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夏朝来自何方 -- 弦音醉舸

共:💬71 🌺57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世系表是司马迁留下的,但时间没有人给出过

现在的前21世纪夏朝开始,就是在承认司马迁世系表基本准确前提下,然后一个王给个20,30年,这么估出来的。

天皇地皇150万年这个就不知道南怀瑾从那弄的了,唐代司马贞里补《三皇本纪》里有30万年的说法。但那个不算很严谨。

比较严谨的上推时间最长的,应该是《汉书 律例志》里,三统历推算是“元至伐纣之岁,十四万二千一百九岁,岁在鹑火张十三度”,四分历法推算是“上元至伐桀十三万二千一百一十三岁,其八十八纪,甲子府首,入伐桀后百二十七岁”。

这里边,上元元年就是纪年的起始年,汉朝的天文学者,是要从起始年一直推到汉朝当时的时间。从这里看,汉朝的天文学者,都认为历法起始年份在13,14万年左右。这点和当年西水坡M45墓地出土的北斗图案非常符合,今天的天文学家对西水坡贝壳北斗形象的分析,大致是13万2千年前的北斗形式。而西水坡墓,是6千5百年以前的墓地的,当地的传说是哪里是帝喾(还是颛顼)之墓。

在《汉书 律例志》里,也有对历史时间推测的争论。

至武帝元封七年,汉兴百二岁矣,大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太史令司马迁等言「历纪坏废,宜改正朔」。是时御史大夫宽明经术,上乃诏宽曰:「与博士共议,今宜何以为正朔?服色何上?」宽与博士赐等议,皆曰:「帝王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明受命于天也。创业变改,制不相复,推传序文,则今夏时也。臣等闻学褊陋,不能明。陛下躬圣发愤,昭配天地,臣愚以为三统之制,后圣复前圣者,二代在前也。今二代之统绝而不序矣,唯陛下发圣德,宣考天地四时之极,则顺阴阳以定大明之制,为万世则。」于是乃诏御史曰:「乃者有司言历未定,广延宣问,以考星度,未能雠也。盖闻古者黄帝合而不死,名察发敛,定清浊,起五部,建气物分数。然则上矣。书缺乐弛,朕甚难之。依违以惟,未能修明。其以七年为元年。」遂诏卿、遂、迁与侍郎尊、大典星射姓等议造《汉历》。乃定东西,立晷仪,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于四方,举终以定朔晦分至,躔离弦望。乃以前历上元泰初四千六百一十七岁,至于元封七年,复得阏逢摄提格之岁,中冬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月在建星,太岁在子,已得太初本星度新正。

汉武帝在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太初历,如果老泉的理解没错,官方历法认为黄帝建立的历法元年距离元封七年是4617年。

后二十七年,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上书言:「历者天地之大纪,上帝所为。传黄帝《调律历》,汉元年以来用之。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诏下主历使者鲜于妄人诘问,寿王不服。妄人请与治历大司农中丞麻光等二十余人杂候日、月、晦、朔、弦、望、八节、二十四气,钧校诸历用状。奏可。诏与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历疏密,凡十一家。以元凤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尽五年十二月,各有第。寿王课疏远。案汉元年不用黄帝《调历》,寿王非汉历,朔天道,非所宜言,大不敬。有诏勿劾。复候,尽六年。《太初历》第一。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治《太初历》亦第一。寿王及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课皆疏阔,又言黄帝至元凤三年六千余岁。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杯育治《终始》,言黄帝以来三千六百二十九岁,不与寿王合。寿王又移《帝王录》,舜、禹年岁不合人年。寿王言化益为天子代禹,骊山女亦为天子,在殷、周间,皆不合经术。寿王历乃太史官《殷历》也。寿王猥曰安得五家历,又妄盲《太初历》亏四分日之三,去小余七百五分,以故阴阳不调,谓之乱世。劾寿王吏八百石,古之大夫,服儒衣,诵不详之辞,作袄言欲乱制度,不道。奏可。寿王候课,比三年下,终不服。再劾死,更赦勿劾,遂不更言,诽谤益甚,竟以下吏。故历本之验在于天,自汉历初起,尽元凤六年,三十六岁,而是非坚定。

