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没兵的南义沟 -- daharry

共:💬9 🌺12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没兵的南义沟

1969年我们到南义沟插队的时候,全村共有五百多口人,行政上是一个大队,财务上分成六个小队。当时的甘泉县也仅有将近三万人口,南义沟一个村占了全县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是全县最大的村子。可邪乎的是,这么个大村子,解放后竟没有给国家贡献过一个兵。

说老乡不愿意送孩子当兵,这倒不是。解放军在社会上的地位一向很高,到了文革一闹腾起来,整个国家全靠解放军撑着,当兵的地位那更是没得说。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当年的年轻人,甭管是城里的还是村里的,都有过当兵的梦想,但实际上真能当兵的却是凤毛麟角。我们问过老乡为什么南义沟的人当不上兵?老乡都摇头叹气:唉,验不上啊。都怪砸(咱)这个地方的大骨节病。

城里来的学生从来没听说过什么“大骨节病”。老乡们指着自己的手给我们说明白,这大骨节病也称作“柳拐病”,是陕北流行的一种地方病。由于谁也说不清的问题,人们在青少年时代骨关节就开始变得畸形和肿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手指关节的外形渐渐变得像算盘珠那样,关节的活动度也越来越小(资料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大骨节病患者看着真叫人心酸(资料照片)。

大骨节病严重的老乡在成年骨关节发育停止后,胳臂肘永远不会再伸直。他们手指也不再能伸直,手的外形就僵硬在常年握厥头的那个姿势。此外,由于腿骨和骨关节发育异常,许多老乡都有“O”型腿。加上僵化的关节,大骨节病给老乡们日常行走活动造成了严重困难,人走起路来总是一拐一拐的。大骨节病在村里非常普遍,多数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大骨节病。知青们都知道,一个得了大骨节病的老乡跑得再快也赶不上我们快走。

这样体格的陕北青年,的确当不了兵。当年胡宗南来的时候,也没听说把谁被抓了壮丁去,如今更休想通过解放军的严格征兵体检。时间长了,村里的青年知道验不上,连报名参军的都没有,每年招兵的时候,招兵的干部也不来。南义沟的人就这么断了当兵的念想。

解放前南义沟倒是有一个人当过兵。他是二队的朱德林。朱德林其实也有点柳拐病,起先他当的是国军,是机枪手。后来他在直罗镇战役中被红军俘虏,经过教育后参加了红军。到解放战争后期大军南下解放全中国的时候,也不知道咋结了,他没有相跟上,自己回到村里照样当他的农民。

1969年以后,南义沟没有兵的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那年南义沟破天荒地竟然验上了个兵。

南义沟川面的最北头是六队。六队的沟口有上下两排漂亮的石窑,那是蚕种场,蚕种场有个技术员叫许炳林,69年底他验上了兵,穿着黄军装欢欢喜喜地走了(注:甭管军装染成啥颜色,老乡都说是黄军装)。这件事着实把南义沟给轰动了一把。不过蚕种场是个国营单位,属于延安地区管,虽然位于南义沟,但与南义沟并无行政隶属关系。许炳林是外来的公家人,跟南义沟既不沾亲也不带故。因此,严格说起来,他这个兵并不是南义沟出来的。

真正从南义沟验上兵的是三队的男知青朱晓林和王燕生,时间是1972年。朱晓林和王燕生的共同特点是面貌英俊,身体好。平常劳动卖力,品行好,给老乡留下的印象非常好。他俩是北京知青,有文化,这自然又比其他人长出一块。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出身好,家里人没有政治问题,能通过极其严格的政审,这在南义沟所有知青里也是难能可贵的。这些优点加在一起使他们最终被招兵的干部选中,光荣参了军。记得他们临走那天我还跟朱晓林说了几句话。他穿的那身没有领章帽徽的新军装,真叫人羡慕死。

但那一年真正出彩并轰动了全村的不是朱晓林和王燕生,而是一个本村土生土长的青年,白海前。海前是我们五队白老汉白加树的儿子。那时他的家境不好,父子三人相依为命,海前小小年纪穿着件破棉袄,一边照应年幼的弟弟,一边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吃了不少苦。看着他们日子过得恓惶,我们都挺同情。海前是青年人,为人特别热情,又很机灵,我们下地在一起干活没两天就混熟了。他手把手教我们干农活,也特爱听我们讲北京的事。记得“二八月小蒜,香死我老汉”这句话就是跟海前学来的。

老跟知青泡在一起,听到知青讲外面世界的精彩,海前渐渐地萌生了出外闯荡的念头。72年他刚到参军的年龄,就抱着不成也无所谓的心情战战兢兢地报名参军。海前是本地人里少见没有患柳拐病的青年,他个字不高,黑瘦的样子一笑一口白牙整个就是南义沟的许三多。海前命好,验兵这一关真叫他过了,后来的政审当然也毫无问题。经过层层筛选,他最后被批准光荣参军。对这个陕北生陕北长苦娃来讲,这无疑是鲤鱼跃龙门的大事。他当了兵不但是白老汉的骄傲,也是全村的光荣,更改变了他的一生。

南义沟同年入伍的这三个年轻人一起去了新疆沙湾县陆军八师炮兵团,后来朱晓林和王燕生由于表现突出,很快提干,后来被部队送到沈阳炮兵学院深造,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从1970年夏季以后,一直以为自己将永远留在农村的知青们渐渐地有了其他出路。有人赶上招工进工厂当了工人,也有幸运的人被大学来招生的录取了获得了极其珍贵的读书机会,还有三男四女通过其他渠道当了兵。知青们就这样一个一个地离开了南义沟。后来南义沟有没有再出过兵就不清楚了。

1978年起,咱们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我们这群知青虽然由于文革耽误了学业,但是能在二十多岁时候赶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变化的大潮,不能不说是非常幸运的。我们人生的路越来越宽,选择也越来越多,每个人都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做许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兵的情结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也随之淡化。当了兵的知青们也渐渐离开部队,回到地方发展。到现在,只有老栓一个仍然是现役军人。白海前从部队复员回到了甘泉,他先后在公社和县里当干部,一直升任甘泉县工商局副局长,这对于白老汉和南义沟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现在海前提前退休了,但每次有知青回乡探访时,他都积极参与接待,还单独陪喝酒,那股热情劲儿不减当年。

时间过得真快,从我们插队起到现在整整40年过去了。2009年,老栓和几个知青相约回到南义沟探望乡亲。进村后,来迎接的老乡们惊讶地发现,老栓穿的是制作精良的07式军服,在他的肩膀上扛着一颗金星,这金星在陕北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可是少将军衔啊!当年谁都没有看出来,这个晒得黝黑,在脑畔崖崖上踏踏实实受苦的后生,他的未来竟会是这个样子。老乡们激动啊,他们抚摸着金星,为曾经养育过的老栓有这样的出息感到骄傲和自豪,纷纷与他拍照留念。

不管怎么说,南义沟到底出了个大将军。

(完)

关键词(Tags): #南义沟 解放军 知青 入伍通宝推:舒拔,响马,金书,铁手,晨枫,廖石,老木,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