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民国废柴蒋百里--给李肿捅凑个趣 -- 胖的卡门

共:💬165 🌺851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驳关于楼主说“淞沪会战也是这个家伙竭力要求打的”

关于楼主说的,蒋百里先生竭力要求打淞沪会战的说法。我后来翻了一些国民党方面的书,有点无头绪。之后我想到,事实上,对于抗日战争这件事,日本人应该是在这场战争中占主导地位的那一个。从“抗日”这个词就可以看出,既然是抗,当然是别人打过来,才会抵抗。

回到1937年的时候,日本人事实上对于是不是真的展开一个全面的侵华战争有二种意见的。一种是希望把战争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另一种是希望立刻展开全国的侵华战争,并且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

《日军大本营》:(这本书我是从网上下载,没有出版社和出版日期:

P132 (当时在1936年左右),当时同中国的关系很不融洽,存在着重重困难,形势日趋紧张。但是,参谋部采取的方针是竭力避免对中国作战,即使万不得已,也要把作战限定在一个方向上。军令部的意图是,由于中国的统一和军备不断发展。因而仅以过去那种局部的作战行动就有可能达不成政略目的,考虑到万一,制定一个能适应全面战争的计划是必要的。但是,参谋部把促进对苏作战准备放在首位,从而企图把对中国的作战始终局限为局部战争,其用兵纲领中也规定:‘根据形势,以歼灭华北.华中、华南地区中必要方向上的敌人,占领诸要地为目的。,

据此,起草了陆海军的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年)度作战计划。但在根本上,陆海军间还存在着上述形势判断上的分歧。即使在陆军内部,用兵思想也不统一。陆军省和参谋部的大部,尤其是参谋部第二部(情报)以及关东军等,对中国用兵的问题依然考虑轻率,仍未抛弃满洲事变以来积极进取的思想,即为了保障我国权益,保护侨民,或者为了挫败日益高涨的抗日,排日之锐气,必要时不得不使用部分兵力。

P134 ……1937年7月28日 ,第二舰队担任华北,第三舰队担任华中、华南沿海的警备。政府从1937年8月1日起决定将长江沿岸的日侨逐次撤向上海,由第三舰队负责保护。

1937年8月9日结束长江流域侨民撤退工作结束。但当天傍晚,发生大山事件(陆战队的大山勇夫海军中尉等被中国保安队枪杀),局势立时趋于紧张。……为把事变限定在华北地区,参谋部也不同意向上海方向派遣陆军部队,但是,在1937年8月13日午后的内阁公议上终于做出了保护侨民百派遣陆军部队的决定,同日夜,海军陆战队与中国军队发生冲突,陆军于14日,动员两个师,并于十八日以后加入战斗。

P135 ……1937年8月18日,参谋部的设想为:【1】增加华北的兵力,占领河北北部,和察哈尔省的主要地区,阻击敌人向北进攻;【2】将陆军一部派往上海,必要进派往青岛,保护侨民;【3】迎接可能出现的持久战,等待议和时机;【4】期待海军强大空袭取得成果。

……军令部认为:重点是确保上海,使用必要的兵力,在上海迅速获得重大战果,目地是防止各国干涉,破坏经济枢纽,实施大规模地空袭,消磨中国的志气等方面而取得重大成效。

由以上看出,日本的侵华战争的开始阶段,参谋本部与军部之间有很大的分歧。然而,军方是一直站在主导地位。而在日本军方的观点里上海一直是最想要控制的地方之一。并且,这一点,也可以由以下堀场一雄的文字进一步的说明:(在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堀场一雄始终在策划侵华战争的核心机要部门担任要职:1937 一1939 年在总参谋部战争指导处工作,1939 年12 月一1941 年7 月在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工作。在总参谋部和派遣军总司令部的文件中,他拟制的方案甚多。堀场一雄说:“我的全部精力完全贯注于处理对华战争。1953 年他病死了。)

堀场一雄:《日本对华战争指导史》(原文为《支那事变战争指导史》)经过日军防卫研修所战史研究室编辑加工,1962年由日本时事通信社出版发行的。(这本书同样也是从网上下载下来的,少了中文版的出版社和出版年份)

P53 ……(1937年7月10日左右),本来对华用兵预备只是在局部的政略范围内,以保护侨民为主要自的的,在必要时,才准备分别向平津、山东、长江沿岸派遣一支以数个师为基干的军队,向厦门,汕头派遣1个团左右的兵力。全面对华战争的爆发,实出于意料之外,在这点上,作战当局对新形势是认识不足的.

