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方人眼里的周恩来 -- 元亨利

共:💬128 🌺1154 🌵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西方人看周恩来再补充--印度大使的回忆

摘自K.M. Panikkar《In Two Chinas Memoirs of a Diplomat》一书,由George Allen and Unwin 出版社1955年出版于伦敦,庞尼卡(Panikkar)曾任印度驻国民党大使,解放后转为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该回忆录记录的是1949-1951年前后的经历。作为大使,庞尼卡与周恩来总理有过多次正式交往。下面是书中有关周恩来的文字编译。

庞尼卡他们一行人离开南京,于1950年5月抵达北京。到达三天后,奉召到外交部会见周恩来总理兼外交部长。象其他关心远东时事的人一样,庞尼卡自上海工人起义以来一直在关注周恩来,因此对第一次当面见真人很期待。庞被引进会客厅不久,周恩来就走了进来。庞对周恩来的第一印象是,“身材匀称,象貌英俊,看上去很年轻,一头乌黑的头发,有一张讨人喜欢的面孔(a face which is pleasant),同时镇定自若(completely composed)。他身穿一套黑色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一支原珠笔,安详又不失尊严地走进会客厅。”

“考虑到周恩来的工作可能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他是总理兼外长,同时是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但他在我看来面部表情非常放松。尼赫鲁与周恩来有很多相象之处,但尼赫鲁常常看上去是很担心的样子。另外,我注意到,周恩来只是浅浅的微笑,总的看上去他有一种似乎是不可捉摸的态度。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是他的手,这双手不仅保养的很好,而且就像中国人说的,指若青葱,他的手势很有感染力。”

“我们谈了一个半小时整。他问我的问题很有洞察力,主要是关于工业生产,土地拥有权,贫农的状况等等中印两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但他对印度的了解好像不是特别清晰(vague)。我觉得他一直是在比较我们两国所面临问题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他反复问到钢铁和电力并一再强调为了亚洲人民,这两个领域的能力一定要增加。”

这次长时间的会见也是一样以敬酒结束,庞尼卡的印象是,自己是在与一个不拘泥于教条,讲究实际的政治家在交谈,跟他可以讨论各种问题并进行合作。很清楚,他也非常了解政治背后与政治以外的东西。毫无疑问,周恩来是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同时他也是一个受过训练的理论家,但他仍然是个脚踏实地的人。

不久,周恩来夫妇设宴招待庞尼卡。庞开始以为又是以前经历过的那种没什么个性的官方活动。但这次一切都不同,中方人员的妻子也都来了,而且都穿着明显是新作的丝织旗袍。周夫人邓颖超风度非凡。。。吃完后大家坐在院子里谈天。周恩来跟庞尼卡谈起他当年作为中共代表驻节重庆的日子,说尼赫鲁当年访问过重庆,他很遗憾那时没有见到尼赫鲁。当话题转到蒋介石时,庞尼卡说在他看来,蒋介石是个爱国者,只不过蒋的思想是中世纪式的,他看问题的观点很狭窄。周恩来则认为蒋介石不能算是个爱国者,甚至不能算是资产阶级式的爱国者。周恩来称,蒋介石的态度是帝王式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他就是中国。

谈到西安事变,庞尼卡很想听听周恩来自己是怎么评价的。周恩来很坦率地说,在当时那种环境(1936年)下,共产党清楚地知道,从国家利益来说,蒋介石的领导地位是必须的。“别人谁也没有能力组织全国的抗日力量。国民党的其他领导人,尤其是何应钦一帮人,都想与日本妥协。我们坚信全国联合起来抗击日寇是解放中国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只能统一在蒋介石的领导之下。如果杀了他,象张学良威胁的那样,只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这是周恩来说的大意。

庞尼卡又问到上海1927年的工人起义:为什么革命群众会在几乎已经拿下整个上海后却被镇压了。周恩来回答:“我们没预计到人民的革命热情,领导人们没有经验。我们既不知道如何扩大胜利成果,也没有撤退的战术。上海工人和周边地区的农民准备好了,但我们没有工农合作的机制,因此蒋介石能够打垮我们。”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