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当然肯定是有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的。否则的话,如果单单是从《海瑞罢官》这部剧的本身来说,不考虑当时政治上的上下文关系,感觉确实是有一点“上纲上线”。至少让人觉得仅仅因为《海瑞罢官》里面描写的几个海瑞的故事就引来这样的批判,似乎有“火力过猛”的嫌疑。所以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有其他背景在里面而不单单是《海瑞罢官》本身的问题,才会让吴晗引来这么大的火力。
只是这部剧的背景却又不好讲。《海瑞罢官》那个时期我没有亲身感受过,当然也不确定吴晗被大力批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过考虑到那一时期,从常理上来讲,不外乎有几种可能。
一种可能是平时的政治理念就根本不同。如果吴晗平时就是不鼓励造反的“告别革命”式想法,那么《海瑞罢官》在外人那里虽然看不出太多东西,但圈内人自然心知肚明吴晗到底要说什么。有了这个背景,那么《海瑞罢官》一出面当然就可能要受到猛烈的抨击。外人觉得“上纲上线”,实际上却是“一针见血”。这就好比今天有人引经据典对大家讲光绪皇帝不成器,不如老佛爷的“改良”,就算说的头头是道,那也免不了要被强烈炮轰的。
另一种可能就是平时的政治立场不同,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替人办事。当时吴晗可是北京市副市长,可不是纯粹的读书人可比的,确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彭真甚至刘少奇的立场。如果是这样的话,有人讲《海瑞罢官》是在影射“彭德怀”,看起来也不一定就是空穴来风。说不准吴晗《海瑞罢官》表达的还真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反过来,你《海瑞罢官》含沙射影,我《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当然也有理由上纲上线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个人恩怨的问题。比如说如果吴晗以前就飞扬跋扈,在圈子里得罪了太多人,那么姚文元的文章一出,其他人同仇敌忾,以后的批判当然就越演越烈。这种可能也是存在的。不过,个人恩怨造成的冲击还是有一定局限的,最多影响几个人就了不得了。而《海瑞罢官》的后继影响这么大,范围这么广,因为个人恩怨似乎有些牵强。
说到吴晗这个人,余英时在美国接待费孝通钱钟书等人的时候的一段回忆倒是很有意思:
《海瑞罢官》的整件事到底前因后果是什么,后来人确实很难讲清楚,怕是要亲身经历过这件事的前后上下文才能说个明白。只是当时的那些人虽然心里明白,然而到了今天,要么已经作古,要么在讲这件事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不愿意触及实质含糊其辞,要么虽然讲明了前因后果,但夹杂在众说纷纭的各种说法当中,外人又不知道该取信于哪一方,于是从后来人的眼中,《海瑞罢官》就总有些扑朔迷离。
不过,余英时的一段回忆倒是说明了一个问题: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难免是有依附性的,而这种依附性其实说的是对政权的依附性。知识分子在文革中的冲击,原因说到底怕是还在这个依附性上面。如果知识分子没了这个依附性,那么其经历是否又有不同呢?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您的这副大作是近日来唯一的重磅级精神食粮了 3 醉中逃禅 字38 2012-03-15 21:18:15
🙂附:《三个重要的文献》 40 天天向上A 字16053 2012-03-13 07:27:47
🙂刚发现这个附件有问题 6 天天向上A 字1908 2012-03-15 15:42:58
🙂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当然肯定是有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的
🙂10多年前喜读《读书》,里面充斥着文人互相缅怀和吹捧的 41 醉中逃禅 字2121 2012-03-25 22:16:11
🙂反正,我对这位拆光老北京的吴大市长,没啥子好印象 1 Redbee 字52 2012-03-16 02: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