《律例志》里的这一段,说明当时对黄帝到汉武帝那会到底是多少年,争论还是极大的。太史令张寿王,待诏李信治黄帝《调历》认为黄帝距离汉武帝时期6千多年,丞相属宝、长安单安国、安陵杯育治《终始》认为黄帝距离汉武帝时期3629年。大家的争论不是靠嘴说的,检验方法是“诏与丞相、御史、大将军、右将军史各一人杂候上林清台,课诸历疏密,凡十一家。以元凤三年十一月朔旦冬至,尽五年十二月,各有第。”就是大家都去天文观象台上,按照各自的理论进行实测,看谁的最准。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汉代,大家对古代时间的计算,基础在于天文,史书和天象观测必须符合。汉武时代,对黄帝的时间,是4617年,6千多年,和3629年三个数据。估计没被记载在是史书里的,更多。常识推理的话,官方数据准确可能性最高,也就是说黄帝距离今天大概4617+2011+104=6732年。

到了晋代,天文学家虞喜终于把在天文实测中存在的岁差现象公开了出来(之前,慑于《尚书 尧典》的地位,天文学家不敢把冬至日日不短星昂的事实直接写出,只敢绕一堆圈子隐晦的写)。

虞喜发现晋朝时代观测冬至日日落位置(对应恒星天空,以28星宿为坐标)是和之前有位移的。汉代和汉代以前的每次观测,都有差别,只是天文学家写的非常隐晦。

最终,虞喜想到了用时间跨度除以岁差相差度数来求出岁差的办法。他以当时汉朝刘歆的历史观点为基础(从尧到晋朝330年左右2700年左右),根据《尚书 尧典》里的“日短星昂”到当时观测的冬至日坐标他测出位移度数是53度,然后用2700/53得出了岁差大约50年一度的结论。

然而,今天的我们,采用现代的观测手段,已经可以相当精确的计算地球岁差了。地球的岁差实际上是大约70年一度,这个数据是和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一样,是天体物理基础坐标系。我们所谓的时间,就是依赖这个坐标系的。

到这里相信你应该明白了,岁差是一个天体物理数值,太阳在冬至日日落时刻在恒星背景上的位置变化速率是固定的,70年左右后退一度,26000年循环一圈。如果虞喜53度的角度差观测是准确的话,错的只能是刘歆给出的2700年的数据。

那么实际的实际应该是多少,就是70*53=3710年。就是《尧典》里羲和进行观测的时刻,应该距离今天3710+2011-330=5391年。

而这个数据,和浙江大禹陵的考古数据的契合度,已经可以达到了现在科学手段(c14)一类的误差容忍范围内了。尧时代在5300-5400年前, 而大禹陵考古发掘证明大禹陵的始建时间大约在5200年前。根据史书记载,尧在位70年,然后舜在位50年,大禹在位10年。这样5391-70-50-10=5261年。 所以我说,这2个数据的契合程度,已经进入了现在科技手段所能达到的最小误差范围内了。

虞喜是晋朝天文学家他的结论和现代考古的测年客观事实出现如此惊人的一致,难道仅仅是巧合?所以这一切,都指明夏朝开始的时间在距今5200年左右。

至于夏朝开始于距今公元前2070年的由断代史大历史学家们搞出来的结论,你可以看看他们能找到什么东西来证明他们的观点没。可以说,除了推论,就是推论,绝对没有像虞喜的天文观测数据和大禹陵考古数据这样有说服力的证据的。

通宝推:红军迷,达雅,阴霾信仰,老阿,hwd99,盲人摸象,李根,履虎尾,删ID走人,dahuahua,天煞穆珏,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