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美国求学执教的见闻和感受(0) -- changshou

共:💬678 🌺7361 🌵2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简要回复

所有孩子都按照自己的意愿give it a shot
世界上从来没有这样的社会存在过。

除了象基础数学这样需要年轻出成绩的科目,大多数人应该在工作以后,有过社会实践以后再上大学,才是对大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这是对人类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颠覆。不管有没有道理 其巨大的不确定性 决定了不会有什么国家敢于尝试(唯一例外是毛主席的最终失败了的实验)。

美国的方式是大多数被“淘汰”了。 被淘汰了没关系,挑一样东西再give it a shot。 大学毕业不是终点。 人生有多次的机会,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剩下的是水到渠成的事,随时学习,甚至有不少大学回炉的现象。

这样想和做确实可能比较符合人的天性。 但是成本太高。对个人而言 主要是时间消耗太多 可能错过青年时期奋斗爆发的机遇期。所谓“人生有多次的机会,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剩下的是水到渠成的事”同时往往意味着“我蹉跎了很多岁月寻找自我 现在找到适合我意愿能力的事。 至于说我是不是曾有机会通过执着追求和奋斗努力获得远比现在更高的自我实现 我就不去纠结了。”如果真的想得通 是没有问题的。

从国家社会层面讲 美国的这种 “人人有很多重来的机会 以及追求理想而非功利的生活”的可能性 是基于美国的强大富裕这个基础的。而世界上的竞争是残酷的 维持这个基础需要一部分人付出相当的代价。具体到教育上 需要做到“大规模的培养质量可靠的科技人员”。这是最硬的道理。任何温情的有人文关怀的考虑 如果威胁到这一条 都势必引起理工教育界的反弹。

未来的美国普通成年人可能会越来越难以“按照自己的意愿give it a shot”。

关于创造力和兴趣的关系。我一直都同意兴趣是发挥创造力以及获得持续精神动力的源泉。事实上我对中国中学教育的一个不满 就是其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掘不力。很多高三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也基本不了解这些专业(虽然大量相关知识可轻易的从网络获取)。这不是好现象。

至于不鼓励努力和勤奋的观点 这就是明显的矫枉过正了。也和中美的主流社会价值观都不符。

关于读书。我支持青少年多读各类书,读时可不求甚解。

至于后面说的tenure以及美国中小学教师质量的问题,看来你不是很了解情况。大学的tenure和中小学有根本不同。 而要分析中小学理科教师质量不好的原因 须从其历史入手(有很多曲折)。在我的系列中 我其实没有深入讲这个问题。 我只讲了:1 我认为现在的情况不好 2 我觉得要改变局面很难。

关于中美大学生水平比较 我其实写的很多,仔细阅读应能发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