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斯大林格勒》观后之一 -- 梦秋
三.巴甫洛夫大楼和“塔拉库利碉堡”
《斯大林格勒》的故事起源也可以追溯到真实存在的故事,那就是“巴甫洛夫大楼”。关于“巴甫洛夫大楼”的故事,我就借用百度大神的说法引用了:
“
9月底一个夜晚,巴甫洛夫中士(原书翻作帕夫洛夫)、列兵亚历山德洛夫、格卢先科、和切尔诺戈洛夫执行任务,在实施侦察后占领此楼,并坚守两昼夜击退多次德军突击。有少数居民留在地下室,约30-35人,帮助苏军挖交通壕,有时还作战。
后来增援部队来到,有阿法纳西耶夫中尉的机枪排(7人带1重机枪),索布加伊达上士和3名自动枪手为首的反坦克枪小组(6人带3反坦克枪),几天后,少尉切尔努申科带迫击炮组来到(4人带2门50毫米迫击炮)。苏军从该楼到汽油库和面粉厂大楼挖了交通壕,并在大楼周围设置了不少火力点,由地道和大楼相连。7连连长瑙英夫几乎每天都从面粉厂大楼到此楼指挥。
在地下室里,苏军设置了列宁室,备有跳棋、骨牌和各类书籍。政治活动也在此进行。
大楼后来被炮火摧毁,但主体结构仍然完整(混凝土结构),直到反攻将德军赶出周边区域之前,此楼一直为近卫42团的重要支撑点。
在鲍里斯波列伏依的作品《我们是苏维埃人》当中,也曾经有过描写苏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固守大楼的故事。波列伏依和格罗斯曼一样,都是战地记者,都采访过斯大林格勒战场。他笔下的作品不仅仅是新闻报道,更像是中国的报告文学,真实性需要打个折扣,但是确实有着非常强烈的英雄主义感染力。波列伏依笔下得到固守的大楼叫做“塔拉库利碉堡”(书不在手边,大致记得是这个名字),由两名苏军战士坚守,没有军官指挥,与后方完全断绝了联系。为首的战士叫做塔拉库利。在这栋大楼里,两名战士无法说清楚坚守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德军飞机炸平了整栋大楼,将大量砖瓦埋在坚实的地下室上面,反而让两位战士得到了非常好的避弹工事。他们利用地下室高出地面的通风口作为枪眼继续射击,终于坚守到了援军到来。后来两人的战友们在地下室里刻下了一行字:“他们守住了阵地,赢得了胜利!”我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想起了河里黄河故人的帖子“中国人在此”。英雄主义都是相通的,和所谓的战争加爱情的所谓“人性”相比,这才是普世价值。
相比格罗斯曼的61大楼,波列伏依的这个“塔拉库利碉堡”让人感到钦佩和尊重。不过这种战斗英雄的故事,并不会进入西方的法眼。更何况波列伏依以《真正的人》这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于苏联东欧和中国。现在么,当然是没有那么与时俱进的。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波列伏依。他的战争报道引人入胜,人物性格鲜明,精神色彩昂扬向上,具有史诗一般的气质。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德国只能拍反战片了...... 1 连续杀人 字182 2013-11-21 18:31:14
🙂还有德国电影《最后的桥》,《希特勒的男孩》。。。 1 加州鸽子号 字0 2015-10-26 02:45:41
🙂就记得最后几个德国兵在风雪中变成了冰雕 梦秋 字33 2013-11-20 06:07:04
🙂【原创】三.巴甫洛夫大楼和“塔拉库利碉堡”
🙂说道报告文学,第一反应是陈景润 14 黄河故人 字184 2013-11-20 04:09:46
🙂为什么我提到波列伏依会想到报告文学 7 梦秋 字909 2013-11-20 06:20:59
🙂唉,我正满世界找这片儿的蓝光原盘种子呢 8 constant 字284 2013-11-16 06:41:05
🙂关于炮兵瓦西里,老毛子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培训一批炮手 天天跑路 字48 2013-11-23 05: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