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夏王朝---从疑古说起 -- 夏商楚歌
夏--大禹死后,曾将大权交给伯益,此人是成汤的一个重要的大臣,德高望众,经过一些变故后权力交给了大禹的儿子启。
启死后交权给儿子太康,有个翌(益?)夺权了,经过启的儿子两位兄弟间一些变故后总之权力重回孙字辈相、重孙辈少康的手中,并且在他们的治理下发生了“少康中兴”,人民安居乐业。
商--成汤死后,曾将大权交给伊尹,此人是成汤的一个重要的大臣,德高望众,经过一些变故后权力交给了成汤的儿子太丁。
太丁死后交权给弟弟外壬、不久又传位给其弟中壬,中壬死后交权给成汤的孙子太甲。这个过程中,伊尹攝政,有点象是那个翌(益)夺权,经过太甲一些努力变故后总之权力重回孙字辈太甲的手中,并且太甲真正掌权之后变成了一个英明的君主,商代此时依然强大,人民安居乐业。
周--文王死后,传位给儿子发,不久发死又传位给儿子诵。这时发帝的弟弟周公旦开始攝政,此人是成王的一个重要的大臣,德高望众,经过一些变故后权力交给了发的儿子诵。成王死后又传位于康王,总之权力重回孙字辈诵和重孙辈的康王手中,并且经过这两个人的治理,西周迎来了“成康之治”的繁荣时期,人民安居乐业。
三个不同的朝代,传承的结构和过程是一样的,重要人物的地位、相互关系、时代环境、社会生活状况都是高度一致的。特别是其中的一个核心人物攝政的大臣、中兴之君的名字都十分地接近。
传统史学告诉我们,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都有一个交权之际的局部战争,当然过去都认为这是各自独立的三个不同朝代的事,不相关。可是持“夏商一体论”观点的一派看来,这三者是个重叠的事件。
从这表面上看上去不同的三个战争的原因、经过、地点、参与的角色、结果等几个方面,考证其同一性。
夏打唐:舜时就发生过攻丹朱,战于丹浦(一条河边)的事件。而丹朱就被封于唐。
大禹准备交权给儿子启的时候,有扈部落不服,搞起了动乱,所以启起兵将其打败。
这个有扈部落,是大禹的同姓,有一说是启的同父异母的兄长。对这个事件自古明显有两种不同立埸的评述,一种认为有扈氏是为义而亡,一种是不服而亡,禹征有扈,以行其教。但实质上都是同族内部因权力的争夺所发生的争斗。
有扈氏是少皋挚的后代,纪于鸟,为农正。这明显是讲和周是一个氏族,周的先祖稷就是一位农正。同时又有记载说有扈氏也为子姓,所以,所谓夏时的有扈氏就是商时的子姓氏族、周时的姬姓氏族,其实就是一个宗族,不同的名称并不意味着是不同时期的不同称谓。
夏打有扈的地望有记载说是战于甘,一条河边,曾有《甘誓》,一说在陕西的户县,一说在河南的洛阳,一说在河南的原阳。
商打唐:商汤本身就叫成唐,成汤在取得权力的过程中,也发生过攻打葛、韦、顾、昆吾的事件,这几个部族也是夏的部族,和有扈是一回事。不同史料对这个事件同样也有两种不同立埸的评述,一种认为:“ 夷羿篡弑矣, 昆吾雄伯矣”,一种认为昆吾是成汤大业的障碍。
商汤也是和这些夏族是同族同宗,特别是“顾”、“扈”、“葛”等都接近,几个部族的地望也都在河南中东部一带,这也是同族之中因争夺权力面发生的内部争斗。
周打唐:周武王在取得权力的过程中,也发生了攻打崇的战争,而这个崇就在秦晋之间,而《通志-氏族略》更直接说:有扈氏,夏为扈,商为崇。所打的部族也是同一个地方。陶唐尧所治地终虞之世以为号,故曰自虞以下。
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载,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迁于杜邑时称杜伯。周成王灭唐后,唐国后人被改封于杜。武王死,发生唐乱,成王灭唐,封其弟于唐。这埸争斗显然也是周族内部的一次权力争夺的战争。
再看三代的几位太保、太师的人物。
周之姜太公:引用一下网上现成的资料:周文王的太师叫姜太公,吕姓、字子牙、名望、号飞熊。七十多岁辅佐文王,起于市井,从事过贩肉开店之类的活计。连文王算在内,共佐过四任国王,是四朝元老。是佐大禹治水的伯益的后代,被封在吕地,故姓吕。更有说是伯夷的36世孙。
《孟子.离娄上》说:“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
这当中都讲到一个“辟纣”的事件,显然孟子没有将“纣”当成是一个商代的国君,而是一个需要回避的大人物。所以对所谓的“商纣”的准确含义还需要讨论。
《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
高诱注《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
《后汉书.郡国三》注引《博物记》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
《水经注.汶水》云:“(汶水)又北过淳于县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
《水经注.齐乘》云:“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
《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
究竟那部史料说是准确的?据史籍和当代有关专家的考辨,认为东海说根据较为确凿。就是说,姜太公的出生地当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亦正是司马迁所说的“东海上人’之义。据齐国国都,当今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现今日照市。据姜太公分支后裔卢氏宗亲世界研究会(含韩国等国外卢氏)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日照市。
