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父亲的纪念 -- 属虎的懒猫

共:💬22 🌺717 🌵1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父亲的纪念 7

业务勤劳

没过多久,父亲就成为资料室的一把手了。

也还是老习惯,晚上拎一暖壶开水去单位加班。

那时候我最爱翻父亲上班拎的那个包,有时父亲把大参考带回家,我就看看。

后来我才知道,看大参考是有级别的,父亲的级别够不够不知道,但是搞资料的人看资料是工作需要。

收集资料是要使用的,父亲这个单位主要还是搞研究。对世界各地的政治形势、国际关系进行研究。

美国和日本方面随着尼克松的访华,已经消除了紧张的对立,走进了新的国际关系环境。

苏联当时是我国最大的国际敌对势力,苏联在中苏边境、中蒙边境陈兵百万,虎视眈眈。

而且苏联当时是走到了最顶峰,追击着美国越战失利的颓势,世界各地到处插手。

父亲资料室之后的任职就是苏联东欧处处长。

父亲的办公室在办公大楼的最高层,在这里研究我们最重要的敌人。

楼里的大会议室也在这一层,只有一两次,大会议室放内部电影,连呼哧带喘爬上七层楼,顺便看一眼父亲的办公室。

“四人帮”完蛋了,中国的形势大变样了。

粉碎“四人帮”的庆祝仪式上,父亲又站到了天安门广场上,这次是在观礼台上。

跟着的一段时间,父亲的工作更加繁忙。 我还在那一段时间身体特别不好。

我记得父亲一边照顾我一边看“九评”。

后来才知道,中央要重新认识苏联问题,组织国务院的智囊、外交部、中联部、军队单位、学术单位等等,

由伍修权主持,在钓鱼台开几个会,研究苏联东欧。

父亲说,军队单位的人比较保守,还是那套社会帝国主义的理论,没有思考和创新。

(这种凡事理论先行的工作方式,用现在的眼光看真是没用至极,浪费精力。 所以邓小平伟大,什么理论不理论,抓住耗子就是好猫。)

(我还认为,父亲的才华用到这种没用的,可笑的研究、讨论上,太浪费了。)

部里的大学首次招研究生,父亲也被请去出题。

记得父亲说,国民党政权和苏联签过一个《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新中国与苏联签订的是《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就出这道题。 据说被采纳。

后来,苏联连着去世了三任总书记,父亲又忙了起来。 中央也想知道每任总书记的履历、升迁路径、思想意识、工作风格,等等。

记得父亲和院里二个领导外出开会,我去医院捎个脚,在车里,他们就说这次新换的总书记如何如何。

苏联出兵阿富汗之后,势头达到了顶峰,如果下一步苏联再打通巴基斯坦,通过印度把势力伸展到印度洋,那就是对中国和欧美世界的巨大威胁,中美联手对付苏联成为现实需要。

1979年,父亲参加了一个代表团去美国,团长是国际问题专家宦乡,团员不多,其中有后来特别知名的学者好像是李慎之。

父亲曾对我说,都是搞研究的,但是李慎之他们认为我这样的是特务不是学者,看不上。

父亲出国带了几盒名片,我一看,又换名字了,想必护照上也是这个名字。 怪不得人家说你是特务。

那时候中美没有通航,去美国要在巴黎转机。

父亲这趟出差的时候,我病了正在住医院,父亲临走来医院,拿出一个当时是特别小的照相机给我玩了一会。 告诉我这是从公家借的,出差用,大的拿着不方便。

我一看胶卷只有一根香烟那么宽,这是一特殊用相机。

在美国,当时风头正旺的布热津斯基接见代表团。

中美一联手,苏联又连着挂了三个老大,缠在帝国绞肉机阿富汗里,颓势已现。

后来果然如尼克松所说,被“不战而胜”了。

这之后没几年,父亲的岗位又换了。

最后岗位

这次的岗位是单位里下属的一个出版社一把手。

计划经济时代,除了国家正规专业的出版社、印刷厂之外,每家部委,每个大学大概都有自己的印刷机构。

改革开放以后,正名正编制,都成了出版社。

这种附属性质的出版社、印刷厂,基本上没有什么盈利任务,出版的书也都是本系统的东西,没人想着赚钱还是亏损。

父亲也不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人,但是接手这个出版社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遍地开花的时候,经济指标别人不要求,自己也要有意识。

父亲他们这个系统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都是尽量少的接触社会,社会关系越少越好。 那些年我们家的亲戚都不太来串门,来看奶奶的人也不长呆。

可是出版社这个工作,要想干好,就必须与社会接触,越多越好。 要了解市场,了解价格,了解购买力人群,理解社会人群的需要。

父亲因此需要一个变化的转身,这个转身并不华丽。 社会上的人真是什么样的都有。

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东北的玩书的人,也不打招呼,自己拎着一只王八就上门了。 我奶奶说不会弄,这人说我会,挽起袖子抄起刀就开练。

那几年由于造纸是大污染的企业,北京的造纸厂大部分都外迁了,剩下几家都是有定向任务的。

出版社的印刷厂没有纸用,父亲只好四处拉关系,找印刷纸,家里的亲戚关系也用上了。

那些年,除了一些正规的国际问题书之外,出版了一批诸如琼瑶的小说之类的世俗读物。 那阶段父亲的公文包里尽是一些港台的原装小说,从纯情故事到商海沉浮。

我就问父亲,选中了怎么给人家作者稿费? 父亲说,存着,总有一天能支付给人家。

出版社还办了一本月刊,父亲也是费尽心思地组稿。

有一天,父亲说这篇文章是你们小伙伴孙晓南爸爸写的。

孙晓南早就搬走了,小学的时候我们一起玩,胖胖壮壮的。

孙晓南的爸爸曾任驻蒙古国的武官,正是在他任上,林彪的飞机摔在了温度尔汗,孙爸爸于是赶到现场,之后立即回国向周总理汇报并呈上现场照片。

孙爸爸写的文章很吸引人。 但请出孙爸爸写文章并刊登当时是挺费手续的。

父亲还把白求恩当年带到中国的女护士写的书翻译出版了,并把那位老太太请到北京。

父亲的努力没有白费,出版社首次盈利了。 那个年头,十几万几十万就是大钱了。

在出版社的时候,父亲随一个社科院的代表团去了一次日本。

我特意留意了一下父亲用什么名字,一看,用的是上次去美国的那个名字。

父亲到退休年龄之后,出版社的社长不干了,但人家还是要他当总编。

有一次我去他的办公室,加了一张办公桌,我奇怪。 父亲说不当社长了,就没有单独的办公室了。

我心里说,这他妈算什么玩意。

更不是玩意的事还在后边,父亲自己写了一本书,完全离休后,这本书也没给出版。

国家给予的,就是每个月的国务院专家津贴,作为对父亲的奖励。

到1992年的时候,父亲生了一场病,出院后就完全离休了。

我和姐姐跟着父亲把办公室的私人物品搬回家,基本上全是书。

我们推着小车,父亲跟着,边走边说,告老还乡、告老还乡啊。

关键词(Tags): #家族史 前苏联 四人帮 九评 布热通宝推:笑一笑十年,史文恭,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