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自动化的迷思 -- 晨枫

共:💬108 🌺816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Comments on 《自动化的迷思》

我在西西河写的东西绝大部分是胡说八道,但是本文不是。本文是严肃的专业评论。

希望大家阅读的时候也严肃些。

  首先,我认为,《自动化的迷思》存在下面两个缺陷。

  1,忽视了自动化最重要的贡献。自动化最重要的,不是《自动化的迷思》开头一二三四要做到的"代替人",而是"超越人",自动化技术可以完成手动控制所无法完成的目标。举个例子,现代防空火炮系统,从雷达发现目标到火炮自动跟踪再到自动射击,是自动化技术的典型范例。正是依靠自动化技术,防空火炮对现代军用飞机构成威胁。如果把自动控制抽掉换成人工射击,那防空火炮对敌机的毁伤概率马上就会降低到瞎猫碰死耗子的程度。

  2,测算方法有问题。在测算自动化生产需要的人力资源时,《自动化的迷思》是按照生产单元,例如化工厂为单位来测算,从而得出"化工厂多出来一整条支援链",以及类似的结论。但是,我们知道,现代化工厂的生产规模要比以前大得多。今天一个化工厂的产能,可能抵得上过去十个厂。如果按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人力来计算,显然自动化技术是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从低到高的。或者,换个例子,今天一架大飞机一次可以送400名乘客从中国到美国,但是机组要12个人;20年前一架飞机一次送100个人到美国,机组7个人。你不能盯着飞机说,靠,现在一架飞机需要的人更多了,自动化真耽误事儿;你得盯着那400个乘客说,同样送400人到美国,需要的人从28个降到了12个。

  

  其次,更重要的,我认为《自动化的迷思》提出了两个非常深刻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是和自动化密切相关,但是自动化自身不能解决的。

  第一个是企业层面,优化和鲁棒的矛盾。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阿波罗登月,控制理论家和工程师们吆喝着"我们用最小的能量,最快的时间,最balaba地达到目标",最优控制成为当时自动控制领域的热点和主流方向。等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优出问题来了。大家发现,这些最优的方案,用到实际问题上不但不优,搞不好还会导致系统崩溃。这直接引发了鲁棒控制的研究。研究之后大家明白了,优化和鲁棒是一对矛盾。优化的前提是你得把问题描绘得非常清楚,一点差错都没有,这样你才能设计方案达到最优。但是,实际系统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不确定性,或者由于某种限制工程师们搞不清楚,这时候你把最优方案放上去,那些不确定性就可能让你的系统崩溃。为了避免崩溃,你的控制方案就要保证能对付不确定性,这就是鲁棒,但是鲁棒必然会导致达不到最优,你只能在优化和鲁棒之间折中,这已经是控制工作者的常识了。

  但是企业家没有这个常识。当代的企业,或者说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它是以利润为唯一目标的,从控制的角度看,就是一个尽量追究优化的系统。当化工厂平稳生产的时候,哪个老板会说,我们需要养一批人,他们不创造利润,专门折腾我的系统还拿高薪,就是为了防止万一哪天出问题?这样的老板肯定会被市场淘汰的。就是老板有这个远见,也会有一堆人天天批判"大锅饭""人浮于事"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在企业层面只要最优性不要鲁棒性,能稳定生产就把应急队伍和研究的经费给压缩了。自动化专家说这样做肯定要出问题,可是企业家不睬你你自动化专家有什么办法。

  第二个问题更深刻,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了。自动化的目的是什么?照维纳老爷子的说法,是"人当做人来使用",把人从简单的、重复的、无聊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把这些都甩给机器干,人去干机器干不了的、富有创造性的、有趣的活去。但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大生产,是要求把人当做生产线上的agent来用,为资本的增值服务去。于是自动化发展的结果,就不是解放人而是进一步压迫人。例如,就以晨大的例子,假定本来八个警察管八个路口的红绿灯,现在自动化了,两个警察在监视器前面监控八个路口,两个警察待命处理紧急情况就够了。那多出来的四个警察怎么办?照维纳老爷子的办法,警察分两拨轮换,一拨干活另一拨就"人当做人来使用",锻炼身体去,训练专业技能去嘛。可现实的做法一定是,竞争上岗,两个坐监视器前面,每人拿170%的薪水;两个待命处理紧急情况,每人拿130%的薪水;另外四个下岗。这样活也全干了,警察局长还省下两个人的薪水。至于说坐监视器的那两位精神高度紧张,下岗的四位走投无路加入黑帮,那就不管了。这种问题,自动化专家也没有办法。维纳老爷子看到这个局面估计也只能抓狂没办法。

  

我的结论:

  

  自动化没有迷思,是资本主义在迷失。

通宝推:sixue,p47109,删ID走人,路远无轻,拈花虎,等明天,夜如何其,益者三友,海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