【1】、主张仅以数个师实行政略出兵的主流,是以武藤上校为中心的作战科和以田中上校,吉田中校为中心的军事科。中国科赞同之。主张现地解决的主体,是以石原少将,河边上校和我为中心的战争指导科。以柴山上校为中心的军务科赞同之。

【2】中国科对中国的情况判断片面而不当。如高桥中校认为,日本一宣布内地动员或大批列车一通过山海关,中国方面就会屈服。渡中校也认为,最大限度,通过保定一次会战即可解决一切问题。尤其错误的是,作为对华情报当事人,‘竟不顾第一次上海作战失欺的教训,依然不积极收集作战情报,而继续对无现实意义的政治谋略感兴趣。他们如此玩忽职守,罪过非浅。’

由以上,堀场一雄的亲身经历可以看出,即使在战争开始的最初阶段,日本对于侵华战争是如何进行是有极大的分歧,但是,军方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而且,从他对于中国科的不满可以看出,上海在战争的开始已经是军方的目标。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如果日本军方如果不能占领南京,那又如何算是可以灭亡中国呢。而要占领南京,那么上海就是运兵而必要占领之地。而且之后续也证明了我的观点:

七七事变的日本对华政策,臧运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P318 …… 参谋本部1937年7月16 日的《 对华作战纲领)、17 日的(在华北使用兵力时的对华战争指导纲要),均确认并且发展了中国驻电军的对华“两期作战计划”, 规定:第一阶段,以优势兵力击演第二十九军,根本解决华北间题,时间约两个月;第二阶段,以充分兵力进攻中央军,打击蒋介石政权,根本解决中国间题,时间约3 一4 个月,拟到1938 年初,迫使中国政府投降。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计划,特别是17 日的纲要,正是由持“不扩大”方针的石原莞尔把持的参谋本部第二课拟定的。可见,这时日军统帅那已确立了以武力根本解决华北问题及中国问题的计划。

由以上的引用可以看出,参谋部已经完全臣服于军部的扩大战争的观点。而且

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沈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

P535 …… 侵占平津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立即将侵华战争扩大化。

1937年7月16日,日本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提出《对华作战用兵之意见》,建议:“欲置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及南京最为重要。”应派遣陆军5个师团,进行华中作战,确保上海,P536 攻占南京,使现中国中央政府屈服。

P538 …… 8月21日,载仁、博恭两总长提出《奉答垂询要旨》,主张采取措施使中国丧失战斗意志,然后以“最低条件”造成和平结局。措施是:“确保上海”,使其丧失经济中心的机能;封锁中国沿海,切断外援;在华北方面对中国中央军给以打击。

七七事变的日本对华政策,臧运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P305…… (1937年6月9日)东条又致电陆军省次官梅津、参谋本部次长今井,针对参谋本部决定的(1937 年度对华作战计划》 中重视对苏作战、力避对华作战的方针,提出了《 关东军关于对苏、对华战略的意见书》 ,指出:“从准备对苏作战的观点来观察当前的中国形势,我们相信:如为我方武力所许,首先对南京政权加以一击,除去我方背后的威肋,此为最上策。”东条还表示关东军对于驻上海大使馆武官及驻南京总领事馆武官的前述建议“完全抱有同感”, “希望值此内阁更迭之际,对于前内阁发布的对华实行策及华北指导方策加以重新检讨。”关东军此时提出的“首先对华一击论”,与1937 年初以来军部内同时存在的“战”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这既是对前内阁对华政策进行再枪讨的结果,也是对新内阁的希望。

所以由上可以看出,1937年的抗日战争,是在日本军部极端派的引导下展开的,而上海一直就是日本军方最主要的目标之一。日本军方,在海陆空三军的军力及兵员素质,都全部超越中国的前提下,说蒋介石可以设计战场,而日本人又愿意配合,我个人觉得这个逻辑不成立。至于说他可以左右蒋介石,他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蒋百里先生成为战时的咨询机关“参政会”的参政员(周总理也在这个机构里),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资料。从这可以看出他或许可以提出建议,但绝不是最后下决定,指挥军队的那个人。特别是在37年9月18日离国去欧洲展开外交,在9月淞沪会战激战正酣的前提下,这就明确的说明他并不是那个对于战争起作用的重要的人。说“淞沪会战也是他竭力要求打的”,好像是他一手选择了上海做为战场,并对淞沪会战的发起起了重要作用,我个人以为,这不是事实。我个人认为,与其说蒋百里先生要求蒋介石在上海开战,不如说,他了解日本人一定会在上海展开军事行动,而预先做好预案。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