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龙狮之舞——唐蕃英雄记【壹】 -- 京华烟云AMIP
3、“皆哀其枉”——姓氏古怪的常胜将军(上)
唐光宅元年(684年)十月,帝国的东都洛阳。朝堂之上,独揽大权的武太后正饶有兴致地读着一份奇特的宣传品,她身旁是形同摆设的皇帝李旦,而他们之下,则是黑压压一片忐忑不安的满朝文武。
太后读的是一篇流传千古的檄文,所谓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著名的如陈琳写的那篇曾把阿瞒吓得头疼痊愈的《讨曹操檄》,而武太后正读的这篇,其后来的名声甚至还在《讨曹操檄》之上。
想必大家已经猜到,它就是著名的《讨武曌檄》或称《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其作者是著名文人骆宾王,发布者则是初唐名将李世勣的孙子、已在扬州宣布起兵的李敬业(即徐敬业),而文中号召天下共同讨伐的那个目标,正是现在读着它的武太后,“武曌”是她当权后为自己起的拉风名字。
这篇檄文基本可看作一篇关于武则天私生活的八卦大全,它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这个可怕的女人淫乱后宫屠杀忠良的种种罪行。尽管它的内容恶毒无比,但写作文辞却极其优美动人,甚至使得本该大发雷霆的武太后越读越爱不释手,《新唐书》写道,当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太后“矍然为之动容”,特意询问了檄文作者的名字,然后叹息说:“宰相安得失此人!”至于说失去此人是宰相的责任,还是宰相中怎么能缺少此人,太后没有解释,从而引起后世口水不断。(如果参照<资治通鉴>,应该是前一种说法比较靠谱)
可欣赏归欣赏,既然李敬业已经出头对付自己,武太后就必须做出反应。很快,一支讨伐大军就向着扬州出发了,人数达到了本朝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三十万,本朝当年破突厥、征高丽甚至战吐蕃都没有动用过这么大的兵力,可谓势在必得。但让武太后没想到的是,这支庞大的军队竟然初战失利,只好退守长江北岸,反武军的士气大振,甚至有可能乘胜北上,直扑太后的统治中心洛阳。
在这种情况下,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将临危受命,被太后任命为江南道行军大总管也就是本次军事行动的总司令,率领援军火速开赴前线,这位将军有个十分古怪的姓氏——黑齿,他就是我们接下来这部分内容的主人公黑齿常之。
与前一部分主人公薛仁贵的经历十分相似,黑齿常之也是成盛名于高丽,随即在突厥取得赫赫军功,最后又与青藏高原的吐蕃作战;与薛仁贵不同的是,黑齿常之的战争履历中不仅没有大非川那样的败仗,反而是当时硕果仅存的能讨得吐蕃便宜的唐军将领;但这位常胜将军最后的结局,却比丧师辱国的薛将军悲惨得多……
民国十八年十月,洛阳邙山,人们挖出了一批唐代古墓,在其中一个墓中发现了一块保存完好的墓志铭,名字是又臭又长的《大周故左武威卫大将军检校左羽林军赠左玉钤卫大将军燕国公黑齿府君墓志文并序》。原来这里是唐朝名将黑齿常之的家族墓地,常之的身旁还埋葬着其子黑齿俊,他也同样留下一块又臭又长名为《大唐故右金吾卫守翊府中郎将上柱国黑齿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墓志铭。两篇碑文为我们更深入地解读这位百战名将,提供了相当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黑齿常之的墓志铭中这样写道:“府君讳常之,字恒元,百济人也。其先出自扶余氏,封于黑齿,子孙因以为氏焉。”也就是说,常之并非中原人士,而是来自于现在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他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古怪姓氏,并非是其家族有什么牙科遗传病,而是像先秦的贵族那样因封地而得名。
不过,也有说法认为古代的百济确实有以染黑齿为美的习俗,后来这一习惯传到了日本并成为宫廷贵族争先效仿的妆容,即使到了战国时代仍方兴未艾,甚至影响到武士阶层,不信就去看看大河剧中今川义元的扮相吧。但至于常之本人,似乎并没有史料记载他有“黑齿”之貌。
在那场旷日持久的高丽战争中,常之并非表现卓异的薛仁贵的唐军同袍,恰恰相反,他那时却是大唐的敌人——作为高句丽的盟友,百济出兵对抗大唐,身为百济军事贵族的常之自然也要率军参战。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百济被唐军灭亡,黑齿常之不得不率部归降唐将苏定方。