当今中国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权威之一,中国国防大学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国柱先生,经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省日照市。
商汤之伊尹:
伊尹为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别名“阿衡”、“保衡”。尹为官名。说挚又叫玄嚣,和苍林同姓姬。当然,在夏商分家论下,同时也说这个挚不是生活在商代的挚,而是在早前夏朝前的挚。出仕前,也是在民间当普通的劳动者,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和姜太公长于处理肉食的职业接近。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伊尹生于“空桑”这个地方,是古代地名,因有大片桑林而得名,又因是商代名相尹和圣人孔子的出生地而出名。
传说伊尹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也是四朝元老。伊尹卒于亳(今山东省-曹县南),享年百岁。
夏之伯益: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古代东夷族首领少昊之后,和周是同一个祖先,嬴姓诸国的受姓始祖。他也是历经四任王朝的太保,是大禹的重要大臣,也有和大禹的儿子权位相让的生动故事。伯益,《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又称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少昊之后伯益也”《国语。郑语》。伯益的职业也是和牛马有关,《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
专家考证偃、赢同源。如无误,那么偃、赢、伊三姓实为一姓。伯益的势力范围和姜太公一样也是位于山东省日照地区。周武王封兹於期于莒,初都计,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尧王城遗址前期有可能是少昊都城,后期有可能是伯益的都城。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有伯益挖的井,人称“益井”。也有一说伯益之称大费,大概是因为他居住在封国费地,且其后嗣以费为氏的缘故。
伯益所封之费国,至今已不能确指,但其所居之费与皋陶所处之曲阜相距甚近,均在少昊氏族活动范围之内,这又和商之伊尹的活动区域重合了。这几个关于早期农官的表述可以看上出并不存在夏商周这样的传承顺序。
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这几处记载都讲在夏之前的烈山氏时就已经高设立有专管农事的职官,叫稷。
而到了夏时,“周弃”开始继任这一种官职,并且自商以来都要祭祀“周弃”。从这些记载中你根本就读不出来所谓的夏商周前后三代的关系。
而司马迁一方面说夏桀为成汤所灭,一方面又留下夏桀为大禹所流放的线索,史料都说商纣为周武王所杀,可也有史料说汤将商纣流放到大水。这些线索作为后人进行古史研究时,不能简单地不加考证而加以否定,成为扼杀中国远古历史真象的刽子手。
夏商周三代的对接,其中夏周的对接相对直观一些,如大禹对文王、启对发等,而商的对接有点不同。在这三个古史记载体系中,前两个都比较突出大禹和文王的特殊地位,而商体系中却是突出的成汤,而这个人物身上所附着的事实和大禹、文王不同,所以在三代的对接中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
但是,中国记载史籍的人不同,时代不同,机构不同,自然不可能在没有确切材料基础上写出同样的史籍,所以我们可以在不同材料中看到不同记载。
夏-大禹,履已,有两位夫人,交权给太保伯益,后权归儿子启,启打有扈等兄族。
商-主癸,履癸,几位夫人不知,有个儿子叫成汤,也叫武王,有个太保叫伊尹,助成汤完成东征昆吾的大业。
周-文王,出生也和履有关,有两位夫人,交权给太保伯禽,后权归儿子发,又叫武王,发也打兄弟部族管叔鲜等。在这三个平行的结构中,初始都有相同的发展轨迹。如果我们将夏朝结束后接上商朝的开始,汤这个人物就必须上串下跳。
可怜的汤既要对付夏的最后国君夏桀,又要承担商启的职责,对兄弟部族昆吾进行平叛;而最后商的结尾的人物也是必然要发生重合。
所谓帝乙的故事,如同大禹、成汤、周文王故事的翻板。
帝乙也有个儿子叫微子启,有个差劲的儿子叫受德,也叫帝辛(商纣)。为了能和周对接,对付这个纣王只能由周武王出面。但是周武王还要对付兄弟管叔鲜(辛),只好将本来为一件史实的兄弟部族动乱变成两个不同的事实了。
古史的记载中确实存在字面不同的史实故事,时期也是大体相当,表面化的对接也最终实现了较为平滑的对接,造成千百年来人们尽管发现三代古史有模糊混乱之处,却总也找不出具体的毛病来。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请教一个疑惑许久的问题 2 月下 字180 2011-04-03 03:56:49
🙂中华文化的特色 11 夏商楚歌 字2096 2012-10-16 14:59:11
🙂中华文明传承不绝的依据就是汉字和汉字书写的文化。不过现在 2 陈笑东 字156 2012-04-02 06:39:46
🙂回答 夏商楚歌 字68 2012-04-29 1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