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一 引子 -- 加祺爸爸
三岁以后,孩子身心发育的重心发生了重大变化,父母对孩子的培养方式也应该随之进行重大调整。
七岁和三岁的孩子有什么区别?
七岁的孩子会骑自行车,三岁的孩子只会骑三轮车?
从三岁到七岁,孩子身心发育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个子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视、听、触、味、嗅等感觉以及各项运动技能越来越接近大人的水平。但是这些变化都是三岁前发育的延续,是量变而不是质变,就象骑三轮车和自行车的区别一样,远远不算三至七岁幼儿期发育最激动人心的部分。
这一时期孩子最重要的变化来自思维发展和智力发育。从三岁左右开始,由于母语能力的持续发展,在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形象记忆占优势的前提下,孩子的有意记忆、理解记忆、抽象记忆逐步发展;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的前提下,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形成;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等要素,都开始显露出人类特有的高级特征。
可以说,三岁的孩子在生理层次上已经成为合格的人类幼儿,各方面生长得象个“小大人”,但他们要到七岁,才能在思维层次上成为合格的人类幼儿。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们才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各方面表现得象个“小大人”,并进入人类社会特有的幼体发育阶段:接受学校正规教育。
不久前的一天,我家后院围墙外两棵很高的白蜡树因为甲虫病流行被市政府的人砍啦。刚刚七岁的儿子放学回来,从厨房的窗户往外看了一眼,马上就叫了起来:
“爸爸!今天的天有问题!”
“天有什么问题?”我知道他说的是树,但想看看他怎么描述这件事,故意装糊涂。
“天变小啦!…………哦…………以前围墙那里有两朵很大的云不见了!”
“云?什么云?什么颜色?两朵黑云?”我问他。
“绿色…………不是…………我知道啦!是树!那里原来有两棵大树,怎么不见啦?”儿子有点不好意思,马上开始追问树的下落。
这就是典型的七岁孩子智力水平的体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以无意的形象记忆为主(树的形状、天的大小),观察力(树不见啦)和想像力(两朵云)已经相当丰富。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思考力(云不会老是在一个地方)和判断力(是树不是云),能够根据自己的观察,发现记忆中的错误。这样的智力水平和三岁孩子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达不到这样的智力水平,七岁孩子很难适应学校的课堂学习环境。
我们知道,人既具备生物性,又具备社会性。零到三岁的婴幼儿期发育的重心,是为孩子打下坚实的生物性基础。(即便是大脑发育也是如此,新生儿大脑结构和脑细胞数量几乎和成人一样,三岁孩子的脑重量已经达到成人的三分之二左右。)三到七岁的学龄前期发育的重心,则是为孩子打下坚实的社会性基础。这种区别要求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同样的方式肯定不能适应如此重大的发育重心改变。
圈养、放养和教养
说起孩子的培养方式,我们脑海里马上就会蹦出三个词:圈养、放养和教养。
所谓圈养,指的是父母或者特别宠爱孩子,或者有强烈意愿要把孩子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塑造,把孩子“圈”起来,放在一个被严密监视控制的试验田里培养。圈养的孩子被禁止做任何父母认为不应该做的事,无论是幼儿期的自由玩耍、童年期的兴趣爱好,还是少年期的社交活动,全部由父母监督控制。圈养完全不值得提倡,哪怕是再成功厉害如新闻中的“虎妈”、“狼爸”,把孩子培养成什么什么名校的毕业生,也不值得我们效仿。因为圈养的过程没有尊重孩子的选择权,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无穷乐趣,已经是对孩子的伤害,而且还是以“亲情”的名义加诸的伤害。(何况那种只许弹钢琴、不许学吉他的规定实在是有些无厘头,都什么年代啦!)人一辈子顶多活个上百年,二十年时间没有选择权,二十年以后有选择权啦估计也不敢尝试,这将是个怎样悲惨的人生?至少我不舍得圈养自己的孩子。
放养就是为孩子提供高度自由宽松的环境,顺其自然,让孩子依天性发育,在许多事情上拥有选择权。放养的理念很让人向往,问题是尺度不好掌握,如果不注意的话,放养就变成了“放纵”。有一些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百求百应、放任自流;还有一些家长整天忙于工作、事业或打工赚钱,只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一概不闻不问。他们的招牌都是“放养”。
即便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纯粹的放养也不高明。孩子毕竟就是孩子,他们的身心发育过程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与周围环境沟通,向同类学习,而家庭就是他们最主要的周围环境,父母就是他们最值得信赖的同类。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孩子在许多时候都如饥似渴地等待、追求父母的指导和教育,他们并不需要纯粹的放养。
第三种培养方式是教养,就是父母根据孩子的身心发育状况,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为孩子提供家庭教育。教养的精髓在于有取有舍,不是一味包办代替。父母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用引导、鼓励的方法为孩子传授他们无法靠天性发挥、自然习得的社会文化知识。教养之外,留有放养的空间,否则就成了圈养。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采取的都是“放养”和“教养”相结合的育儿方式,走极端的是少数,只不过每个家庭对“放”和“教”的时机选择和对象选择不尽相同,达到的效果也迥然相异罢了。
