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值得一读。
2013.7.12
分享
来源: 杜少雷的日志
阅读37次 | 分享1030次 | 举报
刷新1条评论
本人目前在伯克利读EECS(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和Math,即将大三。上学期(2013春季)有幸来到清华电子系无13班交换了一学期。作为学EECS的吊丝,交换期间不仅和电子系,也和软院,贵系,姚班的同胞们交流不少。聊天扯淡中最常谈到的话题就是中美教育的差异。这个话题在近几年也越来越热,不过网上大部分文章都着眼于big picture,比较美国liberal arts和国内教育的异同,本文更专注于国内外顶尖大学本科工科教育的对比。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来说明中美顶尖大学工科教育的异同。
1.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2.硬实力的差异
3.对一些常见观点的辟谣
教育理念上的差异
一、学术——工程师or科学家?
在教学上,伯克利和清华对本科生的从目标上就不相同。伯克利的培养的目标似乎是能做出东西的工程师,而清华则是动笔演算的“科学家”。在理论方面,清华讲的东西要多于伯克利所讲的。但是在动手方面,则不如伯克利锻炼的多,就我所收集的资料,像贵系,软院,每学期大概2000多行C++代码。而在伯克利,至少3000+,而且其中很大部分是用python等高级语言。此外,很多project和业界实际在做的很相似,这样基本保证了毕业后能在硅谷当个码农。EE方面也是一样,伯克利更注重动手操作。下面举个例子对比一下:
信号与系统
伯克利的信号与系统由两门课组成,EE20N interpretation of signal and system和EE120 signal and system组成。
EE20N的理论部分很少,只讲了复数运算,卷积,信号与系统的表示和离散傅里叶变换。这门课大部分时间是花在了lab上。每周3小时lab 可以保证学生熟用LabView,并且lab的内容涵盖了基本Filter的设计,语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实用内容。
比如这张经典的Lena:
EE120则是EE20N 的理论拓展,傅里叶,Laplace,z变换,抽样等内容。与清华的信号与系统非常类似。但不同点体现在作业上,EE120中很多作业需要用matlab:
清华则把理论与实验直接分成两门课,而且还不在一学期。而其中理论课讲的真的像数学课一样,从泛函讲起,其中很多内容在伯克利已经属于研究生课级别。
可以说伯克利与清华的教授顺序的理念是相反的。伯克利先告诉你这门课的应用,并让你实际动手做出来,你若有兴趣则可以继续往深了学习其理论和数学基础。而清华则是先讲数学基础,再讲理论,最后会提到应用。不过听说近几年一直在教改,要把专业课提前,这或许就是在朝着伯克利的方向改进吧。
二、管理—管的多or管的少?
美国大学的自由是出了名的,从选专业,选课到选advisor都很自由。而国内则从方方面面管得更细,更严格。很多人鼓吹美国的自由更利于个人的发展。对于一些奇才来说,可能确实是这样,但高自由度同样会产生很多失败品。相对的,或许是由于文化的缘故,国内更是注重整体的稳定,或许很少有奇才的出现,但是管得多也会使失败品的比例更低,同时保证社会上各类人才的数量的稳定。下面从选专业问题和辅导员问题来说。
选专业
很多人都在说美国选专业有多么多么自由,每个人似乎都选到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然而事实上,这一点只对美国上层家庭成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选专业基本上就是市场导向。在伯克利,很多文理学院的人挤破了脑袋想进HASS商学院。在伯克利和MIT的工程学院,学CS的人是最多的,而目前CS是最好找工作同时赚的很多的专业。
而在清华,每年输出的各专业毕业生基本符合计划需求,而不是市场需求。这样对国家来说或许更有利一些,然而对个体并不有利。首先,很多专业并不好找工作。第二,有些学生确实不适合本专业。可喜的是清华转专业已经越来越容易了。
综上,美国的模式对于个体来说是最优的,但就整体来说却不一定优于国内。
辅导员 VS Advisor
从功能上来说,advisor对于学生提供的服务仅是辅导员的一个子集。仅仅只有选课时候提供点建议,然后经常会发邮件提供实习,实验室招人等信息。而清华的辅导员则除了选课,提供信息外,更有党建,生活学习,情感交流等等更多的项目。更重要的区别是, 学生要主动找advisor寻求帮助,而辅导员有事会主动来找你交流。
个人认为,辅导员制度对于大多数学生是有利的。辅导员都是从本科生过来的,了解本科生的想法和感受,对于本科生的建议自然十分中肯。学生如果参与社团过多,成绩下降时,辅导员会主动找谈话。但是,对于一些极端个例却不一定有利。辅导员毕竟也只是研究生,视野也有限,要是有学生想像扎克伯格那样想辍学创业(在基本没人认为能成功的时候),辅导员还是会主动劝回的吧。这样的结果就是保证了整体的稳定,但却很少能出现奇葩的人才。
三、社交---同质化or差异化?
