是已经具备作战能力了。从立项研制到生产、到试验、到装备训练、到形成实战能力,怎么也得20多年吧,要说90年代末才开始研制第二代核潜艇肯定是不可能的。

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十年是不是空白期,看看几个数据:

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1978年50万人、1985年129万人、1990年228.6万人外链出处

国家财政科技拨款:1975年40.3亿元、1980年64.6亿元、1985年102.6亿元、1987年113.8亿元、1990年139.1亿元

查了一下这几个年度财政支出,科技拨款在财政支出的比例差不多,总体波动不大。另外,还有个数据,R&D经费1987年74亿元、1990年125.4亿元。外链出处

科技创新成果,SCI\EI\ISTP三系统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总量:1987年9017、1990年13352

外链出处

这十年,科技活动人员在增加、科技投入在增加、科技成果在增加,怎么就空白呢了?

通宝推:夜郎国主,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