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量子》----第九章·姗姗来迟的桃色事件(1) -- 奔波儿
如果是水波或者声波,答案很清楚:水分子或者气体分子。19世纪,光让物理学家们苦恼不堪。他们曾经被迫用那个神秘的“以太(ether)”作为光传播时所必需的一种介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人们发现光实质是一种电磁波,其波动是通过相互交错的电场和磁场完成的。薛定谔坚持认为物质波应该是像大家所熟知的这些波一样传播的。但是,电子波旅行时所基于的介质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实质是在考问薛定谔:波函数方程中那个波函数到底代表着什么?1926年的夏日,有一首俏皮的小曲儿描绘了薛定谔及其同行们所面临的这一困境:
埃尔文和他的Ψ
算起数来实在不坏
但有件事儿无人明白
这个Ψ是何方神怪
最终,薛定谔提出,例如,电子在空间中运行时,其波函数与其电荷的云状分布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波动力学中,波函数并非一个能直接量化的观测值,因为其在数学上被称为是一个复数。例如,4+3i就是这样一个复数,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实”部和一个“虚”部。在4+3i中,4是一个实数,即那个“实”部,而3i作为“虚”部,没有任何物理含义,因为i是-1的平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自身相乘,就能得到一个实数。4的平方根是2,因为2×2等于4。但没有任何(实)数与其自身相乘能得到-1。1×1=1,而-1×-1也等于1,因为根据乘法法则,负数乘以负数等于正数。
波函数不具有可观测性;它是一种无法测量的量。但是,复数的平方能够得到一个实数,而在实验室中应该能够可以观测到与这个数相关的某种现象。4+3i的平方(注:应该是模norm)是25。薛定谔认为电子的波函数的平方值,|Ψ(x,t)|^2就是电荷在位置x和时间t的大致密度值。
作为薛定谔对波函数进行解释的一部分,他引入了“波包(Wave Packet)”的概念,并用其来代表电子,用来对抗电子是一种粒子的观点。他指出电子只是“看上去”像粒子一样,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粒子,尽管大量的实验证据无可辩驳地证明电子实质是一种粒子。薛定谔认为电子尽管像粒子一样,但这是一种假象。电子之所以看上去像是粒子,是因为一组物质波相互叠加后形成了一个波包。因此,一个处于运动状态的电子其实就是一个波包,这就像你把一条绳子两头固定起来并绷紧,然后手腕猛地一抖,就会有一个脉冲沿着绳子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如果一个波包像粒子一样,那么要求它必须是由具有不同波长的波组成的,且这些波相互叠加之后,除了波包位置,其余部分均清零(译者注:学学傅立叶变换就懂了)。
如果能弃粒子如弊履,把所有的东西都简化为波,从而摆脱非连续性及量子跃迁的物理体系,那么,对于薛定谔而言,又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当他做进一步解释时,就陷入了困境,因为这在物理上是不成立的。首先,如果电子是一个波包,且硬要将电子同人们在实验中所观测到的其粒子状态相对应,那么,这个由若干具有连续性的波组成的包在空间中传播时,这些波的传播速度必须比光还快,而这是不可能的。
上图:由一组波组成的波包
尽管薛定谔费劲心思,但他还是找不到办法来解释波包理论的这一错误。因为波包是由一组波长和频率各异的波组成的,因此当波包在空间中传播时,这些波会以不同速度向前传播,波包就会散开。而紧接下来,空间中必须存在局部的脉冲点,来对应那些被探测到的粒子状的电子(,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当薛定谔试图将波动力学运用到氦及其它原子时,他发现其数学公式背后所展示的画面将无比抽象,在多维空间中根本无法去形象化。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量子》----第九章·珊珊来迟的桃色事件(9) 11 奔波儿 字3873 2013-03-16 19:21:54
🙂【原创】《量子》----第九章·珊珊来迟的桃色事件(8)
🙂【原创】《量子》----第九章·珊珊来迟的桃色事件(7) 14 奔波儿 字3896 2013-03-09 17:18:48
🙂【原创】《量子》----第九章·珊珊来迟的桃色事件(6) 22 奔波儿 字4193 2013-01-06 16: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