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银行的好日子结束了 -- zhuhit
大市场?你指的是农民从哪里购买所需农产品么?
有一点需要说明,并非只是失地农民,即便是佃农自耕农,在民国时期他们也几乎都无法作到农产品自给,他们往往通过农闲时投入传统手工业还有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来获得自己所需的货币进行贸易
根据费孝通三四十年代在云南农村的调查来看,农民的去自给化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越是贫困就越依赖于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反倒是富裕农民和地主才能做到比较高的自给
地方农民一般在所谓的市镇购买自己生活所需,“市”一般指不固定的贸易集市“镇”则是高级一点的定期市经常市,一般的研究认为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市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增长,比如河北,从19世纪末的1785个集镇发展到民国时期的3066个
1933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全国人口45000万,市镇就达到了10000万,同时期大中小城市人口只有4600万
从地理分布上讲,据调查华北在民国时期每193平方公里就有一座集镇,集镇间距平均14公里,江南的密度是华北的五倍,农民完全可以依靠,事实上也就依靠了这些广泛分布在中国大地之上的集镇贸易采购自己所需的消费品
回到农民去自给化的问题,民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趋势,随着中国殖民化的加剧中国越来越成为列强的原料供应产地,出口在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中的份额也越来越大,据统计山西的某些县在1920年前后棉田的种植面积已达到所有耕地的1/3,30年代超过一半,刘家璠在1922年的直隶棉业调查录中统计了河北30个县的棉花贸易,其中有26个县存在外运,22个县外运超过产量的一半,9个县超过80%
与棉花类似的还有花生,10年代河北的花生种植面积已经超过200万亩,其中32%对外国出口,20年代的河南通许地区40%的耕地种植花生其中大约20%——80%用于出口。小麦,烟草等等等等的情况就不多列举了
民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出现专业化的趋势,就像我上面所说的,随着殖民地化的加剧,中国越来越倾向于发展成列强的原料产地,以此获得一种殖民地式的繁荣,其经济发展也更加取决于列强的实际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和产量会受到国际市场的支配,农民无法获得跟据自己所需扩大再生产,也不能像解放后的前三十年那样快速的提高劳动生产率---毋庸置疑,一个国家发展重工业所需的农产品必然不是安于原料产地的农业生产模式所能支持的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6 层
🙂有几个差别 1 HiJohns 字127 2012-06-14 20:32:17
🙂失地农民大多依靠传统手工业糊口。然后被轻工业发展逼上绝路 ppks 字20 2012-06-14 03:22:32
🙂你的意思, 1 redapp 字104 2012-06-14 04:14:54
🙂市场在那里?
🙂解放后的农业发展主要还是靠工业反哺 1 ppks 字368 2012-06-14 04:14:50
🙂你的数据什么来源?75年机耕面积有5亿亩? 2 redapp 字586 2012-06-14 07:41:40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可是党国根红苗正的官修史 1 ppks 字455 2012-06-14 20:32:06
🙂你既然没有很深理解就不要以你的经验去想 2 范进中举 字599 2012-06-13 21: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