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参观中世纪博物馆,居然有水龙头 -- 莫无非

共:💬406 🌺3633 🌵128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儒家文明的精神

儒家文明的精神,就在于对于秩序的追求,而这个秩序,却并非是无条件的,其前提,乃是强调系统中每个角色兑现自己的责任。

换言之,系统内的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有责任的。每个个体都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都要尽到自己的义务,此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下一级对于上一级的义务和责任,是有条件的,那便是孔子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实际上,我们切不可仅仅将“君”和“臣”两字,理解为大臣和国君,而是指下一级和上一级的关系。实际上,甲骨文中,“臣”的意思,乃是俘虏,也就是奴隶这类完全服从于主人的人,身份并非后来通用的大臣这么显贵。

孔子的时代,乃是封建的时代,诸侯的君,乃是周王——对于周王来说,诸侯是臣;卿大夫的君,乃是诸侯——对于诸侯来说,卿大夫是臣;士和百姓之君,乃是卿大夫——对于卿大夫来说,士和普通百姓,乃是臣。(当然,站在孔子的立场,他未必承认普通百姓or氓隶的权利,这点暂且不提)

君主要在精神和信仰上领导全国,并且理顺整个国家的秩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国家的总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决策掌舵;

臣子分割国家的领导责任,并且负责具体领导国家的事务;

百姓则负责发展生产,尤其是要把土地耕种好(实际上,中国农民做得极其出色,其侍弄土地的工作,已经做到了极致,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艺术”的程度。而既有条件下的单产水平,也是欧洲根本无法企及的)

至于系统内部的痼疾,亦即管理者兼财富分配者总是要向自己碗里多扒拉那件事,儒家也明确提出了限制和约束机制:自省、反思和不断学习,提高个人追求。(自然,这点并无政治制度如监察监督的配合,效果有限。不过,这个缺陷,却由秦汉通过政治体制之设置加以完善,具体可以参见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正是有了这套体系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中国每个新兴王朝总是能够在恢复农耕文明的固有疆界之后,迅速转型,从帝国体制转入“儒家的治国体制”,将国家的整个体制,迅速扭转到内政为主的轨道上来——一个王朝能够如此并不稀奇,但是中国每个王朝都能做到这点,就绝非偶然了。

反观西方,一个帝国倒台后,就再也不能复振,而文明也随之垮台。继而,第二个帝国再次步前者之覆辙——西方文明之不知悔改,不思反省的痼疾,到今天的美利坚帝国仍然未曾改变。

究其原因,其体系之精神,不过就是强调无条件的利益。正如司马迁讲野蛮的匈奴人所说的那样“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臣下对君主的效忠,唯一的条件就是利益。罗马帝国的皇帝,就是能够带领帝国扩张抢劫的人。日耳曼的王,就是军事首领,就是能够带领大家打劫抢东西的人。自然,日耳曼蛮族建立的法兰克帝国、神罗帝国之皇帝,也是这个德行。

这个指导原则,逼得帝国们不停扩张,根本没有可能如中国一般顺利转型,进入“内政”型王朝,他们跟汉高祖一样,一般无二地“马上得天下”,却不能如中原诸王朝一般,顺利转型进入“以诗书治理天下”的状态。

这就是西方所谓“帝国”和中原所谓“王朝”的区别。故而,正如钱穆曾经说过的那样,将清朝在内的一切中原王朝,也叫做什么这帝国那帝国,完全是污蔑。

英帝国1900年停止扩张,进入螺旋式下坠,美帝国1970年扩张受挫,2008年扩张受挫,就算尼克松里根奥黑都是天纵英才,难道每次都能调整成功么?

帝国,是一定要灭亡的,而且,随之灭亡的,必然还有其一切附带的上层建筑。

通宝推:jeanjoe,心有戚戚,在跋涉,脑袋,朱红明,唵啊吽,王小棉她妈,镭射,入江云,三笑,贼不走空,黄土布衣,小河妖,慧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