什么场合放养,什么场合教养
在“放”和“教”的对象选择上,我个人的观点是:生物性层面适合放养,社会性层面适合教养。
生物性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性情习惯等个体领域。这些领域适合于让孩子依天性发展,父母很难介入其中,一旦介入就容易变成阻挠代劳。好比孩子学骑自行车,当然有摔跤的危险,如果手把手地教孩子左脚怎么放,右脚怎么踩,眼睛看什么地方,手怎么控制笼头,对四五岁的小孩来说又很难接受。这个时候既不能放弃不让孩子学车,也没必要拿成人的学习办法去硬教孩子,最好的办法是给孩子戴上头盔护套,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孩子在自己学会骑车的同时,还锻炼了胆量勇气,不再是个摔一跤就哇哇大哭的胆小鬼。
玩游戏也是这样。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游戏,不要过多地强调游戏规则。玩泥巴就不要怕脏,玩水就不能怕湿,一根树枝可能比一套价格昂贵的玩具更吸引孩子的注意,一辆玩具汽车可以临时用来当锤子使。自由游戏最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无拘无束的疯玩最大限度地锻炼孩子的身心素质。
只有大胆放养,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尽情地探索认识周围的世界,孩子才最有可能身体健康,性情开朗,自信幸福。这样的孩子,更擅长和人相处,更愿意接受教育,因此也更容易配合父母的“教养”。
社会性层面指的是行为规范、文化知识、智力水平等领域。这些领域为人类所特有,其内容必须经由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才能交流传授。一个幼儿,如果缺乏从他人那里学习的语言环境,是不可能在行为规范、文化知识、智力水平领域自行发育的。而父母有计划的主动教养,是帮助孩子在这些领域取得显著进步的最佳途径。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他们在与外界沟通学习时,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孩子对外界的信号信息、社会文化的吸收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无论是在休息还是在运动,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游戏,孩子都不停地接受外界信息,缓慢地塑造自身包括气质、个性在内的生理、心理特征,逐步加深对行为规范的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智力水平。
另一方面,外部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又是全方位的。各种各样的信号信息、社会文化对孩子的社会性特征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无所谓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他(她)们几乎是无差别地受到一切外界信息的影响。如果父母不主动介入,他(她)们的选择鉴别余地是极其有限的。
由于这两个特点,父母主动为孩子安排好社会环境,“不动声色”地提供合适的教育素材,既可以避免孩子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顺利完成孩子的家庭教育,是高效而必要的培养方式。
至于怎样为孩子安排好社会环境,“不动声色”地提供合适的教育素材,还得专文描述。这里只提两个心得:第一,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教科书。在父母的长期陪伴、成年人的智慧熏陶下,孩子的知识技能和智力水平提高显著。这种长期稳定的陪伴熏陶不限于常规的亲子阅读等交流方式,还包括特意让孩子观看父母做家务、处理工作,以及各种日常活动。第二,语言学习是家庭教育的主线,因为孩子的记忆、思维和智力水平统统与母语能力密切相关。
何时放养,何时教养
最后,在放养和教养的时机选择上,三岁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线。三岁以前,除了为孩子安排丰富而健康的语言环境外,应该全方位放养孩子。尤其是两三岁处于第一叛逆期的孩子,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探索欲望最浓,是锻炼体魄、陶冶性情、培养自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如同雏鹰展翅,越放飞得越高。
而三岁之后,当孩子身心发育重心开始转移到社会性层面时,父母就要开始采用放养与教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无拘无束地玩,潜移默化地学,是三到七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玩得尽不尽兴,学得开不开心,是父母的责任。
(原创作品,欢迎分享,禁止任何商业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一 引子 237 加祺爸爸 字2617 2012-06-12 06:25:23
🙂安省伦敦? Pita 字52 2014-06-06 14:49:15
😄【原创】何时放养,何时教养
😄【原创】三岁看老 七岁看小 17 加祺爸爸 字9494 2012-09-17 21:38:54
😄【原创】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7 加祺爸爸 字10186 2012-09-04 10:49:48
😄【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二十九 怎样做孩子的偶像 18 加祺爸爸 字6329 2012-08-21 10:24:00
😄【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二十七 中文阅读字经第二部分上 10 加祺爸爸 字10814 2012-07-24 23:31:33
😄【原创】爸爸的启蒙书之二十八 中文阅读字经第二部分下 2 加祺爸爸 字18080 2012-07-30 2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