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茗谈(94):海上动车组 -- 本嘉明

共:💬26 🌺16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中国特色的“海军外交”模式

海军作为“国家的名片”,跨越大海同异国交往,是个正常的事情,只不过过去300年,“炮舰外交”和殖民主义联系到了一起,名声大臭罢了。如果扩大视野看,郑和下西洋,不也是一种良性的“炮舰外交”吗?

二战后,美国的“炮舰外交”,集中体现在“航母外交”。那么美国的昨天,是不是就必须是中国的明天?

我们要寻找中国特色的“海军外交”模式。

由“中型核动力航母+楼船”为核心,组成“强击编队”,是我们所设想的一种新路子。

“强击编队”,同美国的“单航母战斗群”概念不同。“强击编队”在从本土基地出发时,并非是一个完整舰队,而只有航母和楼船,其他的舰只,按临时协调,沿途加入,行进中操练,最后到达战位时,就是一个完整的战斗群。

这跟我们在<拼车>里表述的概念是一致的,就是在后工业社会,一件产品的制造过程,完成的终点,“不在工厂大门以内”。产品完成的终点,在消费者拆开包装,启用产品的那一刹那。换句话说,只要产品还没有被消费者所使用,它就还停留在制造流程里,必须做到随时可以分拆,换零件,升级,等等。个体消费者借由互联网和微电脑技术,3D打印等,可以介入这个流程的任何环节,如热刀砍黄油般“砍入”工业化大生产中,从而得到独一无二的个体化产品。

这里的“制造流程”,涵盖了产品的设计,零件制造,组装,包装,流通,销售服务等环节,实际上是“制造和流通的组合”。

<拼车>就是构想:运出工厂的是底盘和发动机等大件总成,运送到离订购客户最近的组装厂时,客户选定的其他零件(车门,面板等)也从不同的产地运到,然后开始“客制化组装”,组装过程中仍可以随时改变设计,增减功能;甚至于取消订单,则已组装的部分又拆回“总成”状态,再卖给其他客户。

这不是我们今天说的重点。回头看“强击编队”,从本土基地出动的是核心组件(航母和部分护卫兵力),随后一路增减(包括休假人员空降归舰,舰载机转场,实战弹药补充等);一旦形势缓和了,行进/组建到一半的“强击编队”也可以就地解散。这在技术上有几大难点:一,就是核心舰只的高速机动能力;二,是海军管理体制的“软化”,柔化,因为很可能是东海舰队出航母,南海舰队出“神盾驱逐舰”,北海舰队出舰载机,COSCO就近征用运输船,这么组合在一起。三,是变美国式的“航母外交”为“驱逐舰外交”,在世界各地长年部署/流动一批“中华神盾”,需要时就近调用,这样既比较低调,又比较节省。

新中国海军的发展,走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路程。刚建国时资源不多,就重点发展“飞潜快”(岸基飞机,潜艇,快艇);如今虽然膀大腰圆了,仍要“有所不为”,所以其实还是胖一号的“飞潜快”,那2208和056,不就是升级了的“快艇”吗?同样的,发展航母力量,也就是对“海军航空兵”的升级,这是必须的,要重点顶起来的,美国海军搞了很多神经兮兮的烧钱货,我们已经不跟了,航母是非跟不可的,大家不要太婆婆妈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