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英国的“光荣”孤立 -- 种植园土

共:💬162 🌺1501 🌵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和中国比起来,其他国家的去杠杆都是被迫的

只有中国是主动的。

现在要是还能继续吹泡泡,欧美一定会继续吹,无他,泡泡长大的同时,也一定有实体在长大。

而中国每次去杠杆,最后都是以再次狂吹泡泡结束的,这样一来加大了中国经济的内在水分,使得下次再吹泡泡时需要加的水火都增加了,反而不是好事;二来,也使得政策制定者产生了思维惯性,以为只要再放水,中国的泡泡就一定还能吹起来,却不知道凡事有个度,过了这个度,中国的泡泡很可能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吹起来,即经济陷入持续性紧缩。

紧缩和通胀谁更可怕?中国没有经历过大萧条,只经历过80、90年代的通胀,因此更害怕通胀,却不知道通胀是发烧,通缩是出血热。

至于滞涨,在中国完成经济转型前,这个完全不必担忧,中国不可能出现滞涨。还是担忧紧缩的好,特别是欧美市场越来越小、贸易保护越来越盛的今天。

还有一个通缩的因素,就是收入两极化。收入两极化会导致内需不足,这个才是内需问题的最大原因,也是紧缩政策最大的危险。

贴个我几年前写的东西吧——

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个很时尚的经济学分支,就是研究计划经济国家为什么买东西要排队的流派,其代表是匈牙利科尔纳的《短缺经济学》,此书一出,计划经济顿时失色——一个注定短缺的经济模式还有存在的必要吗?于是苏东波来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轰然倒塌,于是,我国也有了个南巡事件,中国走市场经济之路有了理论基础,决心也更坚定了。

在中国原教旨市场经济学人的心目中,市场经济等同于全球化,等同于高外贸依存度,等同于中国世界工厂化,至于内需,那是不太需要的。

直到2008年,这一切运行的都很妙,虽然98年有点小波折,但中国担当起世界工厂重任后,也都有惊无险了。内需,这个词10年内没人提!

可08年到现在,内需这个词,哪天不被专家们提上个10次8次啊。在某些专家的眼里,似乎内需一振,中国啥问题都没有了。害人的专家,他们怎么就不明白,这个内需是不振得甚至也不提得的,因为如果想有效地提振内需,则必须改变中国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就得完蛋。

先说说那个短缺经济吧。计划经济一定短缺吗?不一定,因为现今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不计划。注定会短缺的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为什么呢?让我们看看短缺经济的内涵是啥?所谓短缺,指的是和庞大的需求相比,供应相对不足,也就是说,人们太有购买力了。看看,这是不是现在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梦寐以求的事情?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为什么会出现短缺?因为人们的收入相对扁平化,当一部分人对一种产品有了具购买力的需求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具备这个购买力了,也几乎全部在一瞬间都形成有效需求了,而生产或曰供应的增加则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在一个收入扁平化的国家,短缺是必然的,这也是此类国家前进的动力。对于注定出现短缺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而言,生产过剩几乎不存在。与此相反的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短缺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收入的鸿沟化、贫富分化的不断加剧,将导致需求和有效需求的背离,生产过剩不可避免,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也不可避免。

在生产过剩型危机尚未全球化、只局限在一国之内时,过剩的产能没必要由国内需求消化,因为还有外部市场,因此,在危机全球化以前,我们不会听到提振内需的叫嚣。但当外部需求已经大幅下降时,内需则是市场经济国家不可或缺的一块了。不过,这一块也注定无法提振。

看到上面的分析就知道,提振内需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收入扁平化,而这是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相冲突的,更是和现在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相冲突的,除非革命,一个收入扁平化的社会不可能出现。

当然,也不一定非得这么暴力,也有办法来部分解决问题,或将问题推迟,因为“我们的后代比我们聪明”嘛,把问题拖到后面让后代解决好了,如果可能的话。这个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基本社会保障体制,实际上,这就是现在政府想做的。能做到吗?不看好,因为一来财政不支持,也就是说,没那么多钱和资源去做这个事,二来是有人不答应,即便这个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其实是为了让现在的市场经济模式“长治久安”,但对利益集团里具体的人来说,在促成此制度前一定会损害他们的眼前利益,因此,这个我相当不看好。

社会主义不是精英的选择,收入扁平化社会不是精英的选择,那么,想走出危机只能期望外部需求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