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江山解码-以谋士的视角看历史 -- 秦纵轩

共:💬35 🌺28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1. 濒海王者

当时的北欧第一强国非瑞典莫属。通过介入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的斩获,瑞典在17世纪末期达到了极盛。

在东部,瑞典先后获得了芬兰、卡累利阿、因格里亚(今俄罗斯圣彼得堡西南芬兰湾沿海地区)、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大致相当于今天拉脱维亚的范围),由此控制了整个芬兰湾(这些部分很多是在十六世纪的赢得了和俄罗斯的利沃尼亚战争以及十七世纪初从俄罗斯侵占得来的,。

在南部,瑞典通过介入1618年到1648年间的三十年战,在德意志领地内获得了对西波美拉尼亚(今波兰和德国沿海交界地区)、维斯马和不莱梅公国等地区的控制,与北面的瑞典本部遥相呼应,对波罗的海形成了南北夹控之势。

在西部,波罗的海门户-日德兰半岛和欧洲大陆的咽喉要地荷尔施泰因-哥托普公国也被瑞典纳入囊中,从后方牵制了自己在波罗的海地区最主要的对手丹麦-挪威王国。

此时的瑞典王国如日中天,几乎将整个波罗的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称霸北欧一时。

这种以一个相对封闭的陆间海为中心,在其周围的濒海土地上构建起国家的模式对于以平原为建立国家的中心,身为大陆民族的中国人来说是何其的陌生和难以理解啊。

文明形态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反应,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文明形态。事实上这样的国家模式对于西方而言正是常态。

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希腊文明就是这其中的典型,而将这种国家模式推向极致的则是罗马帝国。整个罗马帝国就是以地中海为中心,以其周围土地为实体而形成的庞大帝国。所以西方文明通常又被称作地中海文明。

地中海文明的整合最初都是从一点出发,逐步对外进行征服和统治的,这样的国家形式带有浓重的殖民色彩,通常有着本部和海外领地的区分,当然这样的帝国形态是有着内在的离心趋势,很容易分裂和瓦解的。

在这个基础之上,西方列强在大航海时代中建立了跨越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殖民帝国,这一切的其实都是根植在西方文明的基因深处的。

形成这样文明的环境基础是:欧洲大陆地形相对复杂,多半岛和海峡,形成了很多面积不算太大的陆间海,其中以地中海为最。这些陆间海因为相对比较封闭,所以往往风平浪静,益于航行,交通便捷,物流成本相对较低。而且欧洲那复杂的地形绕折崎岖,水路是最为快速直接的通道,这也加强了欧洲文明的海洋属性。

在这样的地缘基础下,西方文明便更容易通过水路交通进行货物之间的交换而产生商业文化和契约精神,并由此而衍生出相互平等的民主观念。

商业文化的基础是便捷的物流,所以西方国家会以一片海域为中心构建一个土地分散的沿岸国家,这是西方和我们这个大陆农业国的经济差别所在;商业文化的核心是分工和交易,所以西方国家在相距不远的各地区都会有完全不同的经济生产,并进而产生了异质化的欧洲格局,这是西方和古代中国这个大一统帝国的政治差别所在,地理差异是其基础所在。

同质化必然导致竞争,最终发生兼并战争并实现统一;异质化将形成互补,并维持各自的独立状态。

可以说,西方商业文化是海洋属性的,而中国农业文化是黄土属性的。

西方的国家形态在很大程度上很便于发展经济,但是依旧看起来不容易整合,尤其当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如此分散的濒海土地如何抵御内地力量的冲击呢?

其实既然这样的陆间海域便于货物的运输,自然也便于军队的运输。至少在古代,水路无论在速度上还是运力上都远超陆路,这意味着环海国家其实有着更强的战争反应速度和军队调度能力。

除此之外,陆间海域还赋予了环海国家对于其陆地敌手而言无与伦比的战略缓冲和纵深,即便在战争中失去部分的沿海领土,横亘在陆间的海域便是最好的天险,让陆上对手无法跨越并顺势而下,直捣黄龙。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而且和自身形态完全不一样的国家,俄罗斯并不适合贸然前去挑战,它必须等待合适的机会。

早在1558年至1583年间,自命不凡的沙皇伊凡四世就曾为了打开波罗的海出海口而挑起利沃尼亚战争,但最终被瑞典所统领的联军所击败,波罗的海的美梦也随之破灭。

当然任何一个区域霸主在建立和维护霸权的过程中都不会少得罪人,自会有人前赴后继地对其发起挑战。

17世纪90年代末,《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俄罗斯、丹麦、和萨克森结成所谓的“北方同盟”,三国于是在1700年向霸主瑞典发动了历时22年的大北方战争(1700—1721)(战争后期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也加入俄方同盟同瑞典作战),由此也正式吹响了俄罗斯进军波罗的海的战斗号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