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和氏璧的教益 -- 抱朴仙人
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面,名在后面,和多数外国人不一样。如今人人有姓有名,有的人还有字,但有字的多是一些老年人,年轻人很少听说有字的。字有可能要归于消灭。姓、名、字这种结构,历史已很悠久,但先秦时期并不如此,中国人的姓名有一个演化过程。
在这里,我们谈一下古人的“姓”和“氏”。
先说姓。先秦的姓不是后世的姓,这是首先必须弄清楚的。先秦的姓,很多学者认为与远古的母系制度有关系,是氏族(或部落)的标记。由于它标志一个人由哪个氏族出生,故称“生”;由于当时知母不知父,所以要加上“女”字边,写作“姓”。当时的姓也多有一个“女”字边,如姜、姚、姬、赢、妫、姒等等。可见,姓的起源与氏族有关。古代姓的数量并不太多,而且有些在商周时就已经灭绝了。
先秦时男子虽有所属之姓,如周人姬姓,秦人赢姓,但并不是把姓加在名字上面。有的历史小说或历史著作称周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秦始皇为赢政,是不符合史实的。
这种意义上的姓,到秦代以后就基本上消失了。
先秦的人除了姓,还有氏。氏是家族的标志。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以什么为氏,有几种办法。列国公族多以“孙”系氏,有的因出于公室,就称公孙氏;有的因出于王室,就称王孙氏。有些以所居官职为氏,如司马史、司空氏。有些以所封地名为氏,如韩氏、魏氏、赵氏。不过,当时人更多的是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齐文公之子字子高,其孙就以高为氏。可见,氏和宗法制度有很密切的关系,只要分立家支,就要命氏。
先秦时,男子以氏与名字联称,如孔子为孔氏,名丘,故称孔丘;秦始皇以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生于赵国首都邯郸,故名政,以赵为氏,称赵政。
后世所说的姓,就是先秦时的氏。
氏,是从姓分化而出的宗族分支,周王本人又不用分化出去,不需要另有一个氏自我标志,当然无氏,氏多是他封给别人的。
战国礼乐崩坏,连庶人、野人也可以自己找个氏。反而“姓”的独特用法被湮没了。古老的贵族,像秦这样的王室,应该还留有这种用法。但姓氏不分,已经是主流,到秦汉时就完全无别了。
战国以前只有女性才称性,那是界划婚姻范围的标志,男人一般称氏,这是自身这一宗族分支的标志,也是地位、身份的象征。
先秦的所谓姓一般都产生于氏族时代(仅一例,周武王封舜的后人胡公“妫”姓,也仅是对原有“姚”姓的代替),因为姓的分化、产生是扩大部落通婚范围的需要,而文明时代以地域划分国民,不同血缘的人群同住一地,不再需要分化姓的分支来扩大通婚的范围。故而文明时代之后少见原初意义的“姓”产生。而这时候的古老的“姓”倒可以“由此得到社会的优越地位”(吕振羽语),姓还有聚合最大范围的父系宗亲的作用。
而氏是姓族的进一步分化,往往以这一分支始祖的字或官职、封邑等命名,表明这一分支源头的政治地位,不再是婚姻的界限,也可以标于名前。所谓“姓以别婚姻,氏以别贵贱”,便是如此。三代之后,姓氏不分。姓的用法一如“氏”。
另外,姓不一定是母系氏族时代的产物,就中国先秦历史来说,姓多在父系时代产生,如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各以为姓。事实上,父系氏族时代早期仍然是“知母而不知父”的,按摩尔根的说法,父系氏族只是个人世系以父系为准而已,在早期与母系并无多大不同。而当时兄弟的妻子就是我的妻子,孩子生父的兄弟都是孩子的父亲,孩子本人和他的母亲都是搞不清生父是谁的
周王室无“氏”,是因为不需要。全天下独一无二的这家人,姓之外何必再以氏名之?但周王室的小宗子孙、小宗之小宗、小宗之小宗之小宗,繁衍枝蔓,必然是各有其氏的,否则不易区分。
