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纪实文学《布列斯特要塞》读后感 -- 暗香疏影月黄昏

共:💬41 🌺6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史诗的开始

战争开始

[FLASH=364,35]http://cloud.kugou.com/singlePlayer/5/362/0/1/ac5748ef88a1784edc30d00bc9c12e7d.swf[/FLASH]

熟悉苏联卫国战争的人都知道,苏联在战争的最开始极为被动。

德军迅速推动战线,导致白俄罗斯、乌克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领土均被德军占领,大量苏军被围困,不得不东撤,然而:

  就在这退却的充满痛苦的黑色日子里,我军部队中出现了关于布列斯特要塞的传说。它最早出自何处,谁也说不准,但人们交相传告,很快使在从波罗的海沿岸到黑海之滨草原的绵延千余公里的前线上不径而走。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传说。人们纷纷讲述着在距前线数百公里的敌占区深远后方,在布列斯特市附近,在苏联边境古老的俄国要塞里,我军正在同敌人进行着英勇的战斗,激战延续了许多时日,好几个星期。据说敌人把要塞包围得铁桶似的,正在对它发动疯狂的攻击,但是伤亡惨重。无论是炸弹还是炮弹都无法摧毁要塞守军的斗志;保卫要塞的苏联军人誓死血战到底,绝不向敌人屈服,希特勒强盗提出了种种劝降提议,但回答他们的却是射击。

传说在合适的时候出现,鼓舞人心,犹如最深的夜,最亮的光。

于是有人就开始怀疑传说的真假,是不是有人夸大了布列斯特要塞的英雄传奇:

“是要塞嘛!那里头防守方便。高墙啊,工事啊,火炮可能也多的是。所以才能支持这么久。”

要塞

俄语中要塞的含义是坚强不屈。

但是布列斯特要塞其实不适合长期守卫。

《布列斯特要塞》第二章用了很长一段来讲述要塞与炮火相互促进和互相发展,挺有趣的,建议看原文,这里我只引用结论:

军事现代化导致要塞的战略作用已化为乌有。当今的要塞已不利于防御一方,加之炮火的威力已变得难以估量的强大,而且出现了诸如飞机之类有力的新武器。倘若注意到上述情况,便可以清楚地看到,要塞的厄运已无可挽回:它们过时了。

苏军已经意识到传统要塞并不有利于防守,于是布列斯特要塞只是作为营房和仓库,仍然是一个军事目标。

要塞过时并不是最要命的,更要命的是没有准备好。

一九四一年春,配置在布列斯特要塞区的是红军的两个步兵师所属的部队。然而一九四一年夏初,夏季野营训练开始,两个师所属各团及炮兵部 队和坦克部队却按照惯例都开出了要塞,驻进了配置在布列斯特郊区的营地。在西布格河畔,防御区的建设工程在继续进行。要塞中只剩下各团团部和大多为一两个连组成的值班分队。

因此,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夜间战争爆发时,布列斯特要塞守军极为有限,总共约有两个步兵团。如果再看到这些小分队都分属于不同的部队,而且还分散在要塞的各个地区,就总体而言并不是一个统一和协调的军事整体,那么这种情况下的防御是何等艰难,便可想而知了。至于说到火炮和坦克,留在要塞里的就更是少而又少,而且有些坦克和火炮当晚还被拆卸开来,由于星期天要检修技术装备,故而直至清晨也没有装复。

总结就是:

1.兵力有限而分散,没有统一和协调组织

2.可用的重武器有限

3.指挥官在要塞之外度周末(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有表现)

4.情报部门失职,战争爆发的预兆被放过(《布列斯特要塞》这本书将所有责任都推倒贝利亚身上,事实上苏军情报部门失职应该不是一个人的原因。我个人推测情报失职有一定政治原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很大程度麻痹了苏联人的神经)

而对方则是有备而来:

1.十倍以上的兵力优势:

德军第12军,施罗特将军率领,该军由三个新补充过的步兵师编成,其中之一是第四十五师,它曾最先突入战火纷飞的华沙和被征服的巴黎。在德军中被誉为最杰出的兵团之一,几次赢得希特勒传令嘉奖。这一次该师面临的任务是对布列斯特要塞实施主要打击。

2.火力优势:

施罗特军所属的全部炮兵以及配属给他的大量炮兵和迫击炮部队已预先集结在要塞附近,除此还有空中轰炸。

3.周末 + 夜间突袭

德军通过分析情报,选了极为合适的时机,可见德军的战争准备非常细致。

4.间谍破坏:

在市里和要塞内都出现了一些德国破坏分子,他们换上了苏军指战员的服装,讲一口地道的俄语。其中一部分可能是躲在货运列车中混过国境的。这次列车是德国人根据同苏联的贸易合同,以供货为名,在战争前夕送交布列斯特车站的。在夜幕的掩护下,这些破坏分子在市内和要塞切断照明用电线路,割断电话、电报线,而当战争的炮声一响,他们即开始在我后方活动。

以上四点看,德军拥有巨大优势,那么处在不利局势中的要塞何以坚守。

通宝推:晨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