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英国的煤炭历史(读书笔记)(0)引子 -- PBS

共:💬174 🌺709 🌵1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我对这一段比较感兴趣,看了不少文章

忘了是哪个说的了

但是中国人一般都强调郑和远航的和平性质,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和西域扩张一样,一次不太成功的海上扩张罢了。

和哥伦布第二次、卡伯拉尔的舰队的比较,是我自己的想法。主要是给那些通过比较强调我大明如何强大的论调气的

哥伦布四次航行最说明西方拓殖的特点:

第一次,三船,90人,纯属探险

第二次,17船,>1500人,初次探险成功,这一次极大的加大了投入(当时西班牙是双王共治,资助哥伦布的是卡斯提尔女王伊萨白拉,卡斯提尔面积三十多万方公里,人口几百万而已。如果等比例放大到大明,那就不比郑和舰队小了)

第三次,6船,200人,第二次探险在财政上完全失败,这次不仅船少了,而且船的大小回到第一次的规模

第四次,4船,~150人,伟大的探险家和失败的拓殖者哥伦布死乞白赖的又求得一次机会,但连探险者也不愿和他同行了

从郑公公的舰队规模而言,他的探险基本达到了皇帝的目的。他七次的舰队都在20000人左右。中国在印度洋建立了贸易网络,当时的海外贸易严格意义上都是国家管制的,全世界都如此,没有自由贸易这么一回事。只是这种贸易对国家经济没啥正作用(对皇室本身可能有用),无法持续。

另外,要控制整个印度洋,需要的人力物力是极多的,马六甲海峡当时基本被中国控制(葡萄牙侵占马六甲,苏丹的第一反应就是向宗主中国求救)。大败锡兰之后,印度各商港对中国敞开大门,但他们同时还向内地的维查耶纳伽尔帝国称臣,处在两属状态;忽鲁谟斯苏丹在郑和之后近二十年还主动上门求贡。这三大据点,和葡萄牙人东来的立足点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开到亚丁的中国船就只有两艘,控制当地的埃及苏丹虽然对和中国贸易没有反感,但也不会把这么点儿人当回事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