氏的出现,其实就是社会生活复杂化的体现。人类的活动范围大了,旧的氏族同血缘集团被打破了,分工复杂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仅仅以血缘维系了,这时候就需要标注血缘的“姓”之外的将人与人区分开来的方式,氏于是产生。只见“氏”的来源,氏于封国、居住地、官职、尊称、字号、日常事物等等,不一而足,这些就反映了社会的发展。
周代命氏一般以王父字、官职和封邑三项为大宗。对于王和诸侯来说,情况有些特殊,因为他们掌握完整的公共权力,更愿意自己是君而少些父的色彩,以便于统制;但是他们又不能完全不是父,否则世袭制度下其继承人何在?于是,他们的氏,就形成了很独特的所谓“国氏”。
先看诸侯。
国氏一般包括上下两代以内亲属成员。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外应该另立新氏(以三大宗为最多)。公子、公孙都有被另立新氏的例子,其中公子活着就被分出去立氏的情况比较少(意味深长啊)。
国氏当然以国为氏,所以全称应该叫鲁侯X、晋侯X,他们氏内的成员则如上叫公子、公孙。诸侯之外的成员也有简称做“鲁X”、“晋X”的。
王有些特殊。
全称应该叫“周王”,但是情况特殊“周”不唯一,周公也在用,所以单用“周”起不到氏“别贵贱”的作用。所以周王的“国氏”是“王”。他的氏只包括上下两代以内亲属,王之子叫王子、王之孙叫王孙。
国氏在女儿出嫁的时候比较清晰,文献、金文往往以“氏加姓”称呼(别婚姻),比如王姬、齐姜,例子太多。
国氏之所以特殊,在于其作用是:一方面保证王侯自己氏族有一定数量的最近亲属成员,作为王、侯位子继承的候选人;另外一方面,继承候选人不能太多,否则乱政。说开去中国古代君主多妻,其政治伦理意义上就是为了保证君主有一定数量的直系继承人,但是不能太多妻。妻妾太多既荒淫又容易发生宫廷事变。所以儒家既讨厌妻妾成群的荒淫君主,又竭力赞成男人为留后娶妾。我这说的是长期以来的历史实际,不是《周礼》之类书呆子编的白日梦。
周代800年历史上有一个继位重要的现象,大家大概没有注意,那就是无论宫廷争斗多激烈,已经立氏的成员绝无回来篡位的例子,绝无。
当然,象曲沃武公、田氏代齐之类则属于彻底推倒重来。这些已经不单是内政了,因为需要周天子重新册封。实际上等于另外开国了。这恰好说明了为什么国氏要限制两代――尽可能保证直系继承,隔开较远的旁系觊觎君位。
与一般氏对成员不加限制不同(一般贵族发生继承纠纷,私事、无须大操心,有礼法约束。就算内斗关系也不大),国氏之所以严格限制成员世系,就在于限定继承人候选圈子。
所以我认为周王以“王”为氏。
至于秦兄以为“氏”必须全体成员都可以完整加于私名之上的理解――王之子以“王”为氏,对外其氏是王(子)哦――其实是混同了国氏和一般氏的区别,毕竟天子和诸侯是几乎拥有完整主权的,这与一般贵族完全不同。
再扯远点,武王活着的时候就把“鸡蛋”封为周公,不惜以国号赐于,是不是早知道自己这个弟弟本事了得,先给点甜头把他弄出去,以绝了他抢成王位子的念头?哈哈,说故事哦。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当时是不是名比姓更重要,比如班门弄斧 3 早生华发 字216 2005-05-04 05:12:42
🙂卞是名,和是姓 13 南雄老朱 字765 2009-05-11 07:51:16
整理的资料 41 船长阿道克 字1237 2005-05-04 05:30:53
呵呵,鲜花真快,这样都能骗到。我又找了一个,通俗版的
🙂看来我的姓氏还是有一点历史的, 夏亚 字8 2010-09-17 01:36:45
当然得献花,解我之惑了嘛,但司马迁不会不知道吧 1 早生华发 字0 2005-05-04 12:22:56
呵呵,也许是忽略了 1 船长阿道克 字0 2005-05-04 17:56:08
😄君乃璞玉,有待文王 2 非 字138 2005-05-04 03: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