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余汝信在编辑红卫兵“创立者”之一宋柏林的回忆录时,这样写道——
这一“利用回忆录诽谤中央领导”的事件,不像李建彤的《刘志丹》“利用小说反党”案般为人所知。今天,除却极个别还在世的当事人外,想必已很少有人能记得起来。不料近些年莫文骅又出版了他的新撰回忆录,上述邓到上海事,自然就只字不提了,而1965年初遭撤职,被描述为是林彪要和他“摊牌”,整他。然而后文却又写道,1966年8月,叶帅电话告诉他:问题可以平反了。不久,经毛泽东批准,总政决定,撤销原来对他的处分(《莫文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第1版,页676-678)。
稍为了解党史的人都知道,1966年8月正是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之时。林彪在这次会议上被决定为党内第二号人物,而莫文骅得罪了的邓小平,正受到毛泽东《我的一张大字报》严厉批评。如果按莫文骅所认定是林彪整他,为什么正当林彪地位冉冉上升之际,他反倒可以平反了呢?
可见,回忆录通常很有些不太可靠之处,尤其是当今一些名人回忆录。几乎无处不在的“选择性记忆”,使回忆录往往极容易隐瞒了些什么,或又编造了些什么;可能随某种需要删除了些什么,或又增添了些什么。不知不觉,使人堕入了浓浓的历史迷雾之中,以为真实,却为虚假。
这其实也是我对回忆录的看法。我的这个附录里之所以选择了两个北京四中中学生的回忆录,只是给大家提供另一个视角罢了。是否真实,有多真实,得靠大家来判断。
在1966年的北京,最风光的不是大学——虽然清华大学的风云人物中也有陈云之子陈元,贺龙之子贺鹏飞,刘少奇前妻王前所生的女儿刘涛,人大副委员长刘宁一之女刘菊芬;也不是清华附中和北大附中,虽然清华附中有时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政委的宋维栻之子宋柏林,胡耀邦之子胡德华,七级部某分部政治部主任、“小干部”卜文达之子卜大华。北大附中也有红十字会副会长彭炎之女彭小蒙(现在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肖梦)——而是北师大女附中,和北京男四中。
在当时著名的北师大女附中就读的,有宋任穷之女宋彬彬,刘少奇之女刘婷婷,邓小平之女邓榕,陈云之女陈伟华,刘仰娇的女儿刘进,还有现在的名人吴晓灵、马德秀等等。其中宋、刘、马、邓等人,对卞仲耘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北京男四中就读的,有刘少奇之子刘源,还有现在非常出名的马凯、孔原之子孔丹,秦力生之子秦晓,北京公安局副局长之子李三友,总后副部长唐天际之子唐双津,薄一波之子薄熙永、薄熙来、薄熙成,彭真之子付洋、付亮,徐向前之子徐小岩,张爱萍之子张品,杨成武之子杨东明,张国华之子张小军,阿沛阿旺晋美之子等等。
我们并不吃惊地发现,这上面有很多名字在现在如雷贯耳。对此最厚道的解释是——风云际会,自然英雄百出,当年的湖南第一师范,不也出了很多名人吗?不过,他们怎么能和湖南第一师范的名人比呢?难道他们现在风光,是因为在文革时出风头多,或者让别人吃苦头多?所以,我们不得不阴暗地猜测,他们之所以接班,是因为他们是红二代。
在北京四中还有两个身世不那么显赫的学生,这里收录的就是他们的回忆录。
一个是大校的儿子刘辉宣,自称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原作者(这个尚有异议);另一个是职员的儿子赵振开,他现在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北岛。
很明显,出身的不同也深刻地影响了两人回忆录的色调。在刘辉宣的笔下,一切都显得那么自得,那么神采飞扬,那么地真理在握,即便其回忆与“血统论”和打人有关。
刘辉宣在回忆录是这么说的