但他此候却仍不是唐军的一员。据说由于攻克百济的唐军军纪废弛,到处烧杀抢掠,常之很不爽也很害怕,不久便复叛,他率军盘踞在存山(在今韩国全州西),多次打败讨伐的唐军,搞得一代名将苏定方毫无脾气,“不能讨而还”。
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唐将刘仁轨在白江口大败支援百济残部的日本海军,取得了令后世津津乐道的史上抗日第一战的完胜。常之见复国无望,只好再次降唐。由于他有过不好的历史,一些唐将建议刘仁轨干脆宰了他以绝后患,但刘却认为这位姓氏古怪的异族将领“勇有谋,敦信重义,但者所托,未得其人,今正是其感激立效之时,不用疑也”,遂大加抚慰,不仅不解除其武装,反而给他补充军资,常之大为感动,从此誓死相随,协助刘将军彻底平定了百济全境,随后他跟着刘入唐,直至升到左领军员外将军。
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也就是大非川惨败七年之后,黑齿常之的老上级、中国第一场抗日战争的大英雄、已是唐朝宰相的刘仁轨(正式头衔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被皇帝任命为洮河道行军镇守大使,刘于是屯兵鄯州(治所在今青海乐都,辖境包括今天的青海乐都、西宁、湟中),在全国范围内颁发招兵广告即《举猛士诏》以招募勇士,准备对吐蕃大举反攻,一雪当年之耻。
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由于刘的私心作祟,导致了唐军后来的满盘皆输。
此前,为了准备这场大反攻,刘仁轨多次上书皇帝要这要那,但都被另一名宰相中书令李敬玄压了下来,刘因此怀恨在心。这位李敬玄其实在当时口碑很不错,饱读诗书为人正派,曾被贞观朝名臣马周推荐为指导太子也就是后来高宗皇帝读书的老师,还监修过国史,很可能是一位迂腐但方正的老儒,他反对刘仁轨挑起战争想必也有自己的一些理由,但两个宰相各自为政,明显缺乏必要的沟通。
老滑头刘仁轨计上心来,一反常态地恭维起李敬玄,甚至向皇帝上书大力贬己赞李,其中心思想是:第一,我没啥本事,恐怕统帅不了这样的大军,再继续留在祖国的西部镇守,恐怕将来会丧师辱国;第二,为祖国把守西大门最合适的人选只能是李宰相,为此刘甚至说出了“西边镇守,非敬玄不可”这样的狠话。现在我们看来,老兵油子刘宰相并非变得突然团结友爱,而是他存心撂挑子,就是要看老教书匠李宰相的笑话。
深知自己没那两把刷子的李敬玄大惊,只得拼命推辞,让他那位曾经的学生、现在一心想洗刷大非川耻辱的高宗对其印象分大大降低,皇帝一怒之下也放出了狠话:“仁轨须朕,朕亦自往,卿安得辞!”你不去我就去,老师你自己看着办吧!
皇帝学生自然不能亲自出马。就这样,可怜的李老师不得不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接替居心叵测的刘大帅担任起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同时他也接任检校鄯州都督,从而被迫来到唐蕃战争的最前线鄯州。
为准备这场战争,唐朝从全国各地调集了一只相当庞大的军队,参战部队总人数高达十八万,宰相中书令李敬玄担任总司令,工部尚书、左卫大将军刘审礼担任总参谋长即洮河道行军司马,益州长史李孝逸和巂州都督拓王奉益率领的四川部队,以及金吾将军曹怀舜率领的河北部队纷纷到来,时任左领军员外将军的黑齿常之也率部参战。
吐蕃闻讯,马上调集军队准备迎战,其总司令不出人们所料,仍是七年前大非川之战的英雄,已故大相禄东赞的二公子噶尔.钦陵。
唐蕃之间的第二场大战即将爆发。尽管与大非川之战强弱不同,此次唐军的人数很可能远远超过了敌人,但战争的胜利却并非全凭人多,自打刘大帅决定公报私仇那一刻起,此战的结局已经没有悬念。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12 层
🙂这好歹还有一个会打的 算法man 字28 2011-10-12 13:02:19
🙂RE:每次看大非川都狠郁闷 3 京华烟云AMIP 字702 2011-09-28 20:21:30
🙂如果打败了都要掉脑袋,估计也没人去冒险争胜了 1 算法man 字71 2011-10-12 13:00:55
🙂《二、无可奈何的初唐》之《3、姓氏古怪的常胜将军(上)》
🙂《二、无可奈何的初唐》之《4、姓氏古怪的常胜将军(中)》 65 京华烟云AMIP 字6761 2011-09-26 20:28:47
🙂《二、无可奈何的初唐》之《5、姓氏古怪的常胜将军(下)》 40 京华烟云AMIP 字9337 2011-09-27 20:14:36
🙂我觉得娄世德不是厚道地过分诶 连续杀人 字236 2012-05-08 21:56:29
🙂《二、无可奈何的初唐》之《6、无以为家的钦陵(上)》 46 京华烟云AMIP 字6589 2011-10-08 01:12:01