除了上课之外,大学生拓展视野最重要的渠道就是与同学的交流了。
大学生社交方式就是那么几种。在中国,一般学生认识其他同学的主要方式有同班同学,宿舍,上课,学生组织(其实现在还有校内,微信和陌陌= =)。而在美国则是少了同班同学这一项。但国内为了管理方便导致同班同学,宿舍,上课,社团这四种社交渠道认识的人差异性很小。
在清华,同班同学宿舍基本是安排在一起的,上课也是和本系的同学在一起,而由于系学生会,团委的存在,很多学生参与的学生组织活动也是和本系的在一起。这样就导致很多同学的社交圈仅在系内。在美国,首先宿舍是随机分配的(男女同层的哦~~)。第二,虽然每个major有协会,但影响力和国内系学生会和团委比差太远了,因此学生只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社团,而与自己所在的major没有关系。这两点使学生通过不同渠道认识的人有很大的差异。
国内的模式,同学可以认识一批巨铁的哥们(楼主这学期感受很明显),而且同一专业这一特点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起到帮助。但从另一点说,同一专业的人思维模式,兴趣点,话题也比较相近,对于同学个人视野的拓展并不有利。
系学生会团委在政治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应该在近些年改变不了多少。但宿舍或许可以随机分配一下,至少让室友不是同一专业的(类似北大元培或复旦书院那种)。这样虽然不利于互相抄作业,要版本,但让经管的高帅富教教电子系工科男如何穿戴打扮,和女生搭讪还是有必要的。
硬实力差距
一、尖端科技
在伯克利的很多导论级课上,我们就接触到目前在硅谷最尖端的科技。比如Computer rchitecture课上,为了讲述parallel computing我们用Hadoop做了MapReduce的一个应用。而在清华的不管是电子,软院,贵系,姚班对目前最新的技术都介绍的很少。这一点差异的原因是教授水平的差异,在伯克利,很多教授就是最新技术的发明者,自然愿意在课上讲讲。
二、教科书
国内的教科书真可以用微言大义来形容啊。比如这学期我上的 电磁场与波教材只有300页左右,B5, 每张一堆公式推导,几个定理配几个例子,有的还没有例子。而在伯克利用的教材则有500多页,而且是A4, 可以用详实来形容。每个定理必配很多例子,还有大部分插图,生怕你看不懂。个人认为从吸收知识的角度,美国的教材理解起来效率更高,这或许就是伯克利翘课人数比清华多得多的原因之一,因为完全可以自学= =
三、设备
这点大家都知道,等什么时候有钱了再说吧。
四、教授水平
众所周知,不过似乎差距在缩小?
*五、地点,氛围
这或许是伯克利和斯坦福特有的优势。两校都在硅谷附近,EECS同学间的话题也离不开各种新的high tech或创业神马的。另外,大量的硅谷IT公司就近招人对两校学生也是个优势。这一点在美帝的其他学校可能也比不了。
对一些常见观点的辟谣
1.据说伯克利教授教得都巨好?
呵呵。要是真那么好,怎么会有那么多课只去不到1/4的人。教授水平高体现在科研上,但可不是教学上。科研做的好与课教的好真的关系不大。有些东欧来的教授口音连美国人都听不懂= =
2.据说在伯克利教授与学生上课经常谈笑风生?
首先,好多教授教的就不好,学生自然也没谈笑风生的心情。第二,理工科东西相对就比较死一点,讨论并不多。说谈笑风生主要还是文科。
3.美帝由于师生比大,所以学生的科研机会更多?
或许对于国内的一般大学确实科研机会少一点。但在大清,我大部分同学最晚大二下都进组搬砖了,还有的大一就开始了的。在伯克利最早开始做research的也是大二左右。
4.国内顶尖大学与国外比很功利,学生都朝着赚钱的方向走,不利于培养学术人才?
这是在网上疯传的一个观点,不过从我在清华所见所闻来看,研究生阶段才会有这个特点,在本科阶段并不是很明显。首先,要承认的是大部分学生并不适合走学术道路 ,而选择一个赚钱多的专业自然也不是错事,比如国内大量人想学经济,商科,电子。而在美国,近几年CS最好找到工作而且赚的也多,因此不管在伯克利还是MIT,学CS的人都非常多。第二,对于真正适合搞学术的人(指有能力且有兴趣),在本科阶段清华和伯克利都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唯一的区别只是本科阶段带你的教授水平的差异。
5.国外大学生在课余都热衷于学习历史,政治,艺术等人文课程,扩充自己的认识,而国内大学生知识面则很窄?
同样是在网上疯传的观点。个人认为,这种观点的产生是由于美帝liberal arts的教育观点深入人心,因此人们就认为美帝的学生在历史,政治,艺术等方面比中国学生更强。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似乎认为,人文方面的造诣差距的来源就是多了这么几门课。然而事实上,人文上的造诣最重要的是长期的对某领域的关注所产生的积累。而这一点并不会因学校多设了几门课而改变。就我观察而言:第一,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大部分学生还是会挑简单,水,给分好的课去上。这样的态度决定了几门课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差距。第二,对于真正对人文感兴趣的同学,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自然会去选感兴趣的课,看相关的书籍,加入相关的社团。我在清华电子系的同班同学中就有对中国文学和历史,意大利语等很感兴趣的,不仅主动选修相关课程,更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
以上就是一些个人观点,欢迎拍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多么痛的领悟。 1 Gr18Ni9Ti 字0 2014-06-17 03:34:52
🙂人间正道是沧桑,痛与不痛,付诸谈笑,或许更积极些 2 山海马甲 字386 2014-06-21 06:54:48
🙂铁手表示赞同 1 ST中国实话 字87 2014-06-19 03:11:26
🙂在水木上有个伯克利电子系学生对比伯克利和清华的帖子
🙂而在伯克利,至少3000+, 6 布老虎 字129 2014-03-09 11:30:32
🙂花你 KeanuZ 字64 2014-06-19 22:52:39
🙂在搭好的hadoop上 4 okcgb 字168 2014-04-09 00:18:03
🙂待认可未通过。偏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