这口号难道真的要欺负那些“反动派”的子女吗?不。所谓“黑五类”即“地富反坏右”的子女老实着呢,经过多年政治运动的历练,他们早就学得乖乖了。刨根问底,这口号是冲着另一帮人去的,他们既不是“红五类”,也不是“黑五类”——他们代表着国旗上的两颗星星,即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什么是小资产阶级?其实就是一般的知识分子,当时我们管人家叫作“小职员”、“小市民”。他们历来从未在政治上被欺负过,却在红卫兵手下遭了殃。
看到了吧?“血统论”的目标不是“黑五类”,而是不红不黑的“两颗星星”,小市民和小职员。
“血统论”在北京四中显然是非常有市场的
但在刘辉宣眼里,四中却是出奇的“理智”
和刘辉宣的回忆录相比,早已功成名就的赵振开,在回忆时却忍不住地流露出骨子里的怨恨和谦卑。
刘辉宣眼里天堂一般的四中,在赵振开眼里却让人非常不自在
现实的优越才能造出感觉上的优越,这就是“血统论”的土壤
1966年底,“血统论”就被中央文革批判,但“血统论”透过几千年的历史,很有威力地照在那时,和现在,的大地上。即便在文革中,与“血统论”的斗争也失败了,“血统论”其实就是“当权派”之所以有资格执政,“红二代”之所以有资格接班的不证自明的公理。赵振开回忆道
他们是北师大学生,因持有中央文革小组的介绍信而显得骄横,把桌椅弄出声响。此行目的嘛,是为了调查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下的高考制度,即旧高考制度如何打击工农子弟,保护黑五类子弟。
曾主管高考的前教导主任屈大同应声而至,诚惶诚恐,但他心里有数——“文革”快两年了,什么阵势没见过。读罢介绍信后沉默片刻,他悠悠叹了口气说:“恐怕我得让你们各位失望了。”事实是,四中高考升学率在百分之九十五左右,但同在分数线以上,往往是出身不好的被筛选下来。他说:“告诉你们,每个学生的档案袋正面是张表格,表格右上角就是中学政审意见,只要建议不录取,考出大天,也上不了大学。”
屈大同本人就是国民党少将之子,熬到名校教导主任,深知其中奥秘。见来访者满脸惊色,他更加得意:“给你们举个例子,知道钱伟长是谁吧,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兼教授,也是个大右派。他儿子钱元凯就是由于政治鉴定不合格,成绩再好也没用,哪个大学都没录取。这就是党的阶级路线。”
屈大同是钱元凯的高三班主任,曾对他发誓说出身问题绝不会影响升学。于是钱元凯报考了清华大学,虽获华北考区总分第二名,竟没有被任何大学录取。1958年9月,他到石景山钢铁厂当壮工,两年后改车工,他在劳动中坚持自学。由于爱好摄影,1968年他自制了照相机等摄影器材,后调到北京照相机厂,从技术员熬到总工程师,成为照相机技术理论的权威。
在赵振开的回忆录里,我很开心但却并不意外地发现了为什么北京四中要求取消旧升学制度的文章,可以和中央高考改革通知一起刊登在6月18日的《人民日报》上。
这两个回忆录的全文链接在下面: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应该不至于为了一篇或者两篇文章 子玉 字24 2012-02-28 03:13:48
🙂赶上文革版的'严打'吧 3 fakeone 字80 2012-02-28 10:50:08
🙂宝推,宝推。这样研究文革太有意义了。 物格修齐 字0 2012-02-27 18:14:40
🙂附:两个北京四中学生的回忆
🙂礼平接受记者采访,也应证了刘辉宣的回忆录 1 wlwl12 字1296 2012-03-04 18:29:26
🙂是的,礼平是他的笔名 2 天天向上A 字122 2012-03-04 18:48:03
🙂“老兵”:你们有笔杆子,我们有枪杆子,二十年后见高低. 1 胡乱三刀 字499 2012-02-29 07:29:15
🙂多少罪恶假汝之名! 天狼星 字0 2012-02-28 11: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