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对90后参政契机的猜想 -- 胡亦庄

共:💬5 🌺3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上面说了,年轻人关注政治是必然的,那么为什么一定是群体的呢?

因为个体总结和学习政治知识的效率低。

毕竟很少有人有兴趣对一个社会现象深入调查,总结规律,最后只是为了自己明白一个道理。如果能自己做到这一点,多半不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个体学习政治效率低,所以大多数青年愤怒时一定还不具备足够的政治知识,只能在集体事件中学习。

前面说了,对生活不满的年轻人在各处都有,拿欧美来说,有学上的青年人也去抗议华尔街的,外来移民有国外住地下室打黑工却不吭不响。中国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尽管有一些拼爹之利,但是总有爹死的一天,玩车玩表和打dota同样是排解苦恼的方式(奢侈消费是用资金门槛防止自己其他方面露怯)。可见对生活是否满意不在于有车有房,关键是生活有没有希望。

这些愤怒的青年聚到一起的集体讨论,有不同来源的信息、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对!西西河也是个政治学习的好地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由于超越了阶级,这种年轻人的讨论往往是以语言和国家作为边界的,往往带有民族主义倾向(抨击“爱国”的那些人也不得不声称自己才是“真正的理性爱国”)。小集体之内的被激励、被团结、被认可的感觉,加上民族主义中爱国和法不责众的感觉,使得这类“集体政治学习”格外吸引年轻人。

所谓集体讨论,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就是集会游行,有了互联网之后更多是网络事件。

为什么一定是非理性的呢?

集体讨论人多嘴杂,肯定不会一开始就直接找到合理的答案,一定会出现极端的选项,从外人的角度看,这么关心政治肯定可以被描述成“非理性的”。

很多人参与政治讨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明白道理,而是为了凸显自己,越中庸平和就越容易被人忽视,于是“非理性”的怪人就纷纷出现了。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那些积极参与政治的年轻人都有(暂时)不理想的遭遇,思考和讨论的目的就是在自身之外找到一个事物为自己的“不成功”负责。换句话说,他们参与讨论的初衷就是寻找发泄目标,非理性在所难免。而且这一点在任何社会都无法解决,除非消除一切可能的竞争。

除了群体和非理性,年轻人参与政治还是爆发性的。

所谓“集体讨论”,总会有个召集和组织的成本问题,这个条件很难自发的满足,但是在有突发事件的时候就会不一样。

比如05年反日游行,比如08年保护奥运圣火、抵制家乐福和汶川地震,比如11年温州动车出轨。这些事情引发讨论,前提都是公共媒体传播和确认信息。

一旦事件发生,国家和社会应对出现纰漏,年轻人就会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用自己所学的理论都解释不了,或者有可能让年轻人相信自己面对的辛苦有可能来自社会(所谓“体制问题”也),于是各种言论就开始聚集,随着参与的人数多了,也就开始有极端言论和“民意代表”出现。

舆论和活动爆发之后,随着问题解决,利益相关各方对媒体干预,参与争议的人开始逐渐选择理性的观点,实际参与的民众人数减少,事件的新闻性也就开始下降。

土鳖康铁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