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铁血文革 -- 时光行走

共:💬341 🌺2301 🌵11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看看袁的论文和你的链接再说什么是事实吧

1. 袁的论文摘要:

水稻具有杂种优势现象,尤以秈粳杂种更为突出,但因人工杂交制种困难,到现在为止尚未能利用。显然,要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先必须解决大量生产杂种的制种技术,从晚近作物杂种优势育种的研究趋势和实际成果来看,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为了获得水稻的雄性不孕材料,我们最近两年在水稻大田里进行了逐穗检查工作,观察到一些雄性不孕植株,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导如下: 方法和经过水稻雄性不孕植株,是1964—1965年在湖南省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及附近生产队的水稻大田中检查出来的。

链接: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KXTB196604012.htm

这不是什么理论突破,就是一个普通的观察总结。 当时的领导人根据这样的论文大胆授权,表现了高度的洞察力和执行力,佩服一下。

2。 文革期间:同样根据你给出的链接:

从1966年到1970年上半年,尽管有“文化大革命”运动的严重干扰,在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由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科研小组还是正式开展了工作。“水稻雄性不孕性选育计划”研究与试验同时进行。在此期间,袁隆平带领助手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杂交组合实验,但都没能培育出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雄性不育系来,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科研徘徊的局面。

袁的职位, 资历足够主持一个先后采用1000多个品种做杂交试验的大型项目?文中明确提出国家科委和湖南省科委的大力支持。这里面没有提到详细的立项情况。 但从资源调配角度, 一个湖南安江农校的中专老师有资格私下里或者在学校的支持下进行试验?不是国家级项目,也至少是省级项目。

3.

当年11月23日,在袁隆平关于“把杂交育种材料亲缘关系尽量拉大,用一种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的构想指导下,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岛南红农场找到“野败”,为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

这里面避而不谈海南岛南红农场和袁隆平的关系。难道袁是用超级女声的海选方法来找野败? 当然不是,我们看另一位杂交水稻大师的记述:

1971年2月,颜龙安与来自全国的50多名农业科技人员到袁隆平的海南岛基地——南红农场跟班学习,参与全国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攻关。在南红农场得到珍贵的“野败”资源后,为尽可能保证研究的全面、准确,颜龙安加大了试验的难度,选择了籼稻、粳稻等不同纬度的7个品种与“野败”杂交。一个月后,他们收获了48粒种子及10万字的学习笔记。

科研发现来源于不断地思考和科学的总结。经过不懈钻研,颜龙安发现带有野生亲缘的杂交后代种子可能休眠期较长。为打破种子的休眠期,颜龙安和他的科研团队想了许多办法,都没有成功。最后他只得用土办法:把种子洗净,用湿药棉裹紧,再用塑料布包好,放进贴身的内衣口袋里。7天7夜后,48粒种子全部发芽!但新问题随之出现:禾苗高矮不一,参差不齐,“发育期”有先有后,很不稳定。为解决这个难题,颜龙安遍访名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要使杂交水稻后代成长稳定,在选育时务必选择穗型、粒型、株型都像父本的不育株进行回交。之后,他带着助手,走遍祖国大江南北,采集了30多个野生稻种进行培育试验, 1972年冬最终选育出了“珍汕97A”和“二九矮”等“野败”保持系。

这里面清晰地提到“全国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攻关”, 实际上海南南红农场仅仅是全国攻关基地之一, 上万农技人员全面投入了杂交水稻和其他杂交谷物的攻关。袁也一再回避是谁发现了关键的“野败”, 促进了最后的成功。

4. 袁本人在湖南,海南南红基地在海南,往返是很费时间的。坐飞机也是很正常的。他的多次访谈也曾提到。至于你一口咬定是80年代的事,有证据吗?

其实, 对于杂交水稻, 袁是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毋庸讳言,杂交水稻实质上是当时举国攻关的一大项目。但没有文革和后面的举国体制支持,杂交水稻是不可能成功的。美国人、日本人都曾经走在袁的前面,他们的理论素质和专业水平都远好于袁,但最后只有袁取